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零四章祭奠百姓
  第一百零四章祭奠百姓

  齊家務。

  當初葉沈與傅友德鏖戰的地方,已經大不一樣了。

  這里有一個巨大的墳冢。是附近遇見百姓合葬墓。附近有親戚的人,有自己家人收尸,沒有親戚的人。就集體掩埋了。

  指望下面做得多體面,是不可能的。挨個挖坑淹沒,再立上墓碑,抱歉,地方上與軍隊都沒有那個耐心。而且時間長了,人都臭了。也就整體挖一個大坑,將人都扔進去完事。

  本來就是草草處置的。

  只是,而今也做了一些補救,比如新雕刻墓碑,并由地方官提寫的碑文。

  還有對這個大墳堆,進行一些修整。在外面設了祭拜的地方,無他,朱雄英來祭拜了。

  雖然而今的朱雄英還是監國,但是上上下下都拿朱雄英當皇帝看。即便有人內心嘀咕,覺得北京的紅旗能打多久的問題。但是決計沒有人敢在這個場合說出來,這種沒有眼色的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此刻,朱雄英在禮官的引導之下,在大墳前面祭拜。隨即解縉出列。站在墳墓面前宣讀祭文。而下面無數百姓跪著聽。

  這些百姓,可不是尋常百姓,而是整個保定,真定,河間,天津等地,有頭有臉的人物。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河北地方統治階級。如果在江南的話,下面清一色的士大夫。但是在大明,在河北卻不一樣。這些人物很復雜,自然有讀書人,同樣也有很多商人。同樣也有一些與勛貴有關系的家族。

  等等。

  士大夫們并不占據主導地位。

  這是北方的現狀,更因為北京的崛起,很多百姓都自覺不自覺的卷入了北京的經濟旋渦之中。這也是而今商人,或者從商的大家族,數量相當多的原因。

  解縉用標準的官話宣布祭文。

  這一篇祭文,是解縉的手筆。

  內容也非常重要。

  第一,要說明白朱雄英的愛民之心,痛斥南方政權不顧百姓死活,不顧太祖皇帝吊民伐罪之心,是偽政權。朱雄英才是正統。

  第二,宣布死難百姓為義民,是為了保護北京政權而死的。令地方官員年年歲歲祭祀。同時暗示,南京已經將河北地方百姓,打入另冊了。將來南京打過來之后,估計這些人的下場,就是他們的下場。

  雖然解縉有這個想法。也表現在祭文之中了。但是很多百姓,沒有那么高的文化水平。他們未必能夠解讀明白解縉話中的意思。

  無妨,何夕已經派人去傳話了。相信下面的人,很快就不會有誤解了。

  這一場祭祀,僅僅是一個開始。

  真正的好戲在祭祀之后。

  ------

  深夜,何夕一邊讀書,一邊等著劉璟。

  很多事情,何夕想要親自去辦。但也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何夕的身份地位太高了。很多事情,他親自去辦,效果反而不好,只能等消息了。

  為了眼前的事情,何夕將劉璟從遼東調過來了。

  固然是劉璟已經將遼東那邊的事情做得差不多了。畢竟遼東的事情很簡單,無非是將大農場分成小農場。然后將依附于農場農業工人,變成小農場主。同時要他們服兵役。

  經過這一件事情之后,這些高麗百姓,已經成為北京政權最忠實的支持者,是那種能為了北京死戰到底的那種。

  無他,北京給的太多了。

  在高麗的時候,這些人大多都是奴婢,不要說自己的土地了,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是主家說打死就打死的。雖然被遷徙到大明,慢慢的發現,他們雖然被大明官員壓迫。但已經是自由人了。真要是急了,其實是能去府縣告狀的。

  還真有高麗百姓去告狀。他們剛剛開始不敢,但時間長了,也就搞明白了游戲規則。自然有勇敢的人敢于出頭。在劉璟的主持之下,遼東官場還算是清明。

  于是,他們漸漸適應了自己自由民的身份。

  只是還是羨慕大明百姓,他們也想有自己的土地的。而今一下子都有了。

  在農業時代,授田就是軍隊的終結動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說打仗授田,再配合一定的軍紀與后勤,那就是一支強軍。這幾乎是鐵律了。而高麗百姓,很多是從奴隸到自由民,從自由民成為自耕農。這些變化給他們太多的刺激了。

  不就是一條命嗎?只要子孫后代能繼承這個待遇。拼命算什么?

  再加上劉璟在遼東多年,熟悉遼東的情況,他的一切行動都很順利。而今遼東大農場幾乎沒有了。全部變成了以家族,或者幾個家庭合并在一起的小農場。同時,也有十幾萬征召兵。

  劉璟將這些人力都投入進鐵路的修建之中。一邊修建鐵路一邊訓練。鐵路的進程十分喜人。而遼東的兵力密度也是相當多的。

  估計超過了二十萬。

  遼東事了。何夕就讓劉璟來河北了。

  這一次,河北的事情就沒有那么容易了。不過何夕也是相信劉璟能辦好這一件事情的。

  一會功夫兒。劉璟就過來了。

  劉璟過來之后,先給自己倒了一杯茶,隨即一飲而盡,這才長出了一口氣,說道:“幸不辱命。”

  何夕說道:“說來聽聽。”

  于是劉璟將剛剛會議的情況一五一十給說了。

  劉璟剛剛召集的會議,就是召集地方府縣官員的會議。推進的就是一件事情,是府縣要征召民壯為兵。當地民壯,不會在外地服役,但要保護當地百姓。

  朝廷會派來軍官與武器。地方官員要配合。

  但這一件事情,卻不是很容易的。

  祭奠百姓,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做鋪墊的。

  看上去征召民壯為民兵,是一件很簡單。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而今大明還沒有這個傳統。但是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之后,河北府縣就有很多民兵支援北京。參與了北京保衛戰。

  雖然沒有具體章程,但是地方官征召民壯,或者說壯丁,是有一定之規的。

  更多是類似徭役一般的。

  但是而今何夕要的不一樣。

  這一次看似是征召民壯,其實就是推廣兵役制度。所謂民壯,就是地方預備役與地方守備力量,地方治安力量三合一。所以征召民壯,不能用之前的辦法。要按朝廷新章程來。

  民壯征召到訓練,一切都由軍中派人來接管。

  這個軍中,自然不是別人。是從葉沈軍中征召的表現出色年輕軍官,這些軍官表現出色,但是一時間難以晉升,畢竟一個蘿卜一個坑,想要升官不是那么容易的。讓他們過來練兵也是一個鍛煉辦法。

  畢竟,這些年輕軍官之前可沒有機會管這么多人。

  還有就是軍中一些年紀大的老軍。

  大明軍隊可沒有退役制度。很多士卒是一直服役到死,才有子弟替補。

  很多中下級軍官,年紀大了,打仗就不大行了。畢竟,打仗是很辛苦的。即便換了火器,肉搏戰的概率就減少了很多。但是千里行軍是很多老人吃不消的。

  但是這些老人并不愿意讓自己家晚輩來替補。

  無他,在打仗。他戰死,總好過年輕小輩戰死好吧。打仗畢竟是要死人的。而按照軍戶的制度,家家必須出丁,他不來,他的兒子乃至于孫子,就必須來了。

  很多老人打了半輩子仗,很多還參加過開國戰爭。如何在戰場上存活下來,還是很有心得體會的。但是自己家小輩就不好說了。

  這些軍官雖然打仗不行的。但是一輩子經驗還是可以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