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凡仙逆 >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儒與道
  旁白道:葉yu,為何你講道家問題的時候,為何總會扯到儒家呢

  葉yu道:自諸子百家至今,已經過了近三千年的時間,曾經的百家思想至今依然活躍的,就只剩下了儒家和道家。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孔子曾經五次問道于老子,可見孔子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間的淵源。之所以談道家必須談到儒家,你可以理解成道家和儒家就是一個太極圖里面的黑白雙魚。它們之間相互交融、互相對抗,這才催生了一個星河璀璨的hua夏文明,而這個也是hua夏文化的偉大之處。因此談道家繞不開儒家,談儒家繞不開道家,就是這個原因

  旁白道:那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葉楓道:先說儒家,儒家源于春秋,起于孔子,傳于孟子,其核心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一位君子,雖然后世儒家偽君子居多罷了

  如果你學習儒家,首先就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就是說要擁有崇高的道德標準,不能“缺德”。要始終如一。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導別人之前,首先要“三省吾身”,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有匡扶天下正道的理想,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的意志,不過在這里,之前也提到儒家特別喜歡“己所欲,即施于人”,喜歡強迫人“尚禮”就是了

  儒家教導我們,從小就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儒家特別喜歡好為人師,而這個也是現代人最反感的地方,但是沒辦法,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被人尊崇“至圣先師”,所有儒家之人無不以孔子為楷模,畢其一生的追求,所以喜歡當人老師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他們只學到孔子的“表”,沒學到孔子的“里”,所以才會讓人厭惡。更何況這個世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改變別人

  長大后要學會“禮”,學會克制欲望,要“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儒家認為人類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禮”。禽獸只會順從欲望卻無法控制欲望,但人類卻能夠克制欲望,不會成為欲望的奴隸

  成年后面對世界,要避免自己成為小人,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追逐利益,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惜后世儒家的確都避開了“成為小人”,但是卻大都變成了“偽君子”。而我們常說“偽君子還不如真小人”,不知道孔子還活著的話,會作何感想

  步入中年,要學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話聽起來像是雞湯,但試想,如果沒有哪些視國家為己任的先輩,或許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妨想一下,如果再也沒有了視國家為己任的人,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又會怎么樣呢?

  歷史上有很多人,他們真正做到了“舍生取義”,正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于是“立德,立功,立言”,就成為了圣人的唯一標準,不過坦白來講,儒家有些愛說大話,不切實際,不肯實干,但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我們所信仰的民族意識,就是源于儒家這種舍己為人的心態

  再來看看道家,儒家讓人不要做禽獸,而莊子卻喜歡與禽獸為伍

  道家起于老子,傳于莊子,其核心思想,就是讓我們不要成為君子,要學會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孟子講成為圣人,莊子就說成為俗人,儒家信仰圣人,道家則厭惡圣人,莊子說,我就喜歡做個俗人,就想要放縱自我,人生來苦難,為什么不能活的輕松一些呢?如何能將痛苦的人生變得快樂,這個就是道家的精髓

  一開始,莊子還說儒家就是道德的奴隸,把名聲看的太過重要,這個叫做“執念”,到了后來,就直接撕破了臉皮,說儒家就是假仁假義,什么仁愛,什么禮制,已經變成了統治者的武器,每個人都追求名聲,那就要出現爭搶,到頭來始終有人得不到名聲,于是就出現了煩惱,當我們推崇讀書時,總有人讀不懂書,推崇美女時,總有人得不到美女,還有推崇富,但總要有人窮,推崇德,但總要有人無德,其實可以理解為是我們今天的內卷,莊子就是諸子百家中的“躺平學大師”

  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有著嚴重的對立關系,儒家倡導“仁”,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相互關愛,但道家倡導不仁,認為只要出現關愛,就會出現偏愛,這個就是不公平的來源,故《道德經》開篇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儒家倡導“有為”,希望每個人都要成為君子,有為的改變自己、改變世界,但道家卻倡導“無為”,認為無為就是無不為,這個自然運轉的世界不需要你有為。儒家是站在人的角度看世界,通篇都是人應該如何,人應該怎么怎么樣,但道家卻站在道的角度看世界,是一種跳出世俗的觀念,這個就是儒道的對立關系。儒家做的是加法,讓自己學會什么,成為什么,不斷地提高自己;道家做的是減法,叫做:“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如果再進一步就會發現,儒家講的是拿得起,要承擔巨大的責任,而道家講的是放得下,要追求個體的本性

  雖然它們的切入點不同,但卻殊途同歸,都是在以“人”為核心,探討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常講太極“剛柔并濟”,儒家就是外剛內柔,表面堅強,卻內心柔軟,看起來強大,卻最容易被腐蝕,所以歷史上,儒家盛行不久后,勢必要迎來困局。道家是外柔內剛,表面弱小,卻內心強大,看起來柔弱不堪,內在卻霸氣十足,所以每當道家接管時,總能夠物極必反、擺脫困局,這個就是“反者道之動”的規則

  但說到底儒家和道家終究只是工具罷了,人利用工具來達到更加完善的自己,而不是被工具所束縛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