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九十八章北京城的新居民
  第九十八章北京城的新居民

  “什么?我們必須要走。”張明大聲說道:“憑什么?”

  一個衙役大聲說道:“憑什么?朝廷的命令,怎么你想違背朝廷命令。不怕告訴你們,而今到底都是洪水,外面糧食只能用船運過來,城中的百姓太多。糧食來不及運輸,必須將災民分流出去。你們誰有意見,今后每天的賑災糧,就不用領了。”

  這衙役身材短小,但是氣勢很大,一句話,讓這些災民都不敢多言了。

  即便張明身材高大,但是也好像是一個鵪鶉一般,縮頭縮腦,不敢多話。

  倒不是怕這個衙役,而是怕朝廷。

  “還有什么意見?”衙役大聲說道:“如果沒有意見,就來這里登記,不想登記也行,反正不登記沒有糧食。”

  張明鼓足了勇氣,說道:“大人,我們一家子都去嗎?”

  衙役說道:“都去,都去。朝廷都管飯。”

  張明這才松了一口氣。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什么樣子的日子,他都毫無怨言。只是內心之中,不由的生出一絲忐忑。

  ------

  第二日,張明就帶著母親與妹妹,來到碼頭上。看著無數百姓在士卒的組織下,排隊上船,同時聽著這些人議論紛紛。

  什么本地人排擠外地人了?城里人排擠城外人了。

  如是等等。

  張明聽了,也很氣憤。

  原來,何夕并沒有規定,誰走誰留的。但是大明百姓安土重遷。只要有可能,都不會想離開家鄉,即便是剛剛遷徙過來沒有多少年,但依舊家鄉。

  就張明自己,他其實也想等水災過后,會加去侍弄自己的那幾畝田地的。

  特別是朝廷已經開始賑災,本地人更沒有想走的意思了。

  不得不承認,大明朝廷前期,在賑災上一直做得不錯。一直到正統年間,因為財政問題,賑災這一件事情,漸漸力不能及,開始發動士紳賑災,到了后來,干脆大明就沒有賑災這一件事情了。

  何夕這一次賑災固然及時,但是實際上,何夕做得只能說好,但決計不能算多出彩。

  在組織賑災上,大明是一整套方法的,只要官員沒有故意貪污,朝廷不吝嗇錢財,效果上有參差,但相對沒有那么大的區別。

  所以,張母相信朝廷一定會賑災的。

  而百姓覺得賑災之后,大家的生活都會回到原來的情況,干嘛要走啊?

  而今聽到,走得都是鄉下百姓,州城中的百姓,與有關系的人,一個都沒有走。自然是怨聲載道。

  張明心中暗罵:“是那個狗官,想出了這個主意,不要讓他落在我手中,我定然將他千刀萬剮。”

  只是張明不管內心之中有多少怨言,他也知道,這個時候不能亂來,只能老老實實帶著母親與妹妹上船。

  這船本來是運糧船,上面什么都沒有。只有一個棚子,一百多名百姓,就好像沙丁魚罐頭一般擠在里面,而船尾有布幔遮住一個地方,那就是解手的地方。

  張明上船之后,有一些暈船。

  倒是張小妹,精神的很,因為賑災糧來了,吃了幾頓飽飯,本來病懨懨的樣子頓時沒有了。小孩子不懂大人的傷悲,此刻,她很好奇這一場旅行,更是與船上幾個小孩子玩到一起了。

  倒是張明靠在船上,一動也不動,稍稍一動就難受到緊。

  不過數日,張母推了推了兒子的肩膀,說道:“到了,到了。”

  張明著才迷迷糊糊睜開了眼睛,抬頭看過去。卻看見一個非常大的碼頭,延綿十里有余,還有一條水道,不知道通向何方。碼頭上密密麻麻都停著大大小小的船只。

  不少都是運糧船,正從北京發向各地。

  而今北京南碼頭,已經成為北京物流中心之一,而張明看到的那一條水道,是通向北京南湖的,如果船只太多的話,也是可以直接使進南湖,而南湖這里又是船只另外一個停泊地。

  既然,北京東遷是為了水運方便,何夕自然要將這種方便,完全發揮出來。

  張明一手抓住母親的手,一手拉住妹妹,跟隨著大隊人馬下了船,一下船,就看見下面有無數人喊著,說道:“這邊蒲州社召人了,每月一兩銀票,包吃住。”

  “北京建設社,我們是朝廷的衙門,每月八百錢。”

  一時間,熱鬧的好像菜市場。

  張明有些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一個吏員過來,看了看從船長那邊收過來的名錄,說道:“大家聽好。這里有很多人招工,你們可以直接去,不過需要單位到衙門擔保落戶才行。如果一時間找不到,可以來找我。我就在碼頭邊的衙門哪里。衙門這一段時間,會管你們吃飯的。但是時間長了,一直招不到工作,那就沒有辦法了。遼東,東北,漠南,都缺人屯田的。我勸你們趕快找一個工作安定下來最好。”

  張明一時間迷迷糊糊,隨即這個吏員,挨個給他們發了一個單子。張明粗識幾個大字,看了半日,才發現上面,有他們一家三口的名字。具體什么卻不知道了。

  這其實何夕制定的特別路引,如果真要說的話,可以說是戶口。

  每一個過來的人,都會發這個,然后拿這個去找工作。然后找到工作之后,讓工作單位,去規劃司報備,從而這個戶口就在北京落下了。算是北京城的百姓了。

  當然了,這個流程有太多問題了。

  比如這些商社什么的,不給落戶行不行?當然是行了。

  而今整個北京城內外官吏已經有過萬人了。但是即便如此,服務整個北京城,與北京城附近的工業體系,也是不夠用的。甚至再來幾萬人,都未必夠用。

  之所以如此。

  原因有二,第一,而今整個體系都是嶄新的。

  雖然說,古代朝廷與現代政府,看上去有很多地方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差別太大了。從管轄范圍,到責任職能,到管理方式,上下級關系,等等。

  有太多不一樣了。

  而何夕又沒有真正到過體制內,對現代政務運作,其實也不是太了解。他只能倒推。從他接觸過的政務職能,倒推政府內部工作方式與分工合作。

  從而有很多地方都有疏漏。

  這也是很正常的。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更多人來彌補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科技問題了。后世一個人公務能辦成的事情,在這個時代,需要更多人來辦。更不要說,這個時代百姓素質也不高,其實,就戶口這個問題,百姓是可以直接去衙門辦的。

  但是何夕為什么讓商社或者單位去辦。就是因為大多少百姓都不識字,他們對與官府內部的一些流程,也是很茫然的。讓他們辦幾乎是辦不成的。

  其實即便后世,也有個別在辦很多很簡單的流程上,搞得啼笑皆非,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但是到處是漏洞的體系,也比原來的體系好。

  最少,何夕在大明律之中,提出的大明百姓有遷徙的自由。在這個體系之中,有所體現,將來會一點點的完善的。

  只是這些東西,張明很茫然。

  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讓他一個打十個,他還是有把握的。但是讓他跑流程,讓他去找工作,他有些茫然了。畢竟這年頭,工作市場,都是靠熟人介紹,靠牙人,這種招工場面,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因為,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勞動力都是過剩的,工作機會很少。不會出現這種大規模招工的情況。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