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人在詔獄,滿朝皆是我徒孫 > 第179章 想法頗多
  “不僅如此,還可以向中央的皇家錢莊申請求助投資,若是通過,還會吸引其他地區比如蘇杭兩州的參與,到時候就更加無需擔憂耗費的問題。”

  陳楚一番話下來,簡直是讓人找不出問題,每當有問題出現,他也總能用三言兩語輕松化解。

  朱樉無言,撇撇嘴退回去。

  李郭這時問道:“都尉大人,這政策要何時實行?”

  “不急。”陳楚告訴他。

  投資畜牧說簡單,也確實能像他所設計的那番一樣輕松,但說難,也確實很難。

  一定要抓住好時機才可以,不然就是萬事開頭難。

  “我也只是有了個想法先提出來,這畢竟是個不亞于買地的工程。”

  畢竟他想要做到家家都有馬跟羊,就得讓官府統計好真實的人數。

  “先準備準備,等入春再開始。”

  而且還有農民剛準備賣土地,政策頒布太快也不行。

  像過去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經典,其含義在于治理國家,就像煎烹小魚一樣,不能經常的翻動它,否則,這個魚就被弄撒了。

  一個國家的各項政策要保持相對的穩定,老百姓也就會能適應它,然后按規矩做事,如果朝令夕改,百姓就會感到困惑,就連統治者也可能會迷茫。

  頻繁變動,雖然目的都是想往好的方向去改變,但真要是一天一個法這么搞,很容易就會成為第二個“王安石變法”。

  雖然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很大原因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被整治了,而陳楚不害怕中都的達官貴族。

  但是還是要考慮一下百姓的適應能力的。

  不過,政策不能頻繁出臺,可不代表他的思緒也要跟著慢下來。

  畢竟他之前可是暗自發誓要好好搞事......必須要時時刻刻為中都發展謀出路才對

  所以其實陳楚現在跟眾人說的只搞馬羊也不過是緩兵之計,他的心思已經完全放在畜牧業上面了。

  只是為了不一次性說出來,嚇到他們怕他們吃不消,腦cpu跟不上,陳楚才這么打算一個一個地放出來。

  畜牧業搞好了,沒準中都還能成為農業大城。

  但在此之前,還需要搞清楚中都的地況,反正城內估計是一時半會養不了其他牲畜了,只能把目光放到周邊。

  陳楚的養馬之策無人反駁,他想了一下問李郭:“中都周圍的地理環境如何?”

  李郭作為一都副官,這些早已熟背于心,他立即說道:“都尉大人,中都地處平原,雖是無遮無擋,但北臨淮水,東南又有濠水。”

  陳楚點了點頭,又問他最想問的問題:“山多不多?”

  “都尉大人,中都有萬歲山形勢壯麗,崗巒環向。萬歲山的東西兩側則有兩峰對峙,一山為東日日精盛家山,另一山則是西日月華馬鞍山。三山東西相聯。”李郭說到此處不免有些身為中都人的驕傲自豪。

  遙想當年,中都一度也是被選為營建皇城的最佳位置啊。

  “妹夫,你又想干什么?”朱棡見陳楚沒頭沒腦地隨意一問,不禁疑惑。

  陳楚笑得有些什么,說:“我暫且還不能透露,各位皇兄皇嫂可別怪我這次賣關子了。”

  他看向突然陷入緬懷過去的李郭,出聲道:“李通判,照你這么說,這山還是太少了點啊。”

  ……少了點?

  李郭瞬間汗顏,擦了擦額頭不存在的汗珠說道:“都尉大人,下官所說只是中都較為有名有代表性的,中都作為一城,周邊的山還是有許多的。”

  陳楚聞言,了然地點了點頭。

  雖然李郭的回答已經非常詳細,可見他對中都的了解頗深,但陳楚心中的那個盤算之計必須要做到絕對沒有差錯。

  擔心有偏漏的他于是對李郭說道:“李通判,你下次再回去找人在周邊的山勘測一番,我只要地理環境較為平坦安全的。”

  “下臣知曉。”

  “嗯……”陳楚又陷入思索。

  李郭等人都不禁有些感慨,陳楚今日想法頗多,看來新的一年開始,他確實是要把中都改變一下。

  “你在找些農工,在淮河的南岸挖一個水庫,工錢就按照修路的標準算。”

  總之陳楚一番話不講明原因,讓朱樉等人很是云里霧里,朱樉忍不住問:“妹夫,你做這些到底是為了什么?”

  又是找山又是開水庫的。

  然而陳楚依舊是搖頭,“皇兄之后就會懂我的用意了。”

  他可不能說,說了這朱樉又要不樂意得出聲反駁幾句。

  “對了,李通判,這擴建的書院如何了?”

  “都尉大人,年前已經建了兩座,過年耽誤了一會兒,現在已經開工了,都尉大人,還有王爺王妃不如去轉轉?”李郭提議道。

  “好,我畢竟也有些時日沒見那幫孩子了。”陳楚指的是之前在中都府教的那幫孤兒。

  這江文要說有良心嗎,他那般對待前來告官的老百姓,要說沒有良心,他又各處尋找孤兒,將他們送去書院免費支持學習。

  ………

  盛鞍書院。

  書院傍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之中,許是圣賢詩書的,書閣也沾染了清幽風雅的韻致。朱色大門洞開,回廊輾轉曲折,建筑物錯落有致。

  書院共有殿宇書堂五十間。

  有一些屋子是用于學生拜謁孔子的殿堂,門上方兩塊匾額寫有“學達性天”、“萬世師表”的字樣。

  書院建筑多為一組較為龐大嚴謹規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視中都的地形,所以采取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層層疊進,庭院內林木遮掩,亭閣點綴,感覺上極具“骨色相和,神彩互發”之效。

  書院建筑雖較封閉,而環境的開拓則十分開敞,兩者相互映發,構成有機聯系,反映了盛鞍書院教育的特點。

  以往中都的書院小而簡陋,但這第一所擴建出來的盛鞍書院可是在條件變好后出來的,可見當時江文有多重視這書院。

  但也確實,中都雖然落后了些,但那是曾經,現在經濟發展起來,文化方面自然也要做到最好,不能在其他州面前落了面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