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七章燕王歸來
  第三十七章燕王歸來

  燕王帶著數百騎兵,乘風而來。

  其實燕王可以從水路而來,只是雖然從北到南,但是卻是逆水行舟。而松花江河道沒有經過修整。很多河道,順流而下的時候還好。但是逆流而上的時間就不行了。

  需要人拉纖。

  而以這個時代東北的人口密度,人口不足,根本不可能征召民夫。如此一來,就只能靠船上的人下船拉纖了。速度就慢了。時間也就長了。

  燕王對何夕的到來,非常渴望。

  不,應該說燕王對于封狼居胥,破滅元廷是非常渴望的。

  燕王也知道,這一個大功勞很多人惦記著。比如馮勝。

  他現在有這個機會,并不代表一直有這個機會。特別是秦王之死,對整個大明的影響,也在燕王的思考之內。

  燕王也相信,秦王不是太子所殺。

  但是這并不消除秦王之死的影響力。無他,在秦王死前,雖然說大明朝廷之內,藩王與中樞之間,并非沒有矛盾的。但是這矛盾是暗流,不注意的人根本察覺不到。

  而現在卻不一樣了。

  秦王之死,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他將藩王與中樞的矛盾,醒目的擺在了所有人面前。所有人也知道,朱元璋在一天,父子之間,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將來怎么?

  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大局觀。從現在判斷今后十幾年,幾十年的趨勢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落一葉而知秋。

  秦王之死,不管是不是太子所為,都成為了那一葉。會被無數人放在放大鏡下觀察,揣摩。從而判斷未來的趨勢。

  就好像是燕王。

  說燕王之前沒有思考過,藩王與中樞的關系,那是不對的。但是那并不是燕王所思考的重點,但是而今是了。

  老爺子總是要去的。

  燕王不能不為自己的著想。

  他一方面對太子是信服且支持的。另外一方面,也不想自己成為秦王第二。所以,他比之前更急切的打贏韃子,帶著人馬就藩去。從此不離中樞的恩怨情仇。

  如果中樞對他又想法,身在漠北,手挽十幾萬騎兵,也有與中樞談判的籌碼。

  故而燕王心中很急切。

  所以舍棄水路,騎馬狂奔而來。

  何夕也沒有想到,燕王來的這么快。

  何夕還在考察長春的商業環境,與商品種類。燕王就已經到了。

  長春衛指揮使衙門中。

  燕王風塵仆仆而來,一見何夕,就握住何夕的手說道:“何弟,別來無恙。”

  何夕說道:“小弟在京師能有什么事情,倒是殿下,卻顯得滄桑了。”

  燕王哈哈一笑,說道:“塞外苦寒,本就如此。不過,男子漢大丈夫,這才是本色。”

  何夕微微一笑,說道:“殿下說得是。”

  之前的燕王說實話,身上有一些貴公子的氣質,因為他本身就是富養出來的,身為皇子,即便朱元璋在節儉,也與尋常人不同,這種氣質一直都有。

  而今,何夕沒有從燕王身上看出來。

  他原本精致的臉龐,邊的粗糙起來。額頭眉間多了許多風霜之色。燕王與何夕的年紀差不多,也都是三十左右。但是何夕卻看到好像二十幾歲的樣子。

  這固然是何夕底子好。現代生活的養尊處優,并不比皇子差勁。也是他在后方,雖然案牘勞形,但并沒有多少艱險。

  但是燕王就不一樣了。

  而今的燕王是看不出來多少歲的。只能看出來人在壯年。

  說三十歲也行,四十歲似乎也行,五十歲有些不像,他身上帶來的是一種殺伐果斷的雄性氣質,讓他感受到的是,他的強悍,他的實力,以及攻擊性,反而忽略了他的年紀。

  在何夕看來,這樣的燕王,才有幾分明成祖的風范。

  果然,這一塊璞玉在艱苦之地,一點點打磨出光彩來了。

  燕王與何夕坐定。燕王說道:“我等你已經很長時間了。你終于來了。說實話,上半年太子大兄在北京,支持我對元作戰,我遲遲未動,固然有準備不充分的原因,但其實也是擔心后勤不暢。千里突擊,一擊不中,想回來就要靠后勤了。我只信得過你了。你來,我就放心了。你我兄弟聯手,必滅此朝食。”

  何夕雖然覺得,燕王再給他戴高帽,但是內心之中還是很高興的。

  何夕有自知之明,后勤這一件事情,說難搞,是很難搞,很考驗人的能力的。這也是為什么,漢功臣蕭何第一,明功臣李善長第一,三軍無糧則散。足食還在足兵之前。

  但是何夕更知道,支持大軍后勤的人選,每一代都不少。別的不說,朱元璋麾下,真要選,是有很多人的。最少太子在這一件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何夕之下。甚至會比何夕做的更好。

  無他,糊弄何夕,與糊弄太子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有些事情上,何夕知道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他是可以被替代的。

  但是不管怎么說,明成祖的馬屁,即便是馬屁,何夕也覺得很舒服。

  何夕說道:“殿下過獎了。對了嫂夫人,你怎么安置到賓州?這也太危險了吧。”

  沒錯,燕王將全家都帶來了。而且燕王府沒有在長春衛,而是在賓州衛之中,而今的賓州衛,根本就是一個木寨。

  燕王說道:“總要安將士之心,而且他們遲早要適應這樣的情況。不說這個了。我與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年初出戰。你那邊準備怎么樣?”

  何夕一愣,不得不說做大事的人都心狠。

  燕王麾下將士從北平遷到這里,說里面沒有怨言,何夕是不相信的。

  開辟東北平原,到漠北就藩,對于國家來說,是有很多利好的。但是對于尋常百姓與士卒來說,說著些根本沒有意義。誰不知道西部人口稀少。但是上海北京人,誰肯放棄當地戶口支援大西北?

  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對于百姓來說,卻是另外的一件事情。

  雖然,朝廷給了很多好處,燕王也給了下面很多好處。比如,將俘獲的戰俘,給將士們為奴。給每一個將士授田,幾乎都是以頃論的。而將燕王府安置賓州,而不是在最安全的長春衛,大概也是這個考慮。

  就好像,燕王靖難起兵,將主力帶出塞外,去打寧王。將北平城被八十萬南兵包圍。岌岌可危一樣。當時的燕王有沒有做過北平城被攻破的準備?

  成大事的人,內心之中都有一股狠勁。

  何夕說道:“我查過庫存,你這里儲備充足。唯一缺少的是兵馬。調兩三萬騎兵入長春,就夠了。這一件事情,我可以與申國公商議,這一件事情,陛下與太子殿下都點過頭。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問題。只是------”

  燕王說道:“只是什么?”

  何夕說道:“我個人建議你等等。”

  燕王說道:“等等?為什么?”

  何夕說道:“遼東到長春,不過一條水道連接。而遼東到漠北,更是千里荒原。殿下帶十萬大軍深入不毛之地,一戰而定,我從不懷疑。我懷疑的是,打勝之后怎么辦?”

  “殿下覺得,以現在北京的實力,有能力供應你在草原上站穩腳跟嗎?”

  打敗韃子,覆滅韃子是一回事,在草原上長期保持軍事存在,是另外一回事。后者的消耗是前者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今北京庫存與遼東的產能,供應燕王打上兩三次漠北決戰,都沒有問題的。但是長期駐軍,就不好說了。

  最少在遼東糧食生產完全起來之前,是很不好說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