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零一章災情收尾
  第一百零一章災情收尾

  張宗德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數學家。

  他對齒輪問題的研究,其實將齒輪抽象化,演變成了數學問題而研究的。

  對于工藝什么的,并不了解。

  這也是張宗德的出身決定的。他不管經歷了多少顛沛流離,但是本質上,還是讀書人出身,往上算數代,都是書香門第。

  正因為如此,張宗德與葛天工這樣工匠出身的人,思路上是完全不一樣,他是真正以治學的精神與態度,來對待科研工作的。而且張宗德對于這一件事情,也是真有興趣。

  而大部分工匠,對于自己的手藝,哪里有什么熱愛不熱愛,不過是討生活而已,如果能當官,有更好的生活,這手藝一輩子都不拿起來,也無所謂。

  就蒸汽機項目,如果不是何夕力主,這些工匠很多時候,都不會有什么強烈的需求。除非能賺錢。而何夕創立的體制之內,尚且沒有專利,或者

  而張宗德做事書香門第,對于學問就沒有那么多功利。

  但是何夕覺得,而今他手中有太多的工匠,但是缺少一個數理化思維的領軍人物。由張宗德代替葛天工,只要能將帶出一個有能力科學團隊,或者工程師團隊。

  書到用時方恨少,人也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從來是稀缺的。

  甚至何夕有時間覺得,張宗德的天分,或許鉆研數學與理論,能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他轉念一想,科學剛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鮮明的分界,每一個科學家,身上掛很多頭銜都是很正常的情況。

  牛頓還管理的印幣廠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何夕腦袋里的理論,雖然不多,但是足夠大明科學界研究兩百年了。所以,他最需要的是工程師,天才級別的工程師,能將何夕的想法都落實的工程師。

  在他看來,張宗德有這個天分。

  最少比葛天工厲害。葛天工這個人,也不是在磨洋工,但是有時候,不行就是不行。思維早已僵化了。

  張宗德說道:“學生謝過大人再造之恩,自從當年遼松運河邊一見之后,學生一直將大人教誨,牢記在心,今日能為大人效力,即便是身死也必然為大人將這一件事情給辦成。”

  何夕聽張宗德這一句話,定睛看了張宗德之后,才說道:“原來是你啊。”

  何夕見過的人太多了,數年前那個小孩子,早已忘記了。而今想起來,不由得感慨萬千。

  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同時也多了幾分親近感。

  本來,何夕已經準備打發張宗德走了。

  何夕不由問道:“你這幾年過得怎么樣?”

  張宗德絮絮叨叨將自己這兩年的日子說給何夕聽。特別是在營口大學堂的日子里。

  讓何夕也有一些懷念校園時光了。

  只是何夕的事情很多,只是讓下人給了一張名刺。今后,來見他的時候,就不用等上好幾日了。這將來外面有了事情,也可以借何夕的勢力。

  總體上來說,張宗德也是何夕核心圈子里的人了。

  -------

  張宗德走后,何夕起身活動一下身體,揉了揉太陽穴。

  不得不承認,多少年沒有思考數學問題了,而今忽然有這一件事情,讓何夕有些吃不消,好在大學的知識點或許全忘記了,但是高中的知識記得還很牢。

  最少沒有跟丟思路,不至于連聽都聽不懂。

  就在何夕轉換一些思路的時候,楊士奇過來了。

  何夕重新落座,楊士奇開始匯報這一段時間的情況。

  楊士奇說道:“天津河道而今有二十艘船一起作業,排水量大增。河南當地稟報,河南都指揮使,帶著附近好幾個衛所,奮戰月余,終于合攏了。河間,保定等地,一些地方的水也退了。只要老天爺開眼,放晴一個月,這一次水災也就過去了。”

  何夕嘆息一聲,說道:“希望如此吧。”

  夏秋之季,本來就是多雨的時候,而今連不準確的天氣預報也沒有,說話之間,來上一場大雨,何夕并不覺得奇怪。

  一個月不下雨,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水災最困難的日子過去了,但還有漫長的收尾過程。

  一地雞毛的,并不比對抗洪水本身要容易。

  楊士奇說道:“這幾個月內,從河間拉來丁口二十余萬,其他合計有二十余萬,整個北京城中,而今有四十余萬人了。這也引發了很多問題。”

  何夕說道:“都說說什么問題。”

  楊士奇說道:“首先是丁口,河間府總計人口不過四十余萬,這一次遷徙過來,今后河間府的一半人丁了。河間府上下,都在我那里不走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向朝廷交代。其他的地方,也或多或少有這個問題。”

  何夕沉思片刻,說道:“說到底是田賦的問題?告訴他們,讓他們重新清丈田畝,核定田賦就行了。如果上面怪罪,一切由我承擔便是了。這算什么問題?”

  楊士奇說道:“大人,此事不可輕忽。這些百姓遷徙過來,可以說,各府縣的人丁大減,耕種的土地也會減少很多。大人不是說過,北方糧食總體短缺,而今遷徙百姓,有誤農時,這一點,朝廷上很多人都是意見的。”

  一句話,工業在與農業爭奪人口。

  而今的整個北京,不過三四百萬人口而已。無中生有的新北京城,要達到何夕想要的規模,自然要大規模對地方吸血了。

  這是很自然的。

  而將農業人口轉換為工業人口,變相的與地主爭奪佃戶的權力。

  說實話,在北方還好。

  因為北方最少現在是地廣人稀,再加上朱元璋鼓勵開荒。根本沒有那么多佃戶。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土地的。所以北方地主階級對北京城這種吸納人口的行為,無可奈何,也無從下手。

  但是這直接影響了河北的糧食生產。

  會進一步加劇,北方糧食緊張局面的。

  畢竟增加這么多非農業人員,都是要吃糧食的。

  何夕聽出來,即便是楊士奇對這一件事情,也是有些微詞的。

  倒不是,楊士奇不知道何夕這樣做是必要的。而是工農比例的問題,糧食是國家根本,任何時候,糧食的重要性,都要在錢之上。而大明北方地方本來就不是糧食產區。河北地區糧食產量雖然不高,但是起的效果是很大的。

  畢竟河北糧食距離前線近,運輸成本低。

  而何夕如此一弄,就必須從南方運輸來更多的糧食。之前,一年海上運了兩三百萬石都有剩余。但是按照何夕這樣的做法,估計需要更多,即便是遼東耕地開發的夠好。

  也不過是彌補河北耕地的損失而已。

  這種取舍,在楊士奇看來是有問題。只是他在委婉的說出來而已。

  何夕沉默了片刻,說道:“燕王什么時候回封國,你派人打個招呼,從他手中多賣一些牛,在北京販賣,我記得有很多新農具之前都賣不出去。我估計這一次就能賣出去了。”

  楊士奇聽明白何夕的意思了。

  增加牛的使用,增加新型的農具,從而提高北方糧食產量。只是楊士奇看來,這個辦法是相當有問題的。

  楊士奇說道:“大人,這恐怕遠水不解近渴。”

  何夕說道:“楊大人,你覺得我們大明未來的農業是什么樣子的?”

  這一句話,讓楊士奇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在他看來,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種地的,難道還要有什么不一樣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