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四十七章收拾局面
  第一百四十七章收拾局面

  還不等戴神醫給朱元璋收針,這徐達就已經到了。

  徐達也是被人攙扶進來的。

  歲月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們,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們,而今都老了。朱元璋喪子喪妻,湯和幾個兒子都折損了,連路都走不了了。而當年率領千軍萬馬,縱橫天下的大將軍,也是一個需要人攙扶的老人了。

  他們的時代,只剩下余暉了。

  好在戴神醫很快就結束了對朱元璋第一輪治療。說道:“陛下的病情穩定了,如果幾天之內,陛下能醒過來了,就沒有什么大事了。只是這幾日,恐怕會很難熬。”

  戴神醫言語之中,其實是有所保留的。

  保留有二。

  第一,其實戴神醫很自信,最多數日,朱元璋就會醒過來,甚至朱元璋之所以會昏迷數日,并不僅僅是朱元璋的病,也有朱元璋這一段時間,各方面都太累了。朱元璋自己沒有感覺,其實他的情緒崩得太緊了。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時間才行。

  第二,戴神醫沒有說,朱元璋這一次病情來勢洶洶,雖然救治及時,但是也難以回到原來的樣子了。

  當然了,戴神醫也不知道,朱元璋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畢竟,朱元璋的病,用現代的話說,是中風。

  雖然程度比較輕,而且救治比較及時,但是依然會有后遺癥的。什么樣的后遺癥,就要看具體什么樣的情況了。而今戴神醫也不能判斷。

  徐達聽了,戴神醫的話,松了一口氣。

  朱元璋活著與死,需要兩種不同的善后方式。而今不需要那種最糟糕的結局。而徐達雖然不是大公無私,但是徐達的立場,更多在朱元璋這邊。

  倒不是說,徐達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就一點沒有考慮魏國公府的立場。

  而是徐達站在朱元璋這里,是徐達最好的選擇。

  因為徐家富貴已極,除非徐家想篡位,否則無論支持誰登上皇位,都是得不償失,即便是徐家在支持燕王登基上,有很大的功勞,但是那又如何?燕王怎么回報徐家?徐家已經是大明勛貴第一,難不成以皇位相讓不成?

  這個道理,正是歷史上有人為李善長冤獄辯解的原因,李善長如果謀反,除非自己當皇帝,否則支持誰當皇帝,都是得不償失的道理是一樣的。

  徐達參與奪嫡,成功了,不過有什么收獲,但是如果失敗了。則徐家現在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今徐家如果保持中立,保持對朱元璋的忠誠,聽候朱元璋的安排,即便將來新君登基,也不可能完全忽略徐家。

  再說,徐達與朱元璋從寒微之時走到現在,如果說一點感情都沒用,也不現實。

  不管才從利益還是感情上,徐達都不會背叛朱元璋。

  徐達了解這里的情況之下,沉默片刻,說道:“晉王殿下,老朽請你去祖宗牌位前待一會兒,晉王殿下意下如何?”

  晉王在徐達面前,不敢造次。

  畢竟徐達當年也教過晉王,晉王在何夕面前,一點不收斂,但是在徐達面前,卻好像一個鵪鶉一般,只能乖乖的聽話。

  隨即徐達讓徐正派幾個太監,將晉王關在太廟之中,朱元璋一日不醒,晉王一日不能出來。

  等朱元璋醒了,再由朱元璋處置。

  徐達將何夕叫過來,徐達說道:“陛下身負天下之重,而今昏迷,此事非同小可,挽之,你有什么想法?”

  何夕畢恭畢敬的行禮說道:“如此大事,小侄全聽叔父的。”

  徐達說道:“你如果有什么想法,現在可以跟我說說,如果沒有,我就做決定了。”

  徐達一行與人為善,既然何夕在如此關鍵的時候,將他給叫過來了。也算是給徐達一個大大的人情。徐達自然要給予回報了。

  不過,何夕很有自知之明,他在南京的班底太少了,沒有實力支持自己的想法。與其這樣,不如不說。不說,反而讓徐達考慮自己的想法。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利好。

  何夕說道:“一切由叔父做主。”

  徐達說道:“那好,現在派人去將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給叫過來,他們兩個人來了。這南京城就穩定下來了。”

  何夕思忖片刻,就知道徐達為什么這么說了。

  徐達,馮勝,傅友德,他們三個人是軍中三大巨頭,即便徐達在軍中威望最高,但是也不能完全壓制其他兩人,這或許也是朱元璋的制衡之術。不能讓人一家獨大。

  但是三個人達成一致后,南京城附近的軍隊就算穩定了。

  當然了,這里還有一個不能說出的理由,那就是南京皇宮是在朱元璋的親兵衛管理之下,這些人隸屬于朱元璋。不在任何人的影響之下,即便馮勝與傅友德入了皇宮,生死就不由他們了。

  這也是一種制衡。

  其實,南京是朱元璋的大本營,朱家的勢力才是最大的。有錦衣衛,南京京營之中,也有很多朱元璋的嫡系人馬。但問題就在這里。朱元璋昏迷,太子死了。這些人失去了效忠對象。

  而今,徐達沒有召任何一個皇子,皇孫過來,也是這個原因。

  因為,如果這些人其中一個掌握了這些力量,很有可能發動政變。登基稱帝。

  這樣不是他們這些老臣所愿意看見的。

  所以,在朱元璋醒來之前,徐達并不想將朱元璋的子孫都叫過來。宮中的事情,他寧可托付于何夕去管,也不愿意交給皇子。何夕畢竟不姓朱。

  只是何夕有些不解,說道:“藍玉,沐英都在,不叫他們兩人嗎?”

  徐達搖搖頭,說道:“他們兩人是小輩,而且他們本部嫡系,都不在京師,此時他們與你一樣,不過坐觀而已,做不了任何事情。只是,有一個人,或許也要叫他過來,不過看你的意思辦吧。”

  何夕說道:“是誰?”

  徐達說道:“方孝孺。我與馮勝,傅友德。不過坐鎮,讓京師局面亂不起來。但是天下大事,是耽擱不得的。很多事情總是要處置的。這個時候,除卻方孝孺,一時間也找不到其他人來。”

  “只是------”

  何夕明白徐達的意思,徐達言下之意,就是方孝孺與何夕之間的矛盾。雙方并沒有撕破臉,但是對于徐達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卻很明白兩人已經水火不容了。

  但徐達也是公心,并沒有偏袒方孝孺的意思。

  這也是一個事實。

  太子之死,從政治上來說,方孝孺有損失,但是獲得更多。

  原因很簡單,太子原本是大明文官之首,這個位置,固然是太子自身的品德能力,讓天下文官士大夫將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也是朱元璋的原來的安排。

  但是太子死了。這個位置就空缺了。

  方孝孺原本是太子重要助手,代替太子管理文官,與這些大臣溝通。本來吧,太子與這些文官關系很親密的,方孝孺本來就是一個傳話的人。只是隨著太子纏綿病榻,能見大臣的時間短了。能見的大臣也就少了。

  上下傳達的事情,也就是到了方孝孺手中,更不要說,朱元璋看在太子的面子上,由方孝孺管理秘書監,雖然是暫代,但是太子處理的事情越少,方孝孺處理的事情也就越多。

  如此一來,漸漸的方孝孺身份地位就發生了變化。再加上方孝孺本身就是有實力的,作為宋濂的衣缽弟子,宋濂提拔的門生弟子,都是方孝孺的人脈。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