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晉末多少事 > 第六百二十四章 能掌天下,絕非世家
    王猛臉上神情微動,伸手接過來答卷,這一次他不再隨意,而是細細的看著上面的字句。

    杜英則默契的拿過來王猛桌案上的幾份公文,仿照著他的批閱手法,寫下自己的意見。

    “王文度的文章,溫和穩重,然往往又有幾句能一針見血。”王猛緩緩說道,“的確是治世之才。而且仲淵可曾注意到,其論王莽之政,批判其施政草率而有悖常理,終為世人所不容。

    但是細細思忖,這文章之中,似乎一直意有所指啊。這一處兩處,不說政出王莽,而是說政出未央、政出長安······”

    杜英抬頭:“我知道。”

    這就差直接指名道姓的斥責長安太守府了。

    太守府自從設立以來,先是引工商建設長安,接著又是組建六扇門、通過考校選拔三曹曹司掾史,另外當時王坦之還不知道,杜英還有在既有的六曹之外再開設工商兩曹的想法。

    每一條,似乎都符合其所言,王莽施政草率而違背社會既有的規章制度。

    “但是王文度既然出身江左,本就不是我們的同盟,他會有這樣的想法,情理之中。”杜英接著說道,“余既然敢出這道題,就已經想到了會有人以此影射太守府。

    不過無妨,越是能以此來暗喻如今長安新政的,越是恰好說明他還是有心了解新政。

    甚至若能夠暗中指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那自然更好。只可惜,這些答案之中,都是泛泛而談,未有能發人深省并引以為戒之處,難免讓人失望。”

    “終歸是一些沒有真的在這些位置上做過事的人。”王猛對此倒是很能理解,“其所思所想,借助于既有的史實之類的罷了。

    這并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因此縱然能指出問題所在,卻難以指出這條路更通向何方。

    江左清談,今日得見,便也不過如此。”

    杜英微微一笑,師兄的話中帶著一些輕視,本就在情理之中,因為隨著王右軍北上的這些世家子弟,本來就不是清談名流,甚至反而應該算是清談人物之中更加務實一些的。

    不然清談名流,更傾向于居于林泉、悠游快哉,又怎么會跑到關中來,和一群人一起搶奪一個小小掾史的位置?

    以他們在江左的名聲,如果真的運作一下,郡守或不容易,但一縣之主、一郡之丞,還是綽綽有余的。

    而如果真的讓這些人前來,開口就是高深莫測、玄之又玄的道理,恐怕師兄也會聽的云里霧里,最后嘟囔一聲:

    “與關中何用?”

    王猛看杜英沒有贊同的意思,只道是師弟的思緒都落在甄選人才上,正想要問一問杜英有沒有定論,便聽見杜英說道:

    “不假,因此,若是讓這些人坐在三曹掾史的位置上,真正參與到我關中之政中,真正見到關中之政是如何布惠于民的,和王莽的倉促草率有很大的區別,不知道他們又會作何感想?”

    王猛神情一變,試探著問道:

    “師弟的意思是······想要讓這些江左子弟真的為我所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杜英微笑道,“余從不奢求天下各方都能夠和余齊心,江左子弟既出身世家,必然也要維護世家的秩序,這和我們想做的事甚至是恰恰相反的。

    因此余只期望他們能夠在其位而謀其政,做好自己的本職,不為太守府拖后腿,這也算是拳拳之心,皆為公家了。

    師兄覺得,這又是否可行?”

    王猛心中登時盤算,若是這三曹掾史真的能好好工作,那的確又能分擔不小的壓力。

    畢竟在此之前,王猛根本沒有把他們計算在太守府可用之人中。

    “難矣。”王猛低聲搖頭。

    讓這些掾史參與到太守府的新政之中,固然可以讓他們的心思逐漸向太守府靠攏,就算不會支持太守府,也會通過完成自己的手頭工作而不會對太守府形成阻撓——至于太守府的新政靠不靠譜,對此王猛從不懷疑。

    可是話雖如此,王右軍又怎么可能坐視不管?

    論拉攏人才、收買人心,王羲之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王右軍?”杜英徑直問道。

    “是。”王猛無奈說道。

    和王羲之打過幾次交道之后,他們已經可以確定,這位名賢,絕不是徒有虛名。

    “右軍所顧慮的,也不只是關中,只要太守府表露出愿意和江左合作,甚至愿意對江左來的人也委以重任,那么右軍會一直關注于關中么?”杜英反問。

    天下太大,而王羲之,終究只是一個人。

    “這便是世家的弊端啊。”王猛感慨道,“想要以一家之力,執掌天下權柄,就算是這一代子弟之中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也幾乎不可能實現。”

    杜英的眼睛中亦然泛起光彩,師兄一語中的,甚合他心意:

    “因此,能掌天下者,絕非世家!”

    而杜英話里的意思,自然是,關中推行新政,至少在掌控一方,甚至掌控整個天下的本事上,是要勝過世家的。

    王猛頷首,不過就算世家沒戲,現在好像也輪不到他們,因此王猛更務實的說著眼前事:

    “王右軍固然應該會著手布置和桓溫在荊蜀的博弈,可是他不可能真的對關中完全放心。”

    “那就只能讓王右軍的心,盡量放下。”杜英微微一笑,起身走到王猛身邊,抽出來三份答卷,指了指名字。

    王坦之、韓伯、阮寧。

    王猛一怔,旋即笑道:“韓伯的答卷的確也很不錯,見解獨到。只是這阮寧差了一些······”

    “但是架不住這是阮尚書之子也。”杜英一攤手。

    “有個好爹,還真是好事啊。”王猛喟然感慨。

    王坦之且不說,韓伯是殷浩的外甥,阮寧是前尚書郎阮裕的兒子。

    殷家曾經是江左各家的佼佼者,殷浩也曾是執牛耳者,只不過一次北伐便葬送了全部功名,既在于殷浩盲目輕進,又在于桓溫一直以來的挑釁,而殷家也由此家道中落。

    韓伯自然也受到牽連,不然其也算年少有才名,不會冒著風險隨同王羲之北上,以尋覓機遇。

    殷家和桓家有過節,韓伯又需要仰仗于江左各家鼻息以維持自家家業,所以其必然是王羲之信得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