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737章:殺了再審、審好再殺
  兄弟姐妹們,我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之前說府兵的軍府分為上中下三等,實際上還有特等:特等軍府的兵力是1500人,分5團;上等1200人,分6團;中等1000人,分5團;下等800人,分4團。也就是說,特等軍府在團這一級比下面三種多100人,團以下的作戰單位都是100人一旅、50人一隊、10人一火、5人一伍。

  府兵平時除了要進行軍事訓練之外,還要識旗號、唱軍歌,三者同屬于必須考核的項目;而各地府兵所在的軍府分別由十二衛(四府不掌府兵)、東宮十率/六率分掌。當他們到京城值勤的時候(古稱‘上番’),都住進所屬的十二衛、東宮十率/六率的軍營之中。

  “上番”期間,朝廷為了檢驗府兵戰斗力、軍府將領統兵能力,便讓他們到陌生環境進行軍事演習。對抗雙方分別由一個軍府或者幾個軍府組成。而軍事演習的具體事項由十二衛負責、兵部從旁協助。

  除此以外,皇帝還會一個軍營一個軍營去巡視、演講、灌輸忠君愛國思想、講解戰術等等;就算皇帝去不了、教不了,他也會讓太子、皇子、心腹親信代表自己前去。所以十二衛、東宮十率/六率的大本營,還是當時最頂級的軍事院校。

  “軍校”課程雖遠不如現在完備、科學,但卻符合當時需求;以那個時代的背景來說,已經十分先進、十分完備了。而十二衛將軍們肩負著校長、授課老師之職;十二衛長史、諸曹等于是主任、后勤主管之類的文職人員。

  至于很多隋唐小說里的主角一旦建議辦軍校,皇帝就大感興奮激動等論調,與皇帝的檔次半點關系都沒有,實則是該書作者……

  。。。。。。

  府兵戰斗力最鼎盛的時期,是在大業中前期,而不是唐朝。這可不是我捧隋黑唐,而是史學家們的論調。之所以如此:一、隋朝比唐朝人多,如果說隋朝是百里挑一,唐朝或許只是十里挑一,優勝劣汰的余地差距大,士兵的戰斗力,自然就出現了。

  二、府兵制和均田制息息相關,兩者都正式形成于隋朝,大業中期之前,朝廷分田到戶(均田)以后,還論軍功賞土地,承諾的封賞基本上都到位;而世家門閥借隋末亂世之契機,兼并大量良田,剩下的良田,又先后被李淵、李世民賜給開國功臣、玄武門政變勛臣,這便導致均田制亂了,結果很多時候的承諾都失信于軍,士兵的意志、忠誠也因此而大跌。

  三、隋朝士兵剛剛分田到戶(均田),兼并土地的現象尚未興起,所以士兵家有余糧,體格普遍好;初唐雖然也在維持均田制,可買賣、強奪土地的風氣已經盛行于世,很多失去田地的士兵吃不飽、穿不暖,所以這也影響到士兵的體魄、意志、忠誠。

  四、府兵制在大業中前期處于即將完成定制的階段,整體制度雖然不如唐朝成熟,但不成熟,卻意味著靈活、操作空間大。而唐朝雖然成熟了,但多如牛毛的框框套套,卻導致軍府的運作十分僵化,軍府的運行和調兵手續,遠比隋朝繁瑣。

  最典型的是府兵制成熟以后,唐朝既想用府兵、又怕十二衛將軍帶著治下軍府造反,于是把各衛管轄的軍府都打亂了。就以現在的區劃來打個比方吧:比如說A衛負責管34個軍府,那么這34個軍府肯定各在一個省/市;B衛也是如此。AB彼此之間互不統屬、誰也調不了誰的軍府,如果朝廷讓A衛在北方打仗,B衛的某個軍府哪怕在戰場旁邊,也不能動、也不能上戰場,否則,以造反論處。那A衛怎么辦呢?也許只能調動自己在兩湖兩廣的軍府府兵。

  府兵制成熟以后,軍法非常嚴苛,朝廷在軍府之內大搞株連,《唐會要》就說貞觀年間的士兵“自折手足,稱為福手福腳,以避征戍”。到了武則天時期,《鄴侯家傳》說“時關東富實,人尤上氣,乃恥之,至有熨手足以避府兵者,番上者貧羸受雇而來,是由府兵始弱矣。”

  士兵們為了逃避服役,都這樣子了,唐朝府兵的戰斗力能如何?

  當然了,隋朝之所以沒有出現以上這些現象,主要還是命短,來不及出現,就掛了。如果國祚得以延續,估計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蠻多論點,就不一一舉例了。

  。。。。。。

  如果有人想了解府兵始末,建議買史學家谷霽光所寫的《府兵制度考釋》來讀。不過《府兵制度考釋》好像是谷先生寫于上世紀40—50年代,之后改了很多次、很多年,直到62年才出版。所以此書雖然學術性強、十分嚴謹,但語句半文半白,比較晦澀。

  我買的是78年印刷的繁體版,一讀就想睡。

  要是有人想買的話,千萬別買繁體版;如果失眠的話,繁體版絕對是必備良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