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奮斗在蘇俄 > 565 歲末
  戰爭是災難,至少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的,但對于少數人,尤其是對極少數人來說,戰爭卻意味著機遇,而且還是發大財、走大運的機遇。

  隨著戰爭結束,蘇美英法之間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出現了跌宕,四國之間在戰爭期間被擱置起來的各種矛盾,都紛紛重新浮出水面,并在戰后地緣政治這個倍增器的加持之下,出現了越來越明顯且越來越激烈的趨勢。

  自從聯盟的第一枚核武器試爆成功之后,蘇美之間的矛盾就開始迅速尖銳化,從歐洲到遠東,從東南亞到中東,雙方的碰撞時不時的出現,雖然烈度不大,但頻率卻是越來越高。

  與前世稍有不同的是,英美之間的矛盾也在迅速變的明朗化。

  在英國,擊敗了丘吉爾之后登上首相寶座的艾德禮,代表的是英國工黨的利益,而艾德禮所領導的工黨之所以能夠擊敗丘吉爾上臺執政,并且還是以壓倒性的大比例獲得選舉勝利,就是因為工黨所宣揚的全民福利制度迎合了英國選民的心理,同時,也代表著在英國社會中,左翼思潮正在回暖。

  艾德禮及其領導的工黨,顯然也意識到了英國社會的現狀,因此,其政策路線,也在朝著左翼的方向靠攏,而具體的表現,便是內政上一系列國有化政策的實施,外交上積極推動與蘇聯的關系緩和,另外,艾德禮政府將工黨內極左翼代表人物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推到前臺,任命其為貿易委員會主席,并加強與蘇聯的貿易合作,也是這方面的一個顯著信號。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這個人很有意思,其在英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政治圈子內,享有特殊的地位。他是工黨內極左翼勢力的代表,本身還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在三十年代末期,二戰爆發之前,其在英國國內積極推動與共產黨合作,組建反法西斯人民戰線。最重要的是,此人是丘吉爾的政治對手,也是丘吉爾的積極反對者,其對丘吉爾的抨擊,曾經一度令后者不堪其擾。

  在丘吉爾與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之間曾經有一個小故事,說的就是有一次丘吉爾正在方便,秘書去找他,說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找上門來,要立刻見他,當時的丘吉爾便說了一句:“我正在出恭,一下子應付不了兩泡屎。”從這一個小故事上,就能看出兩人之間的矛盾有多么的明顯了。

  總而言之,盡管英國人在希臘等一些地區的問題上,并沒有改變立場,但其在英蘇關系的大局方面,還是與丘吉爾黨政期間有了一些變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工黨執政還是保守黨執政,英國人都不會心甘情愿的將世界領導者的地位,拱手讓給美國人的。更進一步說,在中東、歐洲以及印度等一系列涉及到英國利益的地區,英國人也絕對不會對美國人主動做出哪怕半點讓步的。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目前倫敦的對外政策,就是希望蘇美之間繼續糾纏不清,雙方內耗的越嚴重,它這根攪屎棍就越能從中漁利,不管是工黨還是保守黨,都在確保一個大前提的實現,那就是盡可能將美國人的勢力排除出歐洲,同時,維持住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

  那么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目前可以威脅到英國在歐洲大陸地位的國家,一共有兩個,一個是蘇聯,一個是美國,那么,在英國國內,針對應該將美國還是蘇聯作為首要競爭對手這個問題,難道就沒有分歧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的確有分歧,而這個分歧就是工黨和保守黨在對外政策上的不同點。

  總結來說,就是工黨之所以愿意同蘇聯改善關系,就是因為其內部認為,在戰后對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威脅最大的,其實是美國人,因此,將美國人排斥在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范圍之內,才是最應該遵循的外交政策,至于蘇聯人,他們在戰爭中同樣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要想恢復過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英蘇之間是存在談判基礎的。

  而與工黨相比,保守黨的立場則是相反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還因為保守黨的反共立場異常的堅定,這是意識形態的立場決定的。

  于是,在對待蘇聯和美國的問題上,英國國內其實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他們的立場也是搖擺不定的。

  撇開英國,再看看法國。

  就像之前所提到過的,按照美國人最初的計劃,法國在戰爭結束之后是得不到獨立地位的,畢竟法國的維希政府是投降了德國人的,并且在整個戰爭中都在為德國人效力,它是德國的仆從國,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戰爭支援。所以,依照常理來說,法國應該像奧地利那樣被蘇美英三國切成三塊,分而治之。

  但作為自由法國的領導人,戴高樂太精明了,他憑著自己的手腕,說服了英國和蘇聯,最終迫使美國人做出了讓步,為戰后法國贏得了獨立地位。

  那么話說回來,美國為什么想要將法國切分成三塊?僅僅是因為法國人向德國投降了嗎?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美國人之所以極力想要將法國切割掉,是因為在戰爭之后,法國人的勢力依然足夠雄厚,美國人不希望將這個實力強大的國家保留下來,從而為其在戰后控制歐洲制造障礙。

  沒錯,盡管一早投降了德國,說出去很丟臉,但也正因為如此,法國在整個戰爭期間所遭受的損失,才沒有大到無法接受的地步,相反,在過去的數年戰爭中,法國的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反倒比戰前更高了,就在德國人簽下無條件投降書的時候,自由法國所控制的軍隊,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而且海空軍一個都不缺,從其整體實力來考量,甚至并不比英國人弱多少。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實力,法國人在戰爭結束之后,可沒有想過要對美國人低頭,巴黎的野心依舊是掌控歐洲大陸的霸權,他們同樣也不希望美國人的勢力借機深入歐洲,與美國相比,巴黎倒是更樂意接受蘇聯人的存在,“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就是歐羅巴的高傲。

  所以,在戰后初期的國際政治格局中,美蘇對抗正在興起,但在歐洲大陸上,美國人和蘇聯人是一樣的不受歡迎,英法作為老牌的殖民帝國,也是世界性的強國,它們依舊不甘心退出世界霸權的舞臺,因此,從這一點上說,它們與美國人同樣尿不到一個壺里。

  就像之前在莫斯科的時候,維克托向斯大林同志所陳述的那樣,在如今的美國,一個可以影響國家政治格局的超大型利益集團,已經成型,并且還在迅速的發展壯大。在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推動下,美國人的對外政策將會變得越來越蠻橫,越來越暴力,他們需要對外輸出戰爭,以維系其軍事經濟的長足發展。

  而戰爭顯然是不得人心的,即便是美國的軍力強大,如果長期對外開戰的話,華盛頓也不會獲得來自民眾的支持,因此,在對外政策上,華盛頓就需要為自己制造一個敵人,一個可以拿來說服國內民眾,支持鷹派外交政策的假想敵,而就當前的格局來說,整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蘇聯更適合扮演這個角色了。

  所以,在一九四五年歲末的幾個月時間里,盡管美蘇之間在遠東、中東等地區,都存在著頻繁的摩擦和沖突,但卻沒有發展到外交關系真正破裂的程度,盡管作為美國駐蘇聯大使的喬治·凱南,已經向華盛頓遞交了一份六七千字的報告,詳細闡述了扼制和限制蘇聯的必要性,但在首先限制蘇聯,還是首先限制英法的問題上,華盛頓其實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性的意見。

  也是在一九四五年歲末的幾個月里,庫茲涅佐夫同志接受新的任命,他在兼任著列寧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書記的情況下,正式進入中央書記處,擔任負責國家安全工作的書記處書記,在長達近四年的空缺之后,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上面,終于有一個主管的領導。

  還是在這幾個月里,斯大林同志在政治局的一場會議上指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有嚴重的不足和盲區,因此,聯盟現在的主要工作不僅是全面恢復社會主義工業,還要在群眾中進行深入的意識形態工作。于是,在這一指導思想的引領下,一場由宣傳鼓動部負責發起,范圍波及到整個聯盟文藝界、學術界以及文化界的思想整頓運動,全面展開。

  依舊是在這幾個月里,作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一書記,維克托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對抗雪災寒流,以及保障共和國基本保暖供應這些工作上了,他的立場很明確,那就是面對這個少見的冷冬,共和國必須保證不能有人被凍死,不死人就是一條底線,一旦這條底線跌破了,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