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十三章定國是會召開了
  第二十三章定國是會召開了

  定國是會是是在三大殿開的。

  數百人熙熙攘攘都在太和殿之中,看上去還是有一些擁擠。

  畢竟,這數百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身份地方在哪里擺著,最少身邊有一二侍從。還有維護秩序的侍衛,與服務人員。

  特別是皇帝這里。身邊很多會議人員,也是相當多的。

  整個太和殿之中,有近千人之多。

  這個時候,也顯露出蜀王的才華。何夕將蜀王作為副手來組織會議。何夕自然將很多庶務都交給蜀王來辦。而蜀王自然也將這些事情給辦得井井有條。

  不用何夕多操心。

  而朱雄英高坐御座之上,居高臨下。御座最下面空出一片空地,是讓人說話的地方。只是何夕覺得這個擺設,還是有一些不舒服。

  無他,太和殿這些地方格局早就定好了。皇帝身邊又是龍椅,又是仙鶴,又是御臺的。

  這些建筑都是從形式上確定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是朱元璋皇權獨尊的政治含義,映射在建筑上。但是何夕想建立的并不是這樣的政治秩序。

  “南京到底不是北京啊。”何夕心中暗暗覺得不便。

  這也是何夕在南京最大的感覺。

  南京的工業化程度太低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表露。就從這會場上來說,何夕等人去歲入主南京,而今也有好幾個月了。定國是會籌備,是去年就定下來的。

  如果是在北京,幾個月之內,修建一座會場,并不是什么難事。但是這樣的事情,放在南京,就不是太容易了。要知道傳統木制建筑,說快,也很快,就好壘積木一樣。十天半個月就能修建好。但前提是,木料都準備好。

  而南京原本儲備著大量的木料。這不是朱允炆儲備的,乃是洪武年間遺留下來的。朱元璋給天下留了一個很厚實的家底。

  但是在南北之戰中,完全消耗殆盡。不管是造船,還是修建炮車,乃至于打造火銃,都是需要木料的。

  從北方,特別是遼東運輸,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太慢了。

  而且南京缺少的,不僅僅是木料。南京的經濟,已經被朱允炆竭澤而漁的手段,給完全搞亂了。各方面都出現了混亂。

  這用了好幾個月,才算是理順的差不多了。

  根本不可能支撐這樣大建設。

  這種情況下大興土木也談不上合適。

  如果在北京就好了。何夕記得北京已經營造了一個會場,也就是國債市場哪里,可以直接拿來用。而不是如今日這樣臨時搭建了。

  怎么看都不合適。

  等安排的差不多了。蜀王來到了何夕身邊,低聲說道:“首輔,時間到了。”

  何夕輕咳一聲,說道:“知道了。”

  隨即一聲云罄之聲,壓過了太和殿之中的噪音。何夕出列,先向朱雄英行禮。得到朱雄英回應之后,這才起身,說道:“諸位,今日遍請國家柱石,地方賢良于此,就是為了商討國家大事。”

  “五年前,太祖皇帝駕崩,天下同悲,宵小之輩,竊取天下,乃至于南北紛爭,士卒肝腦凃地,百姓填于溝壑,令人慘不忍睹,今日在此,就是要鑒賊子之過,而絕后世之患。”

  這就是定國是會的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蓋棺論定,將朱允炆打上恥辱柱,確定朱雄英的政治地位。雖然說。這是一個過場。

  畢竟,天下已經打下來了。怎么可能還有反復。今日這會議上,不管有多少持反對意見,也是無用,大不了換上一批代表。

  但是,過場也是很重要的。

  何夕就是在認認真真的走過場。

  對于這一件事情,大家也很識趣。

  每一個人都知道,其實議題不能說不重要。很重要。

  這一場會議整個流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朝廷提出的議題,大家一項一項的議。如果干涉到誰,不愿意的話,可以反對等等。

  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后半場,他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議題。讓所有人商議,特別是朝廷。朝廷自然也可以否定了。但是否定也一定要說出來一些。

  而朝廷提出的議題,根據重要性不一樣。有的是可以打回去的。比如一些朝廷部門提出的議題。真打回去得罪的估計是幾個尚書。

  沒有幾個尚書聯合,這議題也上不了定國是會。

  只是,何夕變法以來,尚書這個官職是貶值了。

  在大明也只有六部尚書,即便是后來分南北兩京,然后一些尚書的加銜,同時存在的尚書,也不過是十幾個而已,不可能再多了。

  而在何夕這里就不一樣了。何夕將六部拆分成十幾個部門。并將文官之首定為首輔,與內閣大學士。于是尚書官就等而下之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加銜。在而今大明尚書官一共有二十多個人之多。未來很有可能會更多。

  這個時候的尚書,已經接近后世某部部長了。

  不過幾個尚書聯合起來的,也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力量,但是奈何,能夠列席這一次會議的人,都不是尋常人物。

  都是地方實力派,畢竟大明原本的文官體系,先被丁顯清理一遍,又被何夕清理一遍,也就是所謂的士大夫官僚集團,而今只剩下士大夫了。官僚幾乎沒有了。

  何夕這幾個月之內,幾乎將北京朝廷給搬到了南京,北京只留下一個維持機構。

  這一次會議參與者自然都是地方上的實力派了。

  他們很多都是如陸仲亨一樣。

  在洪武年間,陸仲亨固然是南洋的地頭蛇,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管朝廷的地步,但是這幾年戰事下來,特別是南方,朱允炆為了支撐戰爭,幾乎將南方的兵力調空了。

  這讓很多地方出現了權力真空。

  而權力也是厭惡真空的。既然朝廷撤走了。自然有其他力量參與進來。所以這來的每一個人,即便最普通的一個人,最少在某縣之中,也是相當有影響力的。能夠代表一個縣很多人想法。幾個人聯合,甚至能左右一兩府的意見。

  這些人其實也不是太怕所謂的尚書。

  更不要說,還有燕王這樣的巨無霸。

  但是有些議題是決計不能反駁的。那就是如今天這個,何夕提上第一個的議題。

  很快很多意見都匯總起來。

  大家一致認為。朱允炆謀權奪位,令天下混亂,罪大惡極。除卻宗籍,奪去朱姓,下令通緝,并生死不論。

  朱允炆潛逃的事情,是瞞不過的。

  最后也只能公開承認這一點。

  不過,在面對朱允炆問題上,各人的意見也都是不一樣的。

  有很多人,表現的很淡然,這些人都是跟隨朝廷打進南京來的。他們對于朱允炆根本不用怎么評價。畢竟,朱允炆就是他們推翻的。

  甚至這些人中的一些人覺得,今天的事情,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而很多表現非常激動,一副他與朱允炆不共戴天,一心要殺了朱允炆的人。似乎是與朱允炆有什么深仇大恨。

  但實際上,恰恰相反,這里面有一些是朝廷進入南京之后,才慌忙投降的。可以說是朱允炆之忠臣了。也正因為這樣,這些人才要聲嘶力竭的證明自己。

  證明他們只是被朱允炆蒙蔽了。

  他們以為他們支持的是大明正統,錯的不是他們,錯的是朱允炆。所以朱允炆罪大惡極。一點也不能放過。

  還有一些,卻很平靜。平靜之中也是五味雜陳。

  大明士大夫集團,根深蒂固。特別是在南方,他們幾乎是從南宋一脈相承到今日。對地方上的影響力也是很深厚的。

  如果不是看到這一點,朱元璋也不會采取掀桌子的絕戶計。

  這一場戰爭之中,損失最大的就是他們了。

  他們是支持朱允炆登基最大一股力量,卻不想先被朱允炆給背叛。殺得非常狠毒。而何夕對他們的手段,也不輕松。

  何夕更是準備在全國范圍之內推廣新式教育體系,由國家直接主導的教育體系。這是在后面的議案。

  這對士大夫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好在兩點,第一,士大夫最引以為傲的家學,在新時代已經沒有什么用處了。就教育資源上來說,他們的子弟將會與普通人在一個起跑線上。

  當然了,士大夫們家族或許有一些更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氛圍,子弟依然能夠代代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是與普通人龐大的數量相比,已經不算什么了。

  第二,就是新學作為官方意思形態的出現。

  讓他們家族很多積累都付之東流,根本沒有用處了。

  何夕手段沒有丁顯那么狠毒,但也足夠讓他們肉疼。五年的時間,其實并不長。一些人其實都知道朱允炆登基的內幕。

  那里是朱允炆奪位,其實就是方孝孺為首一些人,在朱元璋面前強硬了一把。朱元璋似乎是退讓了。

  只是幾年過去了。回頭再看,很多人其實也回過味來了。

  心中也有了一些揣測。卻不敢說出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