無錯小說網 > 春秋霸業 > 第816章 張秦赴周
  既然有人已經提出過質疑,但是現如今上陽等地的百姓依舊是如此模樣,那么結果自然是這些百姓都遭受到了鎮壓。

  為了防止他們逃離周國,成為秦人之后與周國為敵,周國的士大夫們甚至還設定了專門的律法,將那些擅自逃離周地的百姓貶為奴隸,讓他們帶著枷鎖替周國開荒種地。

  “向來以禮樂治理國家的周王朝變成如今這般模樣,當真讓人唏噓!”

  在聽完了整件事情的因果之后,張秦長嘆一聲。

  周王朝的制度并非是以嚴苛的律法治理國家,更多仰仗的乃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以他如今的舉動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張秦甚至都能夠輕易想象得出,在周國會有多少公卿士大夫借機把普通的周民百姓變成自己的家奴。

  如果張秦此行真正的目標是周國,那么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推波助瀾,向周國獻上更為行之有效的連坐等制度。

  這些制度秦國雖然也在使用,但是更多的卻是用來防范別國的奸細。

  而周國若是拿來使用,則會成為限制周民百姓逃離的利器。

  這聽上去是一件有利于周國的事情,然而治民如同治水一般,若是不能夠疏通百姓心中的積怨,當其爆發出來的時候,必將成為毀天滅地的滔滔洪流。

  善用水攻者,必先積水,以待水如滔天之勢,掘渠縱水,則摧朽拉枯,勢不可擋。

  而善用民心者,必先積蓄民怨,使民怨沸騰,而后引發動亂,則勢若洪流,毀城滅國,社稷傾覆。

  然而張秦此行的目的卻并非是意在周國,而是借助周國為跳板,將自己的才能暴露于列國諸王之前。

  而后,將目標對準如今人才濟濟的燕國。

  列國諸侯之中,商周乃是綿延至今的強國。

  一個是曾經的人王之國,一個是天子之國。

  這兩個國家都十分的古老,曾經也十分的強大。

  然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古老,造成了他們內部的公卿貴族勢力龐大,整個國家要想作出改變,無疑是千難萬難。

  大多數的君王與諸侯都知道選賢任能的好處,然而他們卻做不到選賢任能。

  根本原因不是他們自己不愿意,而是他們國家的那些貴族們不允許。

  一個國家的權力核心就那么幾個,在這個家天下的時代,君王不愿意讓出自己的王位,公卿難道就會愿意讓出自己的卿位了嗎?

  “選賢任能”這種事情,除非從立國的時候就定下基本策略,并且堅定不移的去執行。

  否則一旦公卿士大夫做大,國內上層權力形成壟斷,要想輕易去改變他,便如同是剜肉刮骨一般困難重重。

  周商都太古老了,所以,他們的變革與變法,必將層出不窮的動亂。

  然而此時秦國已然崛起,若是他們本國生出內亂,秦國又怎么會錯失如此大好良機?

  所以,無論是出于愿意還是不愿意,兩國的政策在短時間已經不可能再出現大的變化。

  周國與楚國都能夠完成“郡縣制”的變革,也只是借助國土擴張,蛋糕做大的契機,方才能夠達成。

  而周國完成了郡縣制,卻并沒能夠大量從士子之中提拔人才。

  根本原因便在于周國的公卿士大夫很多,他們家族內的子嗣也很多。

  周太后想要設置郡縣制,他們并不阻攔。

  因為郡守,縣令都是他們的子孫后代。

  治理國家的依舊是他們自家那波人,他們沒有理由去強烈的反對。

  但若是周太后想要提拔平民士子,想要收回公卿士大夫的封地與奴隸,那這些人可就不會干了。

  楚國的變法比周國更深一些,楚王利用楚國的亡國之危迫使楚國內部的貴族不敢生事,從而選拔出了大量的民間人才,打破了原本的權利壟斷。

  而后又通過瓜分利益的方式拉攏了一部分大貴族,從而完成了如今的楚國變法。

  而楚國與周國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最為核心的一個點便在于他們迅速的做大了蛋糕,讓大多數的上層階層都嘗到了甜頭。

  但如今天下群雄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要想再這么玩一次,幾乎是不可能了。

  所以,吳國雖然已經稱王了,但是吳國還沒有搞郡縣制那一套,反而沿用了周國曾經用過的分封制度。

  這是因為吳王不想變法嗎?是吳王與陳武等人不知道中央集權的好處嗎?

  不,他們知道,但是,他們也知道目前的吳國沒有這個契機。

  強行變法的結果只會是國家內耗,最終被別國所吞并。

  而如今天下諸國之中,唯有秦國與燕國的上層權利核心不是被君王與公卿士大夫共同壟斷,而是由君王與公卿士大夫還有國內的之士共存。

  燕國的是君王,公卿士大夫,賢士形成的三方平衡。

  秦國的是秦王,文臣,武將形成的三方平衡。

  所以,在張秦看來,唯有燕國方才是秦國未來的最大的敵人。

  其一是已經提到過的國家體系原因。

  其二是燕國的蘇儀才是這一次列國伐秦的真正統帥。

  他既然能夠組織起第一次列國抗秦,未必就不能夠組織起第二次,第三次。

  張秦可不想秦國一次次東出,然而一次次被列國聯手給懟回去。

  所以哪怕已經有了一個亡周之策,但是張秦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繼續按照自己原定的計劃繼續助周,而后以周國為踏板赴燕。

  張秦在周國游歷了三個月的時間,并沒有自薦于公卿士大夫,也沒有向周天子推薦自己,而是在洛邑的市口擺下了一處高臺,而后于高臺之上講學。

  張秦精研的是縱橫術,但是他師從的卻是孔儒,吳迪等學宮之中的圣賢之士。

  而他一開口,講的便是孔儒的仁禮之道。

  盡管這條道路不適合如今的秦國,并不為秦人所廣泛接納。

  但是他卻代表了許多有思想,有抱負的士人,乃至于君王的夢想。

  而最受這一學派影響的,無疑便是如今處處被周太后壓制的周天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