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家請我當皇帝 > 第六十五章 “摻沙子”
  “回稟舜王,榆林除了三十六堡守軍以外,全部機動兵力,也就只有這榆林城內延綏三營、張將軍白桿兵和臣的兩千騎兵。”榆林將門諸人早已退去,盧象升不由如實向張順匯報道。

  “除去咱們的人和守城營,也就剩一萬多機動兵力!”張順聞言不由點了點頭道。

  “這樣吧,九臺,你再從中挑選千余騎,先補足你的‘奇兵營’。我再分別補足俞沖霄、左光先、王定三營人馬,故計要抽調六千人。”

  “我準備把趙光遠三千人留下來,再調羅尚文過來,不知如何?”

  “那......那張將軍的川兵舜王如何打算?”盧象升聞言不由反問道。

  本來延綏鎮兵力就少,你這又抽調六千精兵,雖然補充了趙光遠三千人,可是羅尚文只有千余敗兵,一進一出豈不是虧了兩千?

  “我是這么打算!”張順有幾分詢問的看了昭德將軍張鳳儀一眼道,“我準備分川兵兩千人與那羅尚文,讓其代替鳳儀駐守榆林。”

  “而鳳儀則帶領剩下的八千人,退守綏德。”

  “現在咱們手頭的糧食還比較緊,不能把兵馬都堆在前線,盡量減少運輸中的損耗!”

  “成,我是沒有什么意見!”張鳳儀也聽聞過羅尚文之名,只是尚且不知他如何到了義軍營中。

  “那羅尚文本是漢中守備,先前受關南兵備道樊一蘅指使進攻西安,被楊承祖所破,如今麾下只有千余川兵。”不待張鳳儀問詢,張順自顧解釋道。

  “當初王樸和關南兵備道樊一蘅勾結的時候,他頗知其中關竅,是以和王氏不睦。”

  “剛巧他也是川人,想必定然不會和榆林將門勾搭在一起!”

  說白了張順這一手就是“摻沙子”,他把和榆林鎮關系較近的俞沖霄、左光先兩員悍將調走,又把王定、蕭偲、張虎、杜弘域、姜耀祖一干人等收攏在麾下,再把盧象升、張鳳儀、趙光遠和羅尚文填充進來。

  榆林城守軍本不足兩萬人,而義軍盧象升、趙光遠和羅尚文三人就直接掌控了九千人馬,完足以徹底掌控榆林鎮了。

  張鳳儀還是夫唱婦隨的心思,并沒有太過強烈的功利心,對此不以為意。

  當然若是仔細論起來,川兵出身的羅尚文屬于天然的“川系”。

  張鳳儀這一進一出,倒底是賺是賠,還真不好說。

  “那個......舜王殿下,有件事兒我不知當講不當講。”盧象升見事情已畢,不由吞吞吐吐道。

  “有什么當講不當講?”張順直言道,“實話實話就是,咱們私下里沒那么多彎彎道道。”

  “是這樣,在臣核實榆林鎮兵馬的時候,發現這榆林所屬的馬場、屯田一應被衛所軍官、太監、士紳占去了!”盧象升不由有幾分憤憤不平道。

  “安邊、靖邊、鎮羌三處屯田九成以上被侵占,榆林衛被侵占者亦有八成,其余馬場早已蕩然無存,上面各自寄養著諸將戰馬數千匹不等。”

  “若將此類收歸國用,恐舜王可省糧餉十萬石!”

  “算啦!”張順聽盧象升說的氣憤填膺,自己心里也窩火。

  只是如今還要用得著這些人,總不能“既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吧?

  盧象升所言這一衛三千戶所實際上是榆林鎮直轄的邊地,若是仔細清理一番,怕不是有萬頃屯田。

  只是明末正處于“小冰河”期間,氣候驟然變干,就連綏德、延安等靠南的地方都災荒連連。

  而榆林城北面即是著名的毛烏素沙漠,風沙嚴重的時候,榆林城及三十六堡將士還不得不出城出堡清理沙土,以免城墻為風沙所沒。

  谷</span>但從這兩條來看,那萬頃屯田究竟還剩多少,還有多少產出,實在是值得張順懷疑。

  與其如此,還不如“賞給”榆林軍官拉倒,等將來再作計較。

  當務之急,還是先把慶陽、延安和綏德三地三萬余頃屯田拿到手。

  想到這里,張順不由特意叮囑道:“九臺,此時須從長計議。”

  “我們眼光不能局限于榆林一地,還要考慮慶陽、延安;考慮寧夏、甘肅;考慮整個陜西,乃正整個天下!”

  “一手握槍桿子,一手抓錢袋子,天下可定!”

  那盧象升本就是鄖陽巡撫出身,對“錢袋子”不足之癥深有體會,聞言不由點了點頭道:“舜王所言甚是,若是慶陽、延安能清理出來三萬頃屯田,那么明年只需補貼十萬余石便能滿足榆林的要求,此事未嘗不可。”

  “你能明白就好!”

  制定政策必須要上通下達,心、力都往一處使。

  張順見盧象升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這才放下心來。

  “還有一事,雖非臣之職責,然而涉及邊務,臣不得不言!”盧象升見張順志不在小,忍不住又道。

  “陜西大小鹽池及花馬池、漳縣、西和等處皆產食鹽,明廷遂于靈州千戶所設立靈州課鹽司,專職榷鹽。”

  “每年計課鹽六萬二千五百引,每引課銀三錢五分,準照鹽六石,計獲銀兩萬一千八百七十五兩,作為各邊軍官貼助買馬專項支用。”

  “如今延綏諸鎮缺餉乏馬,臣請舜王復開納銀中鹽之法,以復往日之盛。”

  張順聞言一愣,頓時反應了過來,這特么不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嗎,這個我熟。

  他不由問道:“以往這幾處食都是鹽銷往何處?”

  “大致在慶陽、平涼、延安、西安、鳳翔及漢中一帶。”盧象升沉吟了一下匯報道。

  哦?這里都是陜西主要人口集聚區啊!

  張順不由沉吟道:“也不知每人每人食鹽多少?放鹽六萬兩千五百引是多是少?”

  “大口歲食鹽十二斤,小口半之!”盧象升不由接口道。

  “人均食鹽九斤?”張順聞言一愣,不由計算道,“年放鹽六萬二千五百引,每引二百斤……”

  “舜王,陜西之鹽每引準六石,七百二十斤!”盧象升連忙解釋道,“此乃昔年名臣楊一清治陜舊制。”

  “楊一清離職,陜西遂改為每引準三百斤,商人無利可圖,鹽法遂壞。”

  “好,那暫且按每引七百二十斤計算,合計四千五百萬斤。”張順不由念叨道,“每人每年食鹽九斤,那么足夠五百萬人之用。”

  “不對啊,整個陜西才三十九萬戶,丁口四百萬,這鹽還能賣的出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