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六十七章 召還
  第六十七章召還

  朱元璋對李文忠這樣的話,分外不愿意聽。

  在朱元璋看來,李文忠是讀書讀傻了。

  在開國諸將之中,也就是李文忠讀書最多,見識最廣。堪稱手不釋卷,人稱儒將。能文能武。以至于朱元璋讓李文忠提舉國子監,就是看重李文忠,畢竟李文忠在開國諸將之中,也算上一個文化人。

  只是李文忠讀書讀多。讀了一肚子仁義道德,總覺得朱元璋對上下過于苛刻,屢次勸導朱元璋寬大為懷。

  對朱元璋來說,這樣的話,分外不中聽。

  原本朱元璋看來,這是他不寬厚嗎?是這些人犯他法度,就拿俸祿來說,都說明代俸祿低,但實際上,在洪武年間的俸祿足夠百官生活了,當然了,僅僅是生活了。更多就沒有了。朱元璋也不想有。

  其實,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大家都在吐槽明代俸祿低,但沒有發現,朱元璋開創的低俸祿制度,一直延續下來。直到而已。現在公務員工資其實也不高。是對朱元璋這種制定俸祿的思想一脈相承。

  或許有人說了,現在官員有很多隱形的資源。真當明朝的官員沒有特權一樣。

  如果說,朱元璋之前是本能的摳門與老農民本性發作。而今卻已經有了理論的高度。在他看來,更上層人士,也就是李文忠所言應該寬仁的人寬仁。就是對底層百姓的不寬仁。

  而今大明之所以能夠辦成如此多的大事,朝廷上下尚且安堵。沒有出什么事情。不是如永樂年間,北征讓山東鬧出唐賽兒起義,就是因為朱元璋盡可限制了上層權貴的貪婪。想辦法直接從百姓手中征收錢糧。百姓交的賦稅勞役是一樣的。但是大多數用在正事上了。

  但是他如果對這些權貴士大夫寬仁。那百姓上繳的賦稅什么的。估計有相當大一部分就要被這些人拿走了。再做同樣的事情,說不定就鬧得天下鼎沸。

  只是李文忠已經是這樣了。

  他也不好說什么了。只能將話題岔開而已。

  只是朱元璋雖然將李文忠所言定義為胡思亂想。但是李文忠依然想說些什么。

  朱元璋已經不想聽了。他給李文忠壓壓被角,說道:“你好好休息,等你病好了,朕再來看你。”

  朱元璋說完,就起身離開了。

  李文忠只能重重地咳嗽了一聲,想說什么。卻沒有說不出口。

  其實一般情況下,李文忠是不敢說的。此刻的李文忠對自己的病已經不抱什么希望了。這才將心底的話說了出來。他說的絕對是心里話。只可惜,他與朱元璋的思路是對不上的。

  ------

  朱元璋站在曹國公府的院子里,輕輕一嘆。

  李文忠與他的關系到底不一樣,可以說少有幾個跟隨他走到最后的親族。李文忠對他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文忠這個態度,讓朱元璋內心之中有一種孤獨之感。

  忽然想起了何夕。或許只有何夕在一些思想上,能有他有共鳴。

  朱元璋雖然對李文忠的想法,不以為然。對李文忠的身體來是很看重的。

  朱元璋招來為李文忠診治的戴原禮,道:“曹國公的病怎么樣了?”

  戴原禮說道:“陛下,曹國公的病不是病。”

  朱元璋說道:“哦?那是什么?”

  戴原禮說道:“是傷。是舊傷。曹國公早年百戰余生,身上大小傷口一百多次。而且早年透支太多了。氣血兩虛。也是這些年將養了好一陣子。才算是恢復了元氣。只是到了現在這個地步,也只能盡人世而聽天命了。”

  李文忠與馬皇后不一樣。馬皇后到底是女人,上陣廝殺的事情是輪不到他的。但是李文忠就不一樣了。李文忠,朱文正,已經以沐英為首的一眾義子。都是朱元璋最信任的班底。

  在起兵以來,也是為朱元璋下死力的人。蓋因他們與朱元璋關系太過親密。如果朱元璋倒臺了,他們每一個都很難活命。

  李文忠不過三十多歲,就成為一方主帥。固然有朱元璋的提攜,但也有李文忠的拼命。這種拼命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也是爬冰臥雪,身先士卒。這種年輕時候,有多逞強,上了年紀之后,就有多受罪。

  李文忠的身體,是年輕時候還沒有好徹底的傷勢多年之后,成為陳年舊疾之后,一股腦爆發出來了。戴原禮也束手無策。單單一樣病,戴原禮還能搞定。但是這各種情況糾結在一起,盤根錯節,根本無從下手。

  朱元璋說道:“真沒有辦法了嗎?”

  戴原禮說道;“臣能做的,就是盡量維持曹國公的性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其他的就不好說了。”不過,戴原禮好像想起來什么,說道:“或許有一個人有辦法。”

  朱元璋說道:“何人?”

  戴原禮說道:“何駙馬,老朽行醫一輩子,唯獨他是老朽看不透的,老朽治不了的病,天下名醫來了,也沒有辦法。倒是何駙馬那里有沒有辦法,老朽卻是拿不準的。”

  這是實話。

  在戴原禮看來,何夕簡直就是一個謎團。

  朱元璋倒是知道,何夕大概是沒有辦法的。

  何夕所有的醫術,其實就是那幾板斧而已。畢竟何夕也不是學醫的。而今即便是學醫的。在沒有后世所謂的器械支持之下,所能做到的事情,也是相當之有限的。

  不過,朱元璋升起了召何夕回來的想法。

  一來,東南海上事務,這幾個月之內,已經辦得差不多了。何夕在遼東也沒有什么用處了,不要避風頭了。反而海上事務的整體把握,還少不了何夕。

  二來,對于李文忠的病情,朱元璋還是存了萬一的想法。

  他覺得何夕沒有辦法,那萬一有辦法能挽救李文忠的性命?畢竟朱元璋雖然看了不少東西哎,讀了不少書。但是他對未來的了解,還是相當片面的。他也不確定,何夕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

  三來,遼東事務,還有北伐等事務,他也想聽聽何夕的想法。

  總之,朱元璋有些不習慣沒有何夕在身邊的日子。

  朱元璋說道:“徐正。”

  徐正立即從后面過來,說道:“奴婢在。”

  朱元璋說道:“傳我口諭,令何夕立即回京。”

  徐正說道:“奴婢明白。”

  ------

  朱元璋的圣旨,何夕自然不敢違背。

  只是何夕從遼東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北風呼嘯了,落葉紛紛的日子了。

  何夕還是從海路回來了。畢竟北風起后,不過十幾日工夫船就從旅順回到劉家港之中,何夕到劉家港之后,并沒有直接回南京,他還要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將他拖過來的大木賣出去。

  一共有一百多根大木,最小的一人合抱。比這個再小的樹木,何夕根本沒有興趣讓人砍伐。賣不出價格來。

  姚廣孝跑了一圈,找來好幾家木材商。

  這些木材商們,圍繞著這些大木,唇槍舌戰。說什么。這是鹽浸木。也就是從海水之中跑過的木頭。質量不好云云。

  這倒也沒有錯,不管是順流直下,在出海口攔截住,還是相當多的木材,都是做成木排固定在船后面,被船拖著到江南。這種辦法節省噸位,也很容易。

  畢竟這樣大木,一根最少幾噸重。而大明船只載重并不多,搬上搬下很是麻煩。還不如在水里直接拖過來。只要不遇見大風暴,多綁幾根繩子,是不會出什么問題的。

  當然了,這些木頭也就成為鹽浸木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