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魏暴君 > 第105章 七十年定律
  曹芳沒反應。

  一是鐘會的態度太激烈,看起來有些假。二是他想起來一件事,意識到自己不能急。

  歷史上有一個七十年定律。

  一個王朝,通常都會在立國七十年時迎來重大危機。如果能克服這個危機,王朝就能再持續上百年的國運,否則就會崩潰。

  這個七十年定律聽起來神秘,其實很簡單,完全可以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

  繼承人危機。

  王朝也好,家族也罷,第一代創業者通常都是人杰,才能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第二代可能略遜一籌,但他們都曾親身經歷第一代創業,既有經驗,也有信仰,尚能維持第一代的勢頭。

  可是到了第三代,情況就不同了。

  一方面,他們往往沒有經歷過創業階段,經驗、能力都有限。

  另一方面,王朝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初期的政策會漸漸不適應時代發展,積弊叢生,亟須改革。如果改得好,解決了問題,走上正軌,就能為百年國運積累基礎。改得不好,則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解決自己。

  三代人,通常就是七十年左右。

  當然,更多的王朝和家族都支撐不到七十年。

  比如曹魏,從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算起,到末帝曹奐禪讓給司馬炎,也就四十六年。

  就算從武帝曹操進位為公開始算,也不過五十三年。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魏開國功臣的子弟對曹魏沒有忠誠可言,他們對司馬氏的篡位樂見其成,他們搖身一變,大部分成了晉朝的開國功臣。

  比如眼前的鐘會,就在司馬昭掏空曹魏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果不是滅蜀之后膨脹了,想玩把更大的,他肯定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所以對鐘會的激動,曹芳完全無法同情。

  見曹芳沒有反應,曹羲說道:“鐘君,老臣們雖有打壓年輕人的習氣,但他們也是出于公心,為朝廷著想。天下易動難安,治國理當持重。他們有豐富的施政經驗,我等應該多向他們請教才對。”

  鐘會拱著手,垂著眼皮,含笑不語。

  曹羲說完,也覺得底氣不足。

  別的不說,盧毓的所作所為可看不出半點公心。

  “陛下,老臣之所以為老臣,不僅是因為他們年資重,更因為他們人脈廣。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將軍主政不過十年,受他牽連的故吏就有近百人,更何況在朝更久的老臣?臣愚鈍,為陛下計,著實不宜操之過急,且忍不可忍。”

  聽到“且忍不可忍”,曹芳忍不住說道:“忍到什么時候?”

  “最多十年。”曹羲拱手,幾乎是央求。“十年之后,陛下正富春秋,老臣們又有幾人在世?”

  曹芳覺得有理,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不得不說,曹羲的這個建議還是有些道理的。

  蔣濟、高柔也好,盧毓也罷,都是七十上下的人。十年之后,他們大概率都會死去。

  這個年代,能活到八九十的畢竟是少數。

  七十年定律之所以成立,也是因為老臣不死,改革就無法推動。

  鐘會輕笑一聲。“十年之后,老臣或許大多不在,可是老臣們的門生故吏還在,他們的那一套學問還在。比如王肅,他雖對鄭氏學極盡攻擊之能事,可是他自己那一套家學,又何嘗不是前朝舊物?大魏建國不過三十年,他們又是建太學,又是刻石經,不就是為了延續那一套已經證明不可行的治國之術,還想以家學、師法傳世?”

  “鐘君,你這是貶斥經學嗎?”曹羲也來了脾氣,聲音大了起來。

  鐘會云淡風輕。“將軍,就算你再用心研習經學,你也脫不了武人的身份,成不了諸生。再說了,天下三分,大業未就,你作為宗室大將,棄武從文是不是太著急了些?太傅兵變的時候用的可不是經學,而是死士。”

  曹羲頓時語塞。

  面對兵變,他束手無策,鐘會卻是天子反敗為勝的功臣,這是他這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的污點。

  曹芳也反應過來。

  他們爭的可不僅僅是老臣和少壯,也不僅僅是文武,而是治國思路。

  曹羲支持經學,鐘會卻反對經學。

  因為鐘家本來就不是以經學著稱。

  “這件事稍后再議。”曹芳立刻打斷了他們,強行將話題拉回正軌。

  學術問題爭起來就沒完,他可沒那么多耐心聽他們掰扯。

  “請陛下恕罪。”曹羲、鐘會不約而同的請罪。

  他們也清楚,天子留他們下來,絕不會是想聽他們爭論這些東西。只是一說到這些問題,他們就控制不住,非要爭個高下不可。

  “朕要再造北軍,除了研制軍械之外,更離不開人。兩件事,要聽聽你們的意見。一是如何練兵,二是如此選將。新建的北軍不僅要能打硬仗,還必須絕對忠誠,不能再出現三千死士這種事。”

  曹羲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

  他是中領軍,負責指揮所有的禁軍,包括北軍五校及中堅、中壘、武衛三營。嚴格來說,那三千死士都是他的部下。

  天子重提這件事,而且語氣森森,顯然是在提醒他。

  鐘會也不敢大意。

  司馬師之所以能在禁軍中招募三千死士,和擔任中護軍有直接關系。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現在他是中護軍,如果不能讓天子絕對放心,他這中護軍也做不長。

  “陛下,臣以為,可效仿羽林孤兒故事,多取陣亡將士子弟。一則激勵將士,解其后顧之憂。二則易于訓練,不會有人自恃家世,不聽調遣。”

  “羽林孤兒?”曹芳來了興趣。

  “正是。從武皇帝起,征戰六十年,將士死傷無數。他們浴血疆場,為國捐軀,妻兒卻陷于貧困,誠非強兵之策。若能取將士遺孤,教以征戰,將來隨陛下掃平天下,建功立業,上可報效朝廷,下可告慰父祖,兩全齊美。”

  曹芳想了想,問曹羲的意見。

  曹羲有些猶豫。“陛下,鐘護軍所言自有道理,但有兵無將,亦非上策。將士遺孤大多不通文墨,擔任伍長、什長這類的尚可,曲軍侯以上,只怕就難以勝任了。”

  曹羲話音未落,鐘會就表示反對。“將軍是忘了武皇帝當初是如何選將、練將的么?樂進、于禁可都是出自行伍。至于文墨,找幾個儒生教就是了,看得懂文書就行,又不是要他們做博士,三年之后,文成武就,正是大用之時。”

  曹芳眼前一亮,對鐘會刮目相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