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督撫天下 > 第七章 六下江南
  按古時規定,生父母去世,子女要進行最高級別的服喪,為期二十七個月。之后便可結束喪事,稱為“除服”,除服之后,婚姻之事便無需再受拘束。而阮家與江家定親至此,也已經過了數年時間。所以阮元聽得父親講起婚事,也沒有再猶豫,當年十二月,一切準備妥當,便開始了與江氏的婚禮。

  婚禮前一天,阮承信也為阮元準備了一個簡單的冠禮。入清之后,由于服飾發型的強制變化,行冠禮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但有些好古的士大夫偶爾為之,也是常事,并無嚴禁。冠禮之后,阮承信也給兒子準備了字:伯元。阮元字伯元,便是從這時開始的。(一說阮元另有字梁伯,但使用極少。且兩字并行,往往有之,此處從簡。)

  江昉得知阮元即將大婚之事,自然大喜,嫁妝自然是不少的,又在羅灣之地,為阮家備了新居。此舉既為嫁女之需,也有祈愿阮家時來運轉之意。阮承信最初當然不愿,但架不住江昉盛情厚意,也便答允了。新居不大,但很精致,給阮家減少了不少開支。

  十二月初九乃是大吉之日,阮元也親自前往江府,迎接妻子過門。由于阮家早已不比當年,是以阮元的婚事,比起祖父,要簡單多了。羅灣在東關之南,皮市街之西,距離江府不遠,因此一切事宜進行得也都非常便利。

  眼看親迎、拜堂,一切禮儀都已完畢。新婚夫婦便也入了洞房。阮元緩緩揭開妻子的蓋頭,見妻子端莊秀美、溫文爾雅,自是漸漸存了愛意。可轉念一想,來年二月,自己便要再赴儀征參加縣試。即便縣試如愿通過,四月又有府試,來年又有院試,這新婚第一年,怕是也沒什么時間照顧妻子。不由得身子微側,嘆了口氣。

  江彩笑道:“夫子見了我,一言不發,竟先嘆氣。是嫌我這個妹妹長得丑么?”

  “哪里。”阮元道:“夫人美若芝蘭,和夫人結緣,自是三生有幸。用這一生與你相守,應是幸事才對。只是……只是你我結婚這第一年,卻不免有些分別之苦。”

  江彩不解,笑著看著阮元。

  阮元道:“眼下已是十二月,今年轉眼便過。到了明年二月,我就要去考學了。前些年因……因家里的事,只好不出門,明年已是有些晚了。而且,我家曾有過占籍之事,現住在揚州,就有些麻煩了。”

  江彩道:“你家中之事,我家里知道了,也一直很難過。可夫子也無需擔心,哪里有人會因為人間最要緊的事,來說你的不是呢?只是你說占籍,這個我不太明白,家里也沒在意過這些。”其實江家原籍也不在揚州,而是安徽歙縣,可早已改了揚州籍,江彩對這些缺乏了解,也是常事。

  阮元道:“我家本是揚州江都人,但曾祖父那一代,為了入官學方便,在左近的儀征買了墓廬田產,入籍成了儀征人。這官學考試,需到籍貫之處入學,若我真的考中,便要到儀征讀書一年。即便我下次院試就能取錄,也要等到后年了。前前后后這兩年,可能只能和你在一次三四個月,所以覺得對不住夫人。”

  江彩卻輕輕吟道:“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夫子還記得十幾年前,曾經吟過這首詩嗎?或者應該叫你……阮家哥哥?”

  阮元一驚,凝視江彩,當年的過往漸漸浮上心頭。八歲那年他在江府,曾因作詩得胡廷森青睞,當時胡廷森考校他王維詩作,其一便是這首。當時記得墻邊有個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正在一邊偷偷看自己背詩,想來就是江彩了。

  又想起九歲那年,在江家被幾個無良子弟欺負,一個江家女孩打抱不平,一直安慰自己。當時因受了氣,不愿再往江家念書,事后想想,對那女孩未免無情。女孩當日稱呼自己,便是這“阮家哥哥”。一時間無比感動,抱住了江彩,道:“多謝上天眷顧,竟讓你我能再相遇,當日我離開江家,已經對不起你,以后這一生,總當護你平安喜樂。”

  江彩笑道:“不是上天眷顧,是夫子你當日的樣子,讓我相信,你便是我想要的夫君啊。若鶴亭爺爺指婚的不是你,我還不愿嫁呢。”

  阮元有些不解,忙問何故。江彩便將江春在家中,時常贊譽阮元,還曾經和江昉說起二人婚事之事,一一告訴了阮元。又道:“鶴亭爺爺是一品光祿大夫,認識的紅頂子都有好幾個呢。爺爺在家里,就一直說你長大必有出息。我認識的人不多,只覺得大家學習讀書也好,仗義正直也好,都不如你。可我沒出過揚州,沒見過外面怎么樣。但鶴亭爺爺既然那么說,你肯定很了不起了啊。”

  阮元笑道:“廣達舅祖又沒見過我,他怎么就會這樣說呢?”其實江春字穎長,號鶴亭,廣達是商號名字,平日稱其為廣達或鶴亭的都有不少,這里二人用語不同,但都能理解。

  江彩笑道:“你讀書的時候,爺爺經常在后面看你,你自然不知了。爺爺認識的人,我之前都沒想到呢。三年前揚州曾有一件大事,夫子可知道?”

  阮元笑道:“三年前課業不少,李先生督促又緊,并無時間去外面……”但突然想起,說起大事,揚州最近數得上的,也只有一件。便道:“夫人說的,難道是皇上南巡之事?”

  江彩點點頭,這時乾隆做清朝皇帝,已整整四十八年,他前后下江南巡視過五次。但前三次南巡時,阮元和江彩都未出生。第四次在乾隆三十年,二人剛剛出生,所以都沒有印象。第五次南巡是乾隆四十五年,便是二人親身經歷的時代了。乾隆五次到揚州,五次都是江春接駕,史稱“江春大接駕”。江彩在江府生長,自然會知道這些。

  江彩又道:“那天皇上來我們家,后面好多大官,都是紅頂子,有寶石、有珊瑚……鶴亭爺爺很厲害呢,皇上問他話,他竟然答得絲毫不差。爺爺總說他認識達官貴人,我以前不信,后來看那些大官和爺爺都禮敬有加,才知道原來是真的呢!”

  阮元笑道:“所以,你那時就認為我會有出息了?這樣想起來,覺得身上壓力好大呀!”

  江彩道:“我相信爺爺,所以相信你,考學這種事,肯定難不倒你的。既然以后你肯定會有出息,我又何必在乎這一年時間呢。夫子不要有壓力,反而發揮不好的。就正常考試,想什么說什么,說不定哪天保和殿上,夫子也能見皇上一面呢!”

  阮元笑道:“我這縣學還沒上,怎么就說到保和殿了,那樣遙遠的地方,我想都沒想過。”

  江彩倒是頗為認真,道:“鶴亭爺爺經常說,淮揚才子天下聞名,可畢竟淮揚只是一隅之地,比起京城匯集天下才子,還是要遜色一籌。憑夫子的學問,不應該只在淮揚待著,總要出了門,去外面看看才好啊。”

  說著倚在阮元懷里,看著夜空,道:“不知京城的天空,又是什么模樣呢?”

  阮元對于未來尚無明確方向,但也認為,人生于世間,便要有所作為才是。這時聽了江彩的話,也和她一起看著天空,想著揚州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

  阮元夫妻想象中的京城,現實中是這樣一番光景。

  乾隆四十九年如期而至,年節大禮結束之后,朝廷也要開始商議軍國大事。這日乾清門前,已陸陸續續,集中了很多大臣。清王朝平日大規模朝會,便在這乾清門廣場之上,皇帝坐于門中,俗稱“御門聽政”。

  一時群臣皆已就位,皇帝御輿,緩緩自后而前,將近御榻之時,侍衛便落下御輿,皇帝在榻中就座,群臣三跪九叩,山呼萬歲。朝儀過后,便開始議政了。

  這御榻上坐著的,便是當時的清朝皇帝,清朝第六代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后世官方稱廟號為清高宗。平日以年號乾隆著稱,因而后人為圖方便,也常直稱其為乾隆。此時已是乾隆在位第四十九年,他二十五歲即位,至此也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了。《二十四史》之中,這樣年紀還在皇帝位上,既未亡故又未退居太上皇的,只有梁武帝蕭衍、唐武則天和元世祖忽必烈三人。古人又多不承認武則天的帝位,因此乾隆也算史上第三人了。

  乾隆到這個年紀,也已然白發蒼蒼,須發中發灰,尚未全白的,也已經不多了。登臨大位五十年的他,眼神看似平靜如水,但表面的平靜下,卻隱藏著陣陣光芒,似乎只要外界有變,便會發作。他精于權術,一靜一動多出人意料。是以大臣只好恭恭敬敬,不敢有任何逾矩之處。

  這日奏章不多,內容也無非是個別府縣之內治水,救荒之事,若只是定個決議出來,也不太難。眼看政事即將處理完畢,乾隆忽道:“今日奏事,原本不多。朕另有一事,還望爾等共同商議。”

  群臣無言,大家心知肚明,皇上說“商議”,其實只是讓大家說一句“吾皇圣明”,僅此而已。

  乾隆繼續道:“近日朕想起,當年圣祖皇帝在位之時,曾六次南巡,以至圣之德,化于江南。朕自登臨以來,前后下江南共是五次,這德化之事,未免遜了圣祖一籌。朕絕無意超越圣祖,但只恐這次數少了,恩德不夠,若是江南百姓認為朝廷恩德日減,豈不是朕的過錯?所以朕最近想著,這有生之年,再進行一次南巡,以敬圣祖六下江南之圣德。不知爾等之意,究竟如何,今日但說無妨。”

  一時無人應答。

  乾隆見下面一片寂靜,便道:“既然爾等沒有其它意見,那這事就……”忽然看到,一位腰系白帶的大臣自班列中走出,手持奏本,跪倒在地。眼看如此,自然心中頗有不滿。但仍不動聲色,做個手勢,讓身邊一位內閣學士呈了奏本上來。

  乾隆看了奏本,道:“甘肅石峰堡一帶,近日頗有異動……王杰,既是軍務,你為何不早些呈上?”聲音已略有嚴厲之意。

  那臺下上奏的大臣,乃是時任兵部尚書王杰,一向以嚴肅正直著稱。此時雖也年近六十,但一部長髯,直垂至前胸。清俊風雅,當朝無與倫比。王杰雖聽得乾隆聲音嚴厲,但一向正直慣了,也并不畏懼。道:“皇上,此奏文原無批示,便發到了兵部,想來也正如奏文所言,石峰堡近日有異動,但尚未成氣候。故而臣以為,朝會之后,臣再呈于皇上便可。但皇上如欲南巡,臣恐遲了上奏,便誤了前線大事。是以此表文再耽擱不得,只好現下呈上。”按清制,奏表上呈朝廷,俱是皇帝親閱,之后下發各部議處,但凡要事,則應先發至軍機處議定。此奏表涉及軍務,卻無任何批示,直接被發到了兵部,應是乾隆一時不加覺察之故。雖然王杰此語已略加掩飾,但這樣一件事被他當眾說出,乾隆自然覺得面子上有些過不去。

  乾隆又道:“既然你說尚未成氣候,那朕這一南巡,他們便能成氣候了?”

  王杰道:“皇上,三年之前,蘇四十三在甘肅反抗朝廷,當時大軍前往平定,耗費財力不少。臣是陜西人,平日多與家中書信來往,知道甘肅一帶,不滿朝廷者絕非少數。可我大軍平叛之后,皇上便再未過問西北之事。此時不發尚可,萬一有變,朝廷又將耗費不知多少錢糧將士。因而臣以為,與其坐等生變,不如先做準備,集中錢糧,緝捕首犯,以備不時之需。”

  乾隆道:“這集中錢糧,戶部工部去準備便是。朕這南巡,是不礙邊事的。”

  王杰道:“可四年之前,皇上第五次南巡之時,一路鋪張費用,消耗不小。宮人采買,又耗去不少銀錢。甚至……臣聽說有些后妃購置私人物事,竟超出宮中常度數倍之巨!如此消耗,若是今年再來一次,臣只恐……只恐已無力應對西北邊事!還望……還望皇上以生民安泰為重,暫緩這第六次南巡!”

  乾隆聽到這里,臉色已漸漸變色,只是王杰所言,并非全無道理。只好暫斂怒氣,想著如何找個理由讓王杰閉嘴。正在這時,王杰對面又有一位大臣出列拜倒。

  乾隆仔細端詳時,見此人三十余歲,雖已有些髭須,但相貌白皙,極有風度。下頜胡須標致,更顯成熟穩重。知是自己最寵信的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和珅。只聽和珅道:“皇上,臣以為王尚書所言,與實情不符。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若是財用不足,豈能不報?況且自皇上御極以來,天下承平五十年,又怎有財用不足之理?西北縱有邊事,國家府庫,也自能應對,皇上無需為南巡之事擔憂。”

  清代官稱,旗人文官遇公事自稱臣,私事方稱奴才。此時和珅與王杰所議,無論南巡還是邊防,都是公事,自然要稱臣了。王杰聽了和珅言語,自也不滿,道:“和大人可知,四年前皇上南巡,江南百姓為迎接皇上,都大費周章,不惜工本裝點宅院。江南那些園林,上次南巡,我等均曾見過,那些奇花異石、歌舞畫舫,哪一點不是民脂民膏?便是皇上南巡,朝廷尚有盈余,只恐民間也已耗去大半財力了!”

  和珅道:“愚民無知,不知皇上南巡,只為撫民以德。他們自己妄自揣測皇上心意,揣測錯了,要來責問皇上嗎?若是王大人依然有所顧慮,那臣便請皇上下旨一道,告知沿河百姓,無需鋪張裝點,這事也就解決了。”

  王杰當然知道,即便有這樣的詔書,民間為了巴結乾隆,也必然大耗財力,這等詔書不過自欺欺人罷了。但他雖正直,也不敢隨便頂撞乾隆,遂道:“和大人說戶部錢糧充盈,可天災人禍,總是難免。萬一有所閃失,和大人可有良策?”

  和珅道:“其實王大人所言甚是,這戶部錢糧,總要拿出一部分,做以防萬一之用。可即便如此,應付西北之事,也已經夠了。至于皇上南巡,其實王大人有所不知,朝廷于正賦之外,進項歷來頗多。單只這些進項,便可以供皇上南巡了。王大人所言,仍是毫無道理。”

  王杰冷笑道:“和大人所言進項,便是你自創那議罪銀吧。”對乾隆道:“皇上,這議罪銀之事,臣也有話要說。自古官員受贓枉法,便應依國法查辦。可我朝自有這議罪銀以來,明里說收贓數小,以銀議罪,便可既往不咎。可其實呢,其實是縱容了天下的貪官!和大人總說那些交議罪銀的,不過是小貪小污,原本就不致大過。可正是這數不盡的小貪小污,讓天下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對朝廷失望!和大人,平心而論,今日甘肅民心不附,只恐與這議罪銀也有些關系吧?”

  和珅端詳著王杰,忽見王杰腰上白帶,頓時有了主意。

  乾隆聽著二人辯論,和珅之言,一一暗合己意。甚至不少是自己未能想到的,和珅作為臣下,并無顧忌,均可明言。但王杰立身甚正,一字一句,雖令人不悅,卻正氣凜然,難以強辯。那議罪銀雖有和珅提倡,但其實乾隆前期,便已有出銀抵罪之事,和珅不過把這事提到了臺面上而已。眼看和珅漸落下風,自己也不免有些著惱。忽聽和珅道:“王大人乃天下至德之人,臣不自量力,與王大人辯論,是臣錯了,還請皇上責罰。”

  乾隆不解道:“和珅,你此話又是何道理?”

  和珅道:“臣早有耳聞,王大人事母至孝。早年王大人家中貧寒,因母親年老之故,竟棄了科舉十年之久,去為已故陳中堂做了十年書佐,用以贍養母親。王大人視母子之情,高于仕宦,臣暗自思忖,竟不及王大人萬一。臣愚昧,竟然與王大人辯論至今,實在是自慚形穢之至。”

  可這話說出來,王杰不僅毫無欣慰之色,反而冷汗漸生。

  原來王杰年輕之時,父親早卒,此后情況,便與和珅所言一模一樣。他長年未赴科舉,而是在當時大員陳宏謀手下幕僚盡力。只因幕中所得銀兩,要比仕官多不少。陳宏謀歷任督撫,所得養廉銀遠高于俸銀,自也有余錢助王杰贍養老母。所幸后來王杰應舉,一舉奪得乾隆二十六年殿試狀元,直升六品。二十年來王杰勤勉用事,已是一品兵部尚書,可就在此時,王杰已經年過八旬的老母不幸去世。

  本來按照規定,王杰應當回鄉,守孝二十七月。他事母至孝,自然辭了官職,先回老家韓城。可沒過多久,乾隆突然下詔,要他回京暫補兵部尚書。皇上下了旨意,中斷守孝便有了合理事由。他當時想著朝廷之事,畢竟重要,就先回到朝中任職,不想這一天竟被和珅點出。

  “若是皇上聽了,讓我回鄉持服,可如何是好?”王杰不免有些緊張,他素來以孝順聞名,一旦乾隆點明,就只有離京回鄉一途。那樣朝政自己便無權再問,乾隆南巡,便也再無阻礙了。

  果然乾隆已聽出和珅意思,道:“朕也想起來了,王杰,去年朝中兵部缺人,朕才特意叫了你回來。其實朕知你事母至孝,必是想全了三年之期的。眼下兵部暫無要事,朕便成你孝子之名,準你先行回鄉,待服除了,再回來任職如何?”

  王杰沉默不言,看著斜前方班首那位大臣,那人看起來發辮也大多白了,可英武之氣,卻如同壯年,似乎他是王杰最后的希望。

  可看了片刻,那人也無半點言語,王杰知道,這次只有辭官守制一途了。

  想著想著,雖有不甘,畢竟孝道重要。便準備取下官帽,向乾隆請辭。乾隆看著王杰已經不再違抗己意,便道:“但王杰啊,你說起朕這南巡,對百姓而言,是弊大于利。朕仔細想想,五次南巡,只見生民和樂,這弊從何而來呢?不如這樣,這次南巡,你便一同隨行,看看到底是利是弊。待回程之時,就自回韓城去吧。至于你兵部的事,今天回去交割一下,辭官守制,也不在這一時。”王杰哪里再敢言語,便也只好叩首謝恩了。

  眼看南巡之事,再無波瀾,乾隆遂定了南巡時日,之后自回宮去了。

  王杰就這樣被和珅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心中自然不甘。但畢竟乾隆下了旨意,君命難違,也只好回到兵部,把石峰堡一帶有關的資料整理了一遍,準備交接。

  正收拾文卷間,忽聽下面一位主事來報:“王大人,中堂大人來了,說你把文卷交給他便是。”

  王杰正低著頭,一時無暇看邊上是誰,順口道:“是哪位中……”,忽然一瞥,見眼前并非尋常一品的仙鶴官袍,而是一件四團龍補服,頓時醒悟,抬起頭道:“兵部之事,竟然要阿中堂親自過問,王杰慚愧。”

  原來到兵部來取文卷的,并非別人,正是當時的武英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一等公阿桂。眼見他年已六十八歲,須發多白,可一股英武之氣,仍是不遜色于少年。阿桂自青年時便統軍作戰,一生屯田伊犁、南下緬甸、西進金川、平定甘肅,已然戰功赫赫。只是原為舉人出身,加上乾隆后期太平無事,便改任文官,現下乃是朝臣之首。

  阿桂看著王杰,也不生氣,反而笑道:“王大人……偉人?想不到吧,石峰堡這事,皇上在軍機處已定了,由我一力主持。你這些文卷交割于我,可否滿意?”阿桂早年做的就是文官,故而對朝中文臣一直敬重。但他畢竟領軍在外作戰二十年,性情豪放,不拘小節,用語有時也不嚴謹,王杰字偉人,阿桂便以字稱。

  王杰看阿桂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也有些慚愧,道:“阿中堂這許多年,一直忙于治水救災。不想西北軍務,還要再勞阿中堂負責。”

  阿桂笑道:“偉人,這石峰堡之事,皇上下了朝,隨即就在軍機處與我等商議了。一切交待已定,若是真有個萬一,我親率軍過去便是。你又何必在今日朝會這般場面,直言此事,讓皇上難堪?或許你信不過皇上,以為皇上為了南巡,還會把軍政耽誤了不成?”

  王杰原以為乾隆搞這第六次南巡,不過是為了自我炫耀,與祖父六次南巡并列,只恐軍政要務,會因此有所耽擱。可聽阿桂這樣一說,心中倒也釋然,道:“皇上原是圣明,是下官愚鈍了。”

  阿桂道:“我知道朝會之時,你想讓我出面。當時就是因這個緣故,我覺得你多此一舉,才未發言。其實你心胸秉性,皇上再清楚不過。所以長年以來,皇上也一直容你進言。只是今日皇上言及南巡,覺得本該是件大喜的事,你事后上奏有何不可?非要當時上奏,所以才有些不快罷了。”

  王杰嘆道:“大喜?王某這幾年在朝廷,可是沒覺得有幾件大喜的事啊。阿中堂可有耳聞?前日我聽戶部一位主事說,去年浙江一省的應征賦稅,其實只收上來六成。戶部那邊,早就已經大片虧空了。不過是朝廷舊有積蓄豐厚,是以國庫那邊,存銀尚屬可觀罷了。”

  阿桂道:“所以你便要在朝會上進言?”

  王杰道:“阿中堂又非不明事理之人,這戶部之事,近年來由誰做主,阿中堂難道不知?除了那和珅,還有誰能瞞天過海,積欠這許多賦稅,皇上竟還要想著南巡?還有那個福長安,也是跟和珅一個鼻孔出氣的。”

  福長安是當時戶部侍郎,雖然父親是身兼將相的傅恒,兄長是數次統軍征戰的福康安。但自己才能平平,雖然幾經升遷,心中一直不安,于是漸漸和和珅合流。數年之間,二人已基本把持了戶部。

  阿桂道:“或許錢糧賬目上,和珅確實動了手腳,可即便這樣,此次西行,皇上將一切軍務都委任于我,并沒有讓和珅參與進來呀?”

  “他還好意思參與?”王杰怒道:“三年前征討蘇四十三,他做了什么他自己不清楚嗎?自己用兵無方,害得圖欽保大人戰歿。阿中堂你過去時,他說什么?說眾將不聽號令?!海蘭察將軍當時尚在陣中,最是熟知兵法,是不聽號令,還是他怯戰無能?他竟然也好意思說眾將不聽號令?!若不是阿中堂臨危受命,火速安定軍心,還不知前線會被搞成什么樣子。”

  “他當日那般推托,自是可恨。”阿桂在這一點上倒是和王杰完全一致。但阿桂也一樣信任乾隆,又道:“可你也看到了,自那一戰以后,但凡用兵要事,皇上便不與他商量,還是會先問我的呀。皇上是圣明天子,什么人做什么事,沒人比他更清楚。”

  “所以皇上年年派你出去治水賑災,留和珅在京城壯大異己?”王杰道;“眼下京城之內,人人可見,這一兩年來,和珅的勢力是越來越大了。朝廷里多少新晉的科道、主事、翰林,一點點的,都往他府上跑。聽說他府門前那條街,平日車馬都快容不下了。也就是阿中堂你經常不在京城,才不知道這些吧?”

  阿桂對這些倒也并非不知,而且自己立身甚正,平日除了公務,不與和珅多交往半分。只是他已經追隨乾隆四十余年,覺得皇上理應明察,道:“其實和珅辦事的能力,你我也都是看在眼里的,你說他虛報賬目,或許不假。可他這些年來,把戶部打理得井井有條,賬上數字,反比前些年多了不少,皇上能不說好?皇上見他心思聰明,便讓他主持戶部,也是量才而用。至于你所言虧空之事,偉人你素來正直,我自應當信任你。只是暫無實據,說出去,也沒人信啊。”

  王杰嘆道:“若皇上只是量才而用,那也罷了。可阿中堂你呢?眼看著和珅這般發展下去,過不了幾年,就要與你平起平坐了。到那個時候,只怕有些事,阿中堂說了也不算了。”

  其實這般朝堂爭斗,阿桂又怎會不知?只是他因早年一些往事,即便遇事猶疑不決,也寧愿相信乾隆,不愿多生事端罷了。這時王杰說起,阿桂也不好反駁,只得道:“我自問平生無愧,那和珅再得勢,能把我怎樣?況且這些年來,沒有功勞,苦勞倒也不少。皇上又是念舊的人,我的事你也不要過于操心了。”

  后來果然這一年間,甘肅人田五起兵反清,阿桂出征及時,才迅速擊敗田五,重新平定甘肅。

  朝廷六次南巡的事傳到揚州,尚需一段時間。這年二月,縣試又一次臨近,阮元便暫時辭別父親妻子,來到儀征準備再次應考。

  這時焦循已通過了院試,成了生員,阮元正缺保人,焦循便自告奮勇,來給阮元作保,對此清律并無禁限。縣試這日,縣學門前,童生們陸續進場,眼看輪到阮元。遂拿出相關身份文書,準備驗明正身。

  縣吏眼看把文書都看了一遍,忽道:“五百文錢。”

  阮元一驚,忙問其故。縣吏道:“你剛才都不看著點么,剛才進這考場的,都交了五百文錢,快點拿來,好放你進去。”

  阮元和焦循當時正在聊天,確實沒有看到其他考生在交錢的事。焦循也不理解,問道:“這五百文錢要來何用?”

  縣吏道:“怎么,你們當這里是濟貧院,進來考試用筆用紙,都不用交錢的嗎?”說是作為筆紙之用,但實際上這些錢被拿去做了什么,就無從知曉了。

  阮元道:“這位大哥還望寬恕一下,晚輩數年之前,來這里考過一回縣試,當時入場,并未要這紙筆錢啊。”

  縣吏道:“當年是當年,你考試那會兒,我還沒來這干活兒呢。你少廢話,拿錢就進,拿不了就走人,就這么簡單。”

  阮元無奈之下,只好摸了一遍自己衣袋,大約只拿出百余文錢,焦循本是陪考,想著阮元入了場,就回客棧休息,身上也沒有錢。前后找找,只有數十文,加起來一共才二百文。眼看阮元不好進門,只好陪笑道:“這位大哥,咱兩個現下家境都不好,這錢嘛,帶的本也不多。不如大哥通融一下,先讓我這兄弟進場,等他進去了,我回客棧再找些來。”

  “少廢話,你走了,我上哪找你去?就現在,趕緊再拿三百文出來,拿不出來,就明年湊齊五百文再過來!”縣吏已有些不耐煩,后面兩個縣吏見前面似乎不太平,也連忙趕過來相助。

  阮元和焦循看著三個縣吏,一時也頗為憂急,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后面一個蒼老的聲音道:“若只是三百文錢,我借于你們就是,何必這般吵鬧?”

  阮元仔細看時,見是個老吏,坐在一邊,想是報名登記手續麻煩,年輕縣吏便不讓他參與。阮元尚未答話,最開始說話的縣吏卻嘲笑起來:“就他?給他三百文錢,你還不如把三百文錢扔到江里呢。這入場的我見得多了,哪一個中式的不是體面人?三百文錢都沒有,也好意思來考試。”

  焦循聽了,頗為惱怒,當時便想回罵過去。但老吏依然客氣,邊走過來邊道:“二位先生,無需聽他多言,這三百文我也不甚稀罕。今日行善積德,明日啊,或許還能遇到好事呢。”說著拿出一串錢來,正好是三百文,塞到阮元手上。

  阮元自是感動不已,想問老吏姓名。沒想到老吏道:“在下姓名,不值一提,若提了姓名,反而顯得我心意不誠了。”一邊說著,一邊又回去了。阮元心下自是感激,只是考試臨近,也不便再拖延,于是對老縣吏做了個揖,進了考場。

  其他縣吏一邊驗身份,一邊數錢,紛紛笑道:“老爺子,你那三百文錢,怕是打了水漂嘍。”

  老吏卻笑道:“我敢說我這三百文,肯定幫他中式。”

  見幾個縣吏不解,老吏笑道:“你等還是年輕,不知察言觀色啊。方才他進來的時候,我看得清楚,和邊上那位朋友,談笑自若,就像這考試啊,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一般。能如此輕松的人,無非兩類,一類是浮浪子弟,把考試當兒戲的。要么,便是胸有成竹,今日一過,便決計不再進這門的了。”

  幾個縣吏依然不信,可老吏之言,卻一語成讖。這日阮元答完卷子出場,三日后便得取錄,再不需考第二場。遂和焦循一道,回揚州準備府試去了。

  府試在四月進行,期間乾隆六次南巡的信息,早已傳到揚州。阮家之內,阮元全力備考,想著如果府試通過,再看看南巡不遲。但康山江府,一家人卻已被六次南巡之事,搞得焦頭爛額。

  這日夜里,江昉看著賬房四年前的南巡迎駕賬目,不由得皺緊了眉頭。兒子江振鷺在一邊看著,也不禁憂心,道:“爹,這南巡接駕,真的有那么多難處么?”

  江昉嘆道:“你卻不知,江家上一次南巡,所耗銀錢,我看是有百萬兩了。這天子駕臨我康山草堂,那一頓晚宴,找了揚州城十六個最精細的庖廚,把他們店都快搬了過來,這才勉強湊夠一套‘滿漢席’。我康山草堂,距離挹江門碼頭二里有余,為了迎接圣駕,這二里路上,鼓樂塞滿了道路。這草堂里多的這些奇花異石,是當時買的,以后再未用過,可若是皇上這次再來,又只好換新的。兄長還請了揚州最好的評彈班子,一連唱了兩個時辰……聽那吳天緒一段‘張翼德據水斷橋’,平日咱揚州幾個人花得起錢?若今年再來一出,只恐又得花百萬銀子進去了。” 無盡的昏迷過后,時宇猛地從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節內容,請下載星星閱讀app,無廣告免費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網站已經不更新最新章節內容,已經星星閱讀小說APP更新最新章節內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鮮的空氣,胸口一顫一顫。

  迷茫、不解,各種情緒涌上心頭。

  這是哪?

  隨后,時宇下意識觀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個單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現在也應該在病房才對。

  還有自己的身體……怎么會一點傷也沒有。

  帶著疑惑,時宇的視線快速從房間掃過,最終目光停留在了床頭的一面鏡子上。

  鏡子照出他現在的模樣,大約十七八歲的年齡,外貌很帥。

  可問題是,這不是他!下載星星閱讀app,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無廣告免費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歲氣宇不凡的帥氣青年,工作有段時間了。

  而現在,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紀……

  這個變化,讓時宇發愣很久。

  千萬別告訴他,手術很成功……

  身體、面貌都變了,這根本不是手術不手術的問題了,而是仙術。

  他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難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頭那擺放位置明顯風水不好的鏡子,時宇還在旁邊發現了三本書。

  時宇拿起一看,書名瞬間讓他沉默。

  《新手飼養員必備育獸手冊》

  《寵獸產后的護理》

  《異種族獸耳娘評鑒指南》

  時宇:???

  前兩本書的名字還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時宇目光一肅,伸出手來,不過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開第三本書,看看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時,他的大腦猛地一陣刺痛,大量的記憶如潮水般涌現。

  冰原市。

  寵獸飼養基地。

  實習寵獸飼養員。網站即將關閉,下載星星閱讀app為您提供大神米洛店長的督撫天下

  御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