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帶有朱允熥名字的小說 > 第172章 春雨(2)
    朱允熥還保持著剛才的姿勢,裹著毯子斜靠在躺椅上。

    爐上的水罐中水花翻滾,陣陣茶香。

    幾位臣子圍成個圈子,小心的坐在朱允熥身旁。

    “今日叫你們來,說說造船的事!”

    朱允熥看向李景隆,開口道,“去緬國的船隊準備的如何了?”

    皇帝問起國事,李景隆滿臉的鄭重,“回皇上的話,臣按照您的吩咐準備三十艘去緬國的大船,寶船廠現有可下水的寶船十二艘,另有八艘在建之中,不過最快也要等到七月才能下水。”

    “是以臣前幾日跟張閣部商議了一下,從泉州還有廣州,抽調商船補足缺數。另,臣還從火器制造局挑撥了四十門火炮,火銃一百二十桿,裝備船隊!”

    “另外武定侯景川侯各家已經統計好,跟隨船隊出海的人員名單,共有勛貴子弟二十六人,其部曲親兵一千八百余人。至于您說,給他調兩營水軍,這事還要皇上親自下令!”

    朱允熥看看徐輝祖,無聲的對后者點頭,算是準許。

    “臣和工部諸位同僚,商議過此次出海的路線!”戶部尚書南書房參贊張紞說道,“先從廣州海關出發,進入緬國。而后大明的船隊,沿著緬國海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

    那些滿腦子都出去發財的老殺才心中,不過是借著去緬國運送柚木的名義大發橫財。而在大明朝的君臣心中,組織這么大規模的船隊可不僅僅是為了那條海上商路,也不是為了那點收益。

    第一,外交。

    把這些沿海的小國都納入天朝的朝貢體系范圍之內。這樣的外交手段,既實惠又有震懾之意,還能彰顯天威,建立政治秩序。

    第二,徹底摸清南洋的海路,

    眼前這三人都知道,過去大明朝開國之初制定的片帆不得入海,即將成為過去。開海迫在眉睫,但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哪怕為了利益也不可能盲目的全部放開海禁,放開的前提是了解,乃至可以約束。

    第三,軍事作用。

    打通南洋的海路,近可以控制高麗威脅日本,遠可以從側面鉗制安南。

    第四,經濟。

    不要以為古人什么都不懂,其實古人遠比后人更加優秀,因為后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前人的創造之上。

    大明朝南方的經濟已到了鼎盛的地步,這時代可不像是后世有著龐大的內需。一方面朝廷以商稅日益增多而欣喜,但同時也看到了隱患。

    那就是江南造出的東西太多,而這些東西大明朝的貧民百姓是買不起的。光靠萬里之外來的海商,遠不能全部消化。

    就以浙江為例,百分之五十的土地都在種植桑田,一旦棉布絲綢等跌價。那么接踵而來的就是糧食危機,到時候糧價上漲,數十萬手工業為生的百姓生計將更加艱難。

    說白了,戶部這些官員們,已經在連年增長的國庫收入之中,看到了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的雛形。

    第五,海洋戰略圈。

    這一點大臣們似乎還沒認知到,但在朱允熥心中卻謀劃許久。周邊所有國家的海上命脈全部攥在大明的手里,就等于卡住他們的喉嚨,且是一個完整的海上防御和進攻體系。

    說起來,這次勛貴們組織的出海,其實和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區別就在于,表面上看鄭和下西洋是國家主導,且官僚主義太濃。

    我們中夏人確實有些好大喜功的毛病,古往今來總是做一些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想著通過強大的國力不戰屈人之兵。

    但事實上,這樣的行動不可能長久。

    倒是勛貴們以私人的名義加上朝廷的支持,這樣一次次小規模的出海才是最劃算的。試想一下,滿天下都知道這些勛貴們在海上發了財,那會有多少野心家,前赴后繼?

    張紞的話還在繼續,“按照宋元海圖的標記,差不多有三十多個藩國。一旦交通往來,我大明受益匪淺!”

    聞言,朱允熥笑起來,看著張紞說到,“朕還記得,你以前是不大喜歡海商的,現在怎么開竅了,還這么上心?”

    “臣以前目光的短淺!”張紞笑道,“以廣州海關的奏報為例,以前禁海的時候,胡椒每斤最高時可達十兩白銀。而近年來海商增多,聽聞在一個叫蘇門答臘的地方,百斤胡椒的才價值一兩白銀!”

    胡椒在這時代不但是調味品,更是硬通貨。

    物以稀為貴,歷史上朱棣在靖難之后,永樂元年賞賜手下功臣時,千戶級別的武將賞賜清單中,就有每人兩斤胡椒的份額,這已是極高的賞賜。朱老四雖為人不怎么樣,但在賞賜將士方面,罕見的大方。

    而胡椒真正的大面積普及走入尋常百姓家,也正是從鄭和下西洋之后。

    試想一下,那些勛貴子弟組成的船隊出海,即便別的沒帶回來,光是胡椒香料能帶來的收益就是天文數字。

    這個錢最終都會流入戶部,用在該用的地方。

    “以小見大,很好!”朱允熥笑道,“朕早就說夠,故步自封等于坐井觀天。大明雖大,但天地更大,若不放眼遠望,一門心思的自認天朝上國,只能自己騙自己!”

    ~~

    小朝會之說重點,君臣之間三言兩語定下調子,就等著萬事俱備揚帆出海。

    徐輝祖和張紞退下,去南書房中忙碌。

    李景隆未得到朱允熥的允許,只能忐忑的陪在身邊坐著。

    外邊的雨似乎是小了些,但視線之中的雨線還是看的格外真切。

    “這次出海,你理藩院也要派人跟著!”朱允熥說道,“沿途那么多藩國,如何朝貢要有個穩妥的說法。”

    “臣明白!”李景隆忙道,“臣已在部中挑選精干的吏員!”

    “嗯,你辦事,朕還是放心的!”朱允熥笑笑,說著看著窗外的雨,“還有,三天后就是安王大婚,你是主婚人要盡心辦好!”

    “臣遵旨!”李景隆目不斜視。

    朱允熥忽然看看他,“朕二十二叔的大婚,內庫也只是撥款八萬銀元,還比不上你李家一個零頭,嘖嘖!”

    李景隆心中一驚,后背冒出虛汗。

    “這個天兒呀!”朱允熥伸下懶腰,“讓人慵慵懶懶的,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王八恥從外邊進來,“萬歲爺,您早上到現在還沒用膳呢?”

    “朕沒胃口,等等吧!”朱允熥擺手道。

    聞言,李景隆眼珠轉轉。

    笑道,“皇上沒胃口?臣倒是知道一個地方”

    “你拉倒吧!”朱允熥笑道,“你就沒正經地方!”

    “不不不!”李景隆忙道,“是正經吃飯的地方,南城開了家餛飩鋪,鐵鍋柴火小餛飩,鮮香無比!”

    “陰雨天,一碗鐵鍋柴火小餛飩倒也不錯!”朱允熥點點頭,“走,陪朕出去熱乎乎的吃上一碗!”說著,看向李景隆笑道,“要是某一天,你忽然不在朕身邊了,朕還真不知道,有誰能代替你的位子!”

    聞言,李景隆驟然心中高興起來,剛才的忐忑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