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明風八萬里 > 第八十章 德昌之死
    按照多鐸、豪格與洪承疇的苦心謀劃,只要他們把弘光皇帝送回來,明軍這邊自然是會三跪四拜把弘光皇帝恭恭敬敬地請回去,畢竟在大明的歷史上已經有過一次這樣的歷史,英宗還朝之后可是給景泰皇帝制造了不計其數的麻煩,最后還有一次南宮復辟甚至還做了八年皇帝。

    而且洪承疇把事情利害說得很清楚,不管怎么樣代宗景泰皇帝都是群臣擔心主少國疑所以讓他以皇弟的身份正式登基即位。

    而越明朝卻完全不一樣,一個監國皇后、一個監國公主與一位越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組合可以用不倫不類來形容,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只要弘光皇帝一回朝保證是天翻地覆的局面,說不定會爆發一場各為其主的內戰。

    而明軍這邊也沒想到大清國會把弘光皇帝直接送回來,因此這些騎兵一時間都是驚惶不定,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但是為首的小軍官與幾個骨干老兵可是李香君的忠實粉絲,心底對于這位傳說中一事無成的弘光皇帝并沒有多少敬意,而且領頭的小軍官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清國要送還德昌王?我們要注意驗明正身,不能上了清兵的當!所有人從現在起只許聽我指揮!”

    弘光皇帝身邊的太監就大聲尖叫起來:“胡鬧,這就是大明弘光皇帝陛下,我是司禮太監盧九德,你們怎么這么干是目無君長,是要抄家滅門的!”

    按照弘光皇帝與盧九德剛才的倉促討論,覺得越明朝廷這邊只肯承認他的福王封號卻不肯承認他的弘光皇帝之位。

    畢竟弘光皇帝就是懿安張皇后所立,而且張皇后與弘光皇帝有過約法三章甚至表達過“我能立你也廢你”,偏偏這約法三章弘光皇帝一件都沒辦到,所以越明朝廷多半只承認他是福王。

    但是誰也沒想到還沒見到張皇后與坤興公主,對面的馬隊小軍官就直接下了定義:“我朝哪里有什么司禮太監盧九德?再敢胡言亂語殺無赦,德昌王還沒驗明正身,你們給我好好看管,若是有什么不軌意圖,一律殺無赦!這件事我王普祥說了算,誰敢胡言亂語就別怪我王普祥刀下無情!”

    不管對面來的是弘光皇帝還是福王,現在這個小軍官王普祥就認定對面只是德昌王。

    所謂“德昌王”是朱由崧封為福王世子之前的封號,福王已經很多年沒聽到這個封號了,畢竟只有極少數東林黨人才會用這個稱呼來質疑弘光皇帝的合法性,但是王普祥卻是毫不客氣下了結論。

    王普祥的幾個親信已經毫不客氣拔刀搭箭準備大開殺戒,弘光皇帝身邊的一個文官剛想說些什么就挨了一刀柄:“這回暫時用刀背,下一回就沒有這么便宜!”

    不管是弘光皇帝身邊的文官還是這群宦官被王普祥這么一威脅都明智地閉口不言,而福王直接就被請上馬去,只是王普祥并不準備禮遇這位弘光皇帝,而是把弘光皇帝與他身邊的文官、宦官都直接隔離開:“德昌王是真是假現在還沒有定論,你們給我看緊了,誰敢跟德昌王說話,誰敢誤聽誤信,我王普祥饒得過他,越王陛下也不會饒過他!”

    一聽到越王陛下,再想到在杭州秉政的監國皇后、監國公主以及福州的唐王殿下,王普祥身邊的騎兵第一時間明白過來:“王隊,我們都聽你安排!”

    “咱們聽越王陛下調度!”

    “越王陛下現在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德昌王最多也就是個二字郡王,這其中的利害得失,我們自然分得清楚!”

    雖然弘光皇帝曾經在南京登基,但是李香君與宣講隊員無數次重復了弘光皇帝與監國皇后之間的約法三章以及他在南京的所作所為,而且事實就擺在這里,弘光皇帝坐擁半個天下但一事無成,甚至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被清國攻破了南京,甚至連他自己也成了清兵的俘虜。

    而張皇后、坤興公主在金華監國并委任越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半年時間就有望打回南京,因此在所有人的眼中這位德昌王就是典型的昏君,清國放他回來也是為了破壞中興大業。

    而且王普祥說得很對,他這位德昌王只是二字郡王,而越王陛下卻是一字王,等收復南都之后還有機會再進一大步,在這種形勢下大家都很聰明地不讓弘光皇帝有任何開口的機會。

    而王普祥 王普祥雖然把福王與他身邊的侍從第一時間控制起來并隔離開來,但是他終究只是一個小小隊官,不敢擅自作主,所以他帶著自己的營官第一時間趕去請示自己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周之升:“將軍大人,清國之所以把德昌王送回來是欲圖不軌,用心異常險惡啊!”

    周之升也被這個消息嚇了一大跳,他沒想到還沒打到南京,建虜就使出了這樣的絕戶計:“王隊官,這事做得漂亮,就應當這么辦,現在的德昌王還沒驗明正身,不能讓他有任何接觸外人的機會,我估計建虜這絕戶計多半是多管齊下,朝廷之中肯定會有德昌王的內應!”

    周之升在越明軍中可以說是一個極其特殊的人物,他不但出身于誠意伯府自小受劉孔昭重用與劉永錫兄弟相稱,而且還是張皇后的親軍統領,所以在越明朝一直是如魚得水步步高升,總以為沒有任何事情能阻礙自己的前進。

    但是清軍送還弘光皇帝這件事卻是足以動搖國本,他當即問起了領著王普祥一起過來的沈營官:“老沈,這件事你覺得怎么處置!”

    沈營官覺得這件事不好處置:“我已經派人把德昌王控制起來,不許他與任何人接觸,但是就怕會出什么意外!”

    王普祥插嘴說道:“既然怕出什么意外,咱們就得快刀斬亂麻把事情辦了,咱們在越明朝是有功之臣,甚至可以說是我們這些有功之臣跟著越王殿下成就中興事業,可是德昌王若是重新秉政,咱們就是第二個于忠肅公!”

    沈營官有些不明白:“于忠肅公是誰?”

    周之升已經明白了王普祥話里的意思:“就是于謙于兵部,英宗南宮復辟之后,第一個殺的就是于謙于忠肅,而且代宗皇帝用的文武官員甚至司禮監太監,即使不殺也都是貶到萬里之外,咱們得記住這個前車之鑒!”

    周之升這么一解釋沈營官也明白過來了:“大人,咱們既然一直跟著娘娘與越王殿下,這個時候就千萬不能犯錯!”

    周之升點了點頭說道:“王普祥說得極是,咱們得快刀斬亂麻把事情辦了,不能給自己留下禍害,你們跟我走一趟把事情辦了!”

    如果換了其它將領,哪怕是比周之升地位更高資格更老的存在也不敢這么先斬后奏,直接說“把事情辦了”,但是周之升在越明朝可以說是真正天子門生春風得意,年少輕狂自然是膽大包天。

    而周之升的決定更是得到了王普祥的全力贊成:“將軍,就應當這么快刀斬亂麻把事情辦了,但是我覺得這事不能辦得太草率,得方方面面都能交代過去!”

    周之升已經明白過來:“清國送還的應當不是德昌王,而是個他們派來攪亂本朝朝堂的奸細,是不是可以讓他身邊人站出來舉報?”

    雖然周之升年少年狂,但這終究是“弒君”的天大罪名,他自然是想辦得盡善盡美,而王普祥卻是毫不猶豫地說道:“將軍,這件事不必如此麻煩,既然是建虜把德昌王扔回來的,那德昌王就應當死在與建虜的廝殺之中,對于德昌王來說這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周之升已經明白了王普祥的想法:“確實如此,大明皇帝就應當死在戰場之上,讓德昌王一個留下遺言的機會吧!”

    第二天明軍發動了一次潮水般的猛攻,雙方在戰場上死傷數百人最后清軍只能敗走,只是明軍在戰后的尸體之中卻找到了弘光皇帝的尸體,而前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盧九德在內的不少人都證明這位殉國者確實就是弘光皇帝也就是當年的福王殿下。

    而按照周之升的戰報,當時清軍不知為何正在準備轉移弘光皇帝,但是在雙方的激戰之中,弘光皇帝不但找到機會成功脫逃,而且不知道從哪里找到了一把長槍與清軍展開廝殺,最后在陣前連殺五名清軍后才戰死沙場。

    對于弘光皇帝來說,這是最名譽的結局,甚至連弘光皇帝身邊的這些文官、宦官都認為對于弘光皇帝這樣的結局近于完美,總比莫名其妙地突然暴斃要好得多,而且也保全了這位大明皇帝的最后聲譽。

    雖然之前弘光皇帝是貶多于褒甚至到了極其不堪的地步,但是他卻有這么一個近于完美的結局只能重新蓋棺定論,而且根據周之升的密報,弘光皇帝在彌留之際還留下了遺言并命令司禮監秉筆太監盧九德將遺言寫成詔書,甚至還在詔書上用了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