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68章 王守仁(二)
  【王守仁跟著祖父來到京師,王華的朋友包括謝遷在內都表示要給世伯接風洗塵啊。

  不得不說,余姚的風水真不錯,王華等人可靠高中,加上之前那一批的老鄉,就連王守仁的老師陸恒都因為搞教育出名而被舉薦,接風洗塵宴一下子和余姚讀書會一塊辦了。

  然后,小小年紀的王守仁在這次宴會上見到了自己的岳父,就這么把婚事定了。】

  七歲的王守仁小朋友:???

  王華:這叫我怎么好意思繼續和朋友交往,他們該不會現在就看我不順眼吧?

  王華的朋友都是一愣,轉而浮出不滿。

  十幾歲的王守仁是個翩翩少年郎,但七歲的王守仁只不過是個被人看作是拱白菜的豬崽崽。

  雖然圣人的名頭很誘人,但沾上圣人,叫他們難免想到斷情絕愛。

  【咱們就說讀書人的聚會就是不一樣啊,人家涮著羊肉就開始論起學問來。

  王守仁蹭了個位置表示這羊肉可真好吃啊。】

  其他人猝不及防聽到這,按照正常的發展,作為圣人,不該是從小就展現出驚世之才嗎?

  有種等著他來個出風頭結果一下子閃了腰的失落感,還怪不習慣的。

  這個圣人挺接地氣啊,現在也沒看出來個什么名堂,也就是在娘胎里待了14個月比較特殊。

  王守仁:看不出來可以接著看,不用說出來。

  【王華的狀元來得比較踏實,勤勉好學聰慧,因此他在教育上對兒子要求較高。

  但王守仁的性格卻是活潑愛動,誰能想到翩翩狀元郎回到家照樣是拎著兒子怒氣沖沖呢?

  他要當官,不可能時時刻刻管兒子,白天王守仁在家那是對什么都新鮮,什么都想要親自嘗試,王華決定把人送去拜師,管教一下這只皮猴子。】

  百姓聽著立馬親切了,原來狀元郎也逃不過教兒子的煩惱啊。

  “唉,可不是嘛,家里湊夠錢送到私塾去,我每次都好怕見到父子說我家兒子在學堂睡覺。”

  “是啊,一在學堂就瞌睡,回家就不得消停,家里老太太還護著,根本管不了。”

  也有讀書人覺得很難接受,因為這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圣人。

  【就是這次拜師,顯現出來王守仁的不同來。

  在余姚的時候,他對于當將軍揮斥方遒很感興趣,因為很威風;

  來到北京以后,聽了于謙的事跡,爬上北城門的城樓,依舊是想要指揮千軍萬馬,但此刻,他有個粗淺的概念,打仗可以保家衛國。

  王華給兒子找的老師叫辛得理,他詢問王守仁,“學圣賢。”

  嗯,很中規中矩的答案,畢竟讀四書五經,人人都是要學圣賢。

  辛得理又問,“學圣賢要做什么啊?”

  王守仁擲地有聲道:“做圣賢。”

  這三個字可是把他爹和辛得理都鎮住了。

  辛得理則是慚愧,他讀了幾十年的圣賢書,都不如一個孩子直白真誠。

  捫心自問,從孩童時期讀書,難道就沒有過想要成為圣賢、超越圣賢的想法嗎?

  是有的,只不過我們都不敢直面內心的期許,覺得不能說出這樣的大話,覺得這樣的話說出來會被人笑話指點。

  而王華就戰戰兢兢了,他知曉自己兒子膽子大,但沒想到能到‘離經叛道’的地步,就要叫兒子知曉什么叫做守本分,辛得理反而很喜歡王守仁,勸阻他別在這里教兒子,夸贊他。

  畢竟,沒有哪個正直的老師會不希望自己的徒弟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恐怕圣賢也是這樣的想法吧。

  畢竟若是沒有,那不是代表后繼無人嗎?】

  不少讀書人都愣愣的看著天幕,可眼睛里卻是空泛。

  ‘做圣賢’三個字叫他們想要立刻說王守仁狂妄,可聽到天幕所說的期許,他們又沉默下來。

  讀書幾十載,若是沒有一點點的野心,還真難找出幾個。

  教書一生,難道就不想看到一個超越自己的學生嗎?

  那種成就感,哪怕是圣人也無法免俗吧。

  王華本來都快要和天幕所說的人重疊動作,可下一秒還是停住了,王守仁那叫一個機靈,立馬不顧面子的開始嚎救兵。

  【辛得理對王守仁算得上是用心,王守仁性格有幾分躁氣,他知曉需要在合適范圍內轉化為靜,且不能太過,不然就會變得拙。

  單獨將人拎出來授課,王守仁壓根坐不住,十二歲的少年覺得就跟坐牢一樣,回家抱怨,王華和他爹卻是覺得這個老師算是找對了。

  王守仁的日子算得上是幸福,可惜在他十三歲那年母親病逝,他便一直待在余姚守孝,小時候那種想要仗劍走天涯的心氣都被淹沒在巨大的悲痛中。】

  “娘”

  王守仁不可置信的撲到他娘身上,王華同樣面露悲痛。

  鄭氏陡然得知自己的死訊自是茫然,可瞧著家里這大大小小的一群人,又有些好笑。

  “別嚎了,生老病死本就是正常輪回,更何況此次借你之福窺見天機,多做些準備就是。”

  王守仁還小,攥住他娘的衣裙,看向他爹,平時鬧歸鬧,但還是信任他爹的。

  要是不信任,也沒底氣鬧。

  王華撐住,做出一副沉穩的表情,“嗯,我們早早的準備好,還有好幾年,每月都要大夫看兩三次。”

  【王守仁后來繼續跟著辛得理學習,一方面自然是圣賢書,另一方面也沒有放棄揮劍演兵。

  文宣武備缺一不可,整日坐在案臺上做學問的人不是圣賢,而是‘剩閑’。

  儒家的口頭上的教化,只能針對一些本身就不惡的人,對于真正的惡人,還是得拿著鋼尺。

  王守仁保持著這種不太符合主流的思想,他長到十五歲,知曉關外蒙古鐵騎對百姓的騷擾,少年豪氣,他的演武意識,逐漸轉變為了具體的對象——仗劍立馬長城外,不叫胡敵犯邊關。

  他琢磨著該如何對付燒殺搶掠完就跑的蒙古鐵騎呢?

  辛得理對于武的意識并不深,但他明白什么叫做知己知彼,所以為王守仁指了一個北京城內韃靼聚居地,叫他去看,去學。

  王守仁骨子里對于所謂的禮教應當是不太在意,直接找了個韃靼人教他學習騎馬,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韃靼人都燒殺搶掠。

  他的韃靼師傅對婆娘很好,會和自己的愛馬抵住額頭親近。

  當初恨不得揮軍塞外,斬盡殺絕那些無惡不作的韃靼人,可現在親身接觸以后,他改變了想法。】

  明朝北京的人可能更有感受,畢竟有個上萬人聚集的韃靼人居住地,平日里交往的時候并不多,可互相也確實會偶然說上幾句話,買賣些東西。

  對韃靼人自然是深惡痛絕,但好像把所有人都打成一團又有些不對。

  至于被諷刺只會坐在桌案的‘剩閑’們,氣得面色漲紅。

  朱厚照深以為然,覺得王守仁簡直是和他心有靈犀啊。

  英國公注意到,也覺得這個王守仁可以弄出來,因為此刻人已經被劉瑾貶出去了。

  “皇上若是覺得這人好,不如將人調往京都,更何況這是天幕和后人承認的圣人,哪怕是朝中文武大臣,也不能說什么指摘的話。”

  朱厚照眼前一亮,戴了圣人的帽子,大臣不能隨便指摘就有顧忌,那要是和他在同一立場,那他想要出去打蒙古人的想法可能真能實現啊。

  朱厚照一本正經,“那是自然,既是我大明的圣人,我自然得好好和他學習,這天子之師誰還能比他更適合呢?”

  英國公可不知曉他家皇上的想法,還覺得真是有長進了。

  若是知曉他家皇上把人召回來就是想要御駕親征,怕是得說死在這里打消他的想法,誰叫上一個御駕親征太駭人了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