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奮斗在蘇俄 > 357 根本
  不管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還是檢察系統亦或是法院系統,乃至于內務人民委員部、中央監察委員會,都是聯盟的內部機構,從某種意義說,這些機構的存在,都是為了保證聯盟的安全與穩定,維護聯盟社會秩序的。

  聯盟的部門與部門之間,是不可能存在對立關系的,充其量是職權上的制約關系,而不可能出現你來我往的對立乃至敵對關系,敵對從根本上說,屬于一種情緒,而情緒是專屬于人的,一個部門則沒有情緒可言。

  在正常的機構體系內,這些部門都應該是一種相互配合的關系,就像薩福諾夫他們所提出的“法制”理論,內務人民委員部也好,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也罷,都沒有參與司法的權力,他們的調查權、逮捕權,都應該受到約束,而給與他們約束的部門,就是檢察系統和法院系統。

  檢察系統和法院系統,掌握著司法權,他們有權判定某人的罪行是否成立,給其什么樣的判罰,但是卻沒有權力去執行調查和逮捕等行為。

  因此,從程序上來說,這就是一種分權,是一種制約的機制,它能保證司法不受,至少是少受認為因素的干擾,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聯盟司法體系的公正性。

  只有這種司法體系建立健全了,人們才能有安全感,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才不出現某種基于人為而造成的政治性災難,就像戰爭那幾年所出現的混亂一樣。

  從根本上說,盡管內戰在二十年代初就結束了,但聯盟在對德戰爭爆發之前的那十幾年時間里,其實一直都沒有穩定過,尤其是在政治上,一直處于動蕩的環境下,各種思想激烈的碰撞,導致了一系列慘烈政治斗爭的出現。

  按照維克托前世那些流行的說法,大清洗就是斯大林同志為了鏟除異己、肅清反對派而搞出來的政治迫害運動,曾幾何時,維克托也對此深信不疑。

  但是重生之后,尤其是在成為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實際掌控者之后,他能接觸到聯盟幾乎所有的封存檔案,因此,也對真正的歷史事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從聯盟現在的檔案材料看,布爾什維克黨內與反對派之間的斗爭,從列寧時期便已經存在了。在1918年的俄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剛剛掌握了政權的俄共就險些分崩離析,正是在這次大會上,列寧同志所做的關于戰爭與和平的政治報告,遭到了托洛茨基派的激烈反對,最終的票選情況,是30票贊成、12票反對、4票棄權,按照三分之二贊成才能通過的原則,列寧同志的報告只能算是勉強獲得通過。

  隨后的幾次代表大會,這種與反對派的斗爭也從沒停止過,包括與奧新斯基、斯米爾諾夫、李可夫、托姆斯基等等人的斗爭,包括與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新反對派”之間的斗爭,這都是列寧同志在世時期發生的。

  這種斗爭一直持續到1927年,聯共(布)召開十五大之前,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之前,舉行了個全黨公投,在斯大林同志確定的綱領與托洛茨基制訂的綱領之間做出選擇,結果,全聯盟范圍內的支持斯大林同志,并參與投票的黨員有七十二萬五千余票,而支持托洛茨基的則只有六千余票。

  所以,聯共第十五大,其實就是斯大林同志在布爾什維克黨內樹立起個人權威的時候,因為正是在這次的代表大會上,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加米涅夫、皮達可夫、斯米爾諾夫等人在內的九十八人,幾乎囊括了從布爾什維克黨掌權直到當時的所有反對派,統統被開除出了布爾什維克黨組織。

  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包括季諾維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大部分在十五大上被開除出黨的人,在后續的幾年中,不僅仍舊身居高位,而且還陸續被重新接受入黨,又成為了布爾什維克黨的黨員。試想,如果斯大林同志真的是單純為了排除異己,清除掉反對派,當時為什么還要給這些人一個重新回來的機會?

  欲擒故縱嗎?

  請相信一個現實,在政治斗爭中,沒有誰會用欲擒故縱這一手計謀的,因為這是個只講究夜長夢多的地方。

  在后世,朝斯大林同志身上潑臟水的人很多,而在這其中表現最搶眼的,顯然就是赫魯曉夫同志了,可即便是這位脾氣暴躁的“斯黑”,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著:“這個人在暴怒的時候可能造成很大傷害,但當你證明自己確實正確,又向他提供了合理的事實時,他會明白,這個人是在堅持有益的事業,并予以支持……是的,當你堅決反對他的意見,如果他又相信你是正確的,他就會放棄原先的觀點,接受對方的觀點。”

  世界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在任何政治變革發生的時候,都會存在反對的力量,這與變革的內容或是發動變革的人是誰無關,只與變革是否要堅決推行有關。

  美國人的身上就干凈嗎?看看林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人死的人少嗎?

  所以,要想正確看到大清洗的問題,不需要考慮死了多少人,也不需要考慮當時管理著聯盟的人是斯大林同志亦或是別的什么人,人們真正需要去看的,是在當時的聯盟內部,是否存在一個根深蒂固,且已經威脅到布爾什維克黨統治的巨大威脅。

  按照維克托從原本屬于內務人民委員部管理的資料中看到的信息,這個威脅顯然是存在的,它包括了從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始終都未被徹底清除的資產階級勢力;列寧同志執行新經濟政策時期出現的頑固富農;三十年代初,因西方經濟危機而大量涌入蘇聯的西方公民,以及隨同他們一起進入蘇聯的間諜、破壞分子。

  當然,最為嚴重的一個,還是在聯盟成立不到二十年間,便從聯盟大地上迅速滋生出來的大量官僚主義分子。

  所有這一切,都是對聯盟利益的危害,是隨時可能傾覆整個國家的毒瘤,但十五大上所組建的,由195名中央委員所組成的中央監察委員會,以及由9名中央委員組成的中央檢察委員會,都未能履行他們的職責,相反,在這些中央委員中,也有很多人被侵蝕了,他們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于是到了十七大的時候,也就是1934年年初,中央委員會對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檢察委員會進行了改組,新成立了蘇維埃監察委員會和布爾什維克黨監察委員會,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改組也沒有起到什么效果。

  這一切都向當時布爾什維克黨中央說明了一點,即:單純依靠黨內斗爭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消除危機了。因此,到了這個時候,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作用便一下提升了起來。

  其實,從一個很現實的角度去考慮,也能想明白一個事實,倘若大清洗真的只是斯大林同志用來鏟除異己、根除反對派的運動,那么他既然能夠在全聯盟范圍內掀起這么大的波瀾,殺掉這么多人,卻還能安安穩穩的在他的位子上坐個二十多年,那他在聯盟的權威得有多高啊?既然原本就有了這么高的權威,為什么還要搞這一套,給自己弄個遺臭萬年的后果呢?

  話題在這里兜回來,且不管當年的大清洗運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說其真實的背景是什么樣的,至少有一點是沒錯的,那就是由維辛斯基同志所搞出來的,基于純暴力的聯盟法系,是存在著很嚴重問題的,他過分抬高了執法部門的地位,卻貶低了司法部門的地位。

  執法部門屬于暴力機構,片面抬高他們的地位,而不給他們的權力加一個轡頭,其后果實在是太嚴重了。

  另外,不要以為司法體系內就沒有政治斗爭,畢竟斗爭無處不在,維辛斯基在聯盟的社會主義司法體系內,占據了一個很特殊的地位,有人將他說的話奉為圭臬,自然也有人對他的話不屑一顧,當然,更有一部分人滿心打算著取而代之。

  像薩福諾夫、戈里亞科夫他們這些人究竟做的什么打算,維克托不是很清楚,但卻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僅是在限制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權力,同時,也是在挑戰維辛斯基在司法界的權威。

  既然他們高舉著社會主義法制的大旗,那么在費比舍恩科的問題上,應該秉持什么樣的立場,自然也應該是很清楚的了。

  什么叫做法制?費比舍恩科既然犯了罪,就應該為他的罪行付出代價,若是因為他在戰爭中獲得的功勛,就忽視了他在戰爭爆發前犯下的罪行,那可不是法制的表現,而是徹頭徹尾的人治。

  所以,要想維克托明確立場,薩福諾夫他們也得明確立場,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