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章 宋濂進諫
  第八十章宋濂進諫

  傅忠不是傻瓜,前文已經說過,這種勛貴家庭出來的孩子,政治本能很多時候都是與生俱來的。畢竟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耳渲目染,不懂都不正常。

  傅忠其實很明白,他對付何夕。并沒有什么好處。壞處不少。

  只是面子上過不去,此刻他口中說得硬話,其實就準備讓這一件事情就這個過去了。

  傅忠尚且知道如此,那李祺為什么要趟渾水?

  傅忠心中一凜,一個名字忽然出現在傅忠內心深處。那就是:“李善長。”

  大明文官體系是李善長一手建造的。而胡惟庸從根底來說,也是李善長的人。更關鍵的是,李善長不僅僅在文官體系有權威,這在武將那邊,也很有人脈。

  在朱元璋起兵之初,文武哪里有那么多界限。李善長一部分工作,就是調解武將之間的矛盾。如此下來,李善長與好幾個武將關系也是很密切的。

  這才是朱元璋忌憚李善長的原因。

  傅友德雖然也是淮西人,但并不是朱元璋的老兄弟,是降將。與李善長之前不是一個圈子里面的人。

  傅忠很清楚,李祺很多事情,不是對他的。而是對他父親的。雖然曲靖之戰,沐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奈何,不管沐英有多少功勞。傅友德是主帥。

  沐英的功勞就是傅友德的功勞。

  而傅友德也成為大明少數幾個可以統率數十萬兵馬的大將。影響力可想而知。

  傅忠內心之中思緒萬千,之前與何夕的意氣之爭,也冷了許多。畢竟他與何夕之間的矛盾,說破天了,也不過是小孩子的爭風吃醋。不算什么。但是接受了李祺的好意,就不一樣了。

  傅忠說道:“不用,我自己能搞定。”

  李祺微微一笑,似乎一點深意都沒有,說道:“也好,我們這些人,父輩的權勢,才是我們立身之本。你也要好好思量一二。有時候,不是我們抱團,而是有些人不讓我們好好活著。想要好好的活著,就要抱團。”

  李祺說完,就優哉游哉去喝酒了。

  傅忠坐在走廊一側,久久不能回神。

  這一瞬間,他忽然想去云南了。哪怕是云南鉆山溝也好啊。

  -------

  雖然朱元璋在慶功宴上喝了不少,第二日卻依然神采奕奕

  連續中斷了一個多月的早朝,終于開始了。

  朱元璋在奉天門下,決斷這一件件大事。

  在明中后期的早朝。都已經成為擺設。但是在朱元璋這里,卻是高效決策機會。

  上早朝的時候,各部門都在。

  各部門依次奏事,有些事情不是一個部門可以完成的。朱元璋就能立即叫來對應部門的人。兩個部門在朱元璋面前說清楚。如果說清楚了,這事情就不難了。

  如果說不清楚。

  朱元璋就好好問問了。

  而且朱元璋在早朝議事,各部門也都在旁聽。有些事情見別人怎么做的,也就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

  當然了,不是沒有缺陷的。這么多大官都在這里旁聽,哪里有時間辦公啊。

  就比如今日,因為積壓了一些事務。雖然太子監國處理了很多事情,但是依然有些事情,要朱元璋才能決斷。所以一連忙了很長時間。幾乎快到了中午。

  連朱元璋也為這些大臣們賜座了。擔心他們站不下去。

  朱元璋看看天色,將一些不急的奏疏放在一邊。對徐正說道:“今個就到這里,讓大家回去吃午飯吧。”

  徐正立即站出來,說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聽到這一聲招呼,下面大臣們長出一口氣,心中暗道:“總算是結束了。”就在大家等著散朝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老臣有本啟奏。”

  朱元璋一看,卻見顫顫巍巍的宋濂站在群臣中間的御道上。

  朱元璋對宋濂啟奏的東西,是有所猜測的。只是在早朝上,朱元璋從不會不讓人說話的。這也早朝重要作用。那就是如果那個官員覺得,事關重大,而上司卻不聽,可以在早朝上直接上奏。

  當然了,越級上報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沒有什么重大情弊,這個小官的前途也就會提前結束了。但是如果真有,那么倒霉的就是一群人了。

  正因為如此,一般來說,早朝上奏都會讓人說話。至于說話之后,會有什么處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徐正看了一眼朱元璋,說道:“準奏。”

  宋濂朗聲說道:“治天下以人為本,自古以來得人以科舉為要,十余年來,朝廷乏人,各方舉薦人數不夠,或用情弊,臣宋濂冒死請陛下重開科舉。”

  宋濂洋洋灑灑說了千余字的奏疏。

  此言一出,本來想下班的大部分官員也都精神起來了。

  因為宋濂這次奏疏,對大明來說,對大明的文官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他們都期盼知道,這一次的結果。

  這也是宋濂內心之中最后的牽掛了。

  大明朝廷的官,他早就不想做了。妻死,子喪。很多老友也都不在了。宋濂自己也垂垂老矣,今天的鞋明天能不能穿上還是兩可之間。

  不僅僅大明朝的官職,宋濂沒有什么留戀了。甚至這人生宋濂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

  唯獨讓宋濂放心不下的。那就是科舉這一件事情。

  科舉代表著什么,宋濂再清楚不過了。大明朝廷,居然沒有科舉,在宋濂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連蒙古人也開科舉了。雖然蒙古人沒有給漢人留多少名額。但是元代進士之中,出色的人才也不少。

  別的不說。劉伯溫就是元代進士出身。

  宋濂覺得,只要能讓大明恢復科舉,即便而今死了,也不枉了。

  才有今日勸諫,他明知道,他多次上書,都石沉大海。毫無音訊,這已經表明了朱元璋的態度。但是他依舊要等今日早朝,來逼一逼朱元璋。

  宋濂的這種心態,沒有想瞞過人,也瞞不了人。

  太子見宋濂如此,臉上已經露出了擔憂的神色。而朱元璋面沉如水,對這樣的局面,朱元璋見過太多了。但也有幾分惱怒。

  朱元璋說道:“宋學士,此事關系國家大政。非一言所能決定,今日天色不早了。先散了吧。”

  “陛下。”宋濂厲聲說道:“正因為科舉是天下大政,才萬萬不可姑息。治天下首在得人。得人之道莫過科舉,此唐宋之舊策,宜用于而今。陛下有什么好猶豫的。臣不才,愿意為陛下解惑一二。”

  人不是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宋濂此刻也是豁出去了,一下子將朱元璋逼到了墻角。

  讓朱元璋感到進退兩難。

  如果宋濂再年輕一點,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杖責。但是而今宋濂白發蒼蒼,走路都要人攙扶,這樣的人,不去動。都有可能立即倒地身亡。

  不管是出于優待老臣,還是為自己的名聲著想,都不宜讓宋濂死在這里。

  更不要說,這里面還有太子。

  太子與宋濂幾十年的師徒之情,太子定然要回護宋濂,他動宋濂,今日又要與太子爭執。這也不是朱元璋所愿意的。

  歷史上,朱元璋對重開科舉并沒有設立什么阻礙。也就是在洪武十五年重開科舉。但這一件事情在今年,也是洪武十四年就開始籌備了。

  也沒有這么大風波。

  但是而今,朱元璋看到科舉的弊端。

  什么弊端,八股取士,科舉為結黨根結。等等方面。

  所以,朱元璋是否恢復科舉要重新思量。朱元璋可不想,前腳剛剛恢復科舉,后腳就廢了。這種朝令夕改,不利于朝廷的威信。

  所以,才屢次拒絕宋濂。只是今日不得不回應了。

  朱元璋說道:“朝廷以國子監取士,效果不錯,朕意今后官員皆出國子監。科舉之事,緩一緩再說吧。”

  朱元璋有些失算了。

  在這種關鍵問題上,宋濂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在作戰。

  真是宋濂作為文壇大宗師,身負很多人的期望。這才出來打第一槍。科舉之事,關系到太多人的利益了,甚至不用勾連,立即有人呼應。

  “陛下。臣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下情上秉。”忽然一個干瘦的小老頭大聲說道。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瞇,從口中吐出一個字來說:“講。”

  國子監祭酒宋訥,就是主管國子監的官員,這位老夫子在朱元璋心里印象很是不錯。在教學上非常嚴格。為人方正,也是一個清官。

  所以,朱元璋才放心地將國子監交給宋訥。甚至給宋訥大學士銜,在很多國事上咨詢宋訥。

  只是此刻,雖然宋訥還沒有開口,但是朱元璋已經猜到了宋訥,決計不是來幫自己的。

  朱元璋心中暗道:“這些人從來不是與俺一條心。”

  不管朱元璋心中怎么想,宋訥此刻已經開口了。說道:“國子監每年有三千生員。可以為朝廷效力,但是臣不覺得會野無遺賢。臣以為國子監為一途,舉薦為一途,科舉為一途,多途取士,才是國家正道。令天下賢人皆入朝廷,天下欲不大治,亦不可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