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逆流啟明 > 第七十七章刮目相看
  整個灤平城在這一天陷入了興奮之中,雖然出一個進士并不能給他們多出幾文錢來,但與之榮焉的樸素情感卻仍在其心中蕩漾。

  果然,赤峰的總督府衙門兩日后也派遣人來,直接賞賜了兩百塊銀圓。

  察哈爾雖然建制不過十來年,但卻誕生了一批本土士紳、豪商,他們紛紛湊錢,修了一座規模龐大的進士牌坊。

  幾日工夫,就湊到了兩千塊,整個察哈爾為之一驚。

  灤平知縣得知此事后,笑著搖搖頭,嘆了口氣。

  這時候,巴結的豪商忙道:“大老爺可是有什么不順暢的?”

  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幫忙了。

  “唉,此事乃私事也。”知縣輕聲道:“我那孽子,沒幾天也要參加宗考了,希望也能有個功名吧。”

  豪商一愣,腦子里轉了幾圈,這才反應過來,這位知縣大老爺姓朱,這里的宗考,怕是指的朱家人的那個“宗室子弟科考”。

  一時間,他滿心的羨慕。

  聽聞皇帝感懷于潛邸時候的落魄,故而為了照顧中下層的宗室子弟,故而設置宗考,選拔宗室人才。

  普通的讀書人想成為舉人,童試三小檻,鄉試一大檻,大省如江蘇,一屆不過八十舉人,小省二三十罷了,察哈爾甚至只有十人。

  舉人可謂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而宗室呢?直接參加宗考即可,選上就能當上舉人,這是何等的夸張,一次性節省了多少時間?

  今世的宗室,這可比以前那樣世代吃皇糧還要吃香呢!

  見后者面露羨慕,知縣一時間竟然有些自傲起來:某乃朱氏皇族,玉牒上有名有姓的。

  伴隨著殿試的落幕,屬于朱家人自己的一場考試也登上舞臺。

  雖然是宗考,但其難度卻不低,與鄉試相當,主考官由皇帝擔任,內閣學士擔任同考官。

  當然啦,皇帝哪有這個閑工夫,基本上都是靠內閣來閱卷,皇帝最后蓋章罷了。

  一大早,近千名來自于全國各地的宗室子弟,奔赴剛結束的貢院,參加兩年一度的宗考。

  “陛下,年初各省玉牒所報,歲齒在七歲以上的宗室子弟,已有二十三萬七千八百一十八人。”

  “此刻前來應考的子弟,則有九百七十八人。”

  陪伴在皇帝身邊的,則是身材臃腫,頭發花白的瑞王,一串話說出后,他喘了口氣。

  七十有七的瑞王,其坐鎮宗人府近二十載,在宗室之中可謂是德高望重,備受皇帝信任。

  世人皆知,坤寧公主是崇禎皇帝的嫡女,不僅被皇帝封為長公主,更是賜予其子為伯爵,是擺在世間的一塊招牌。

  實際上,作為萬歷皇帝的兒子,距離前朝嫡脈最近的瑞王,也一直是宗室中的大招牌。

  除了瑞王世子將來繼承王爵外,另外的兩個庶子,也被皇帝打破慣例,恩封為郡王。

  要知道,按照新的宗藩條例,只有嫡子才能封為郡王,庶子為鎮國將軍。

  當然,只有親王之子可有授爵,中下層的宗室只能世子繼爵,余者為庶民,不再是前朝那樣藤蔓式的宗爵體系。

  宗室傳代的爵位,只有親王、郡王、鎮國、輔國、奉國三將軍,鎮、輔、奉三中尉,共計八代,世代降襲。

  理論上來說,可以保住兩百年的富貴。

  同時,朝廷肢解了除世子外的龐大的子嗣包袱。

  “二十三萬人了嗎?”

  朱誼汐一怔。

  他沒有想到,二十年的和平發展,宗室又開始大肆繁衍了。

  這里的子弟,指的可是男性,女性和家眷不算其內,如果全加上一起的話,五六十萬人還是有的。

  不過,紹武初年大量宗室隱姓埋名,統計時不過十來萬人,二十年翻了一倍。

  “陛下,授爵領祿的宗室,僅四百三十七人。”

  瑞王拄著拐杖,見到皇帝驚詫,他忙解釋道,生怕皇帝介懷,再下狠招。

  紹武初年,那些將軍、中尉,幾乎全部被賞賜土地,一次性買斷了爵位(將軍十頃地,中尉五頃),所有人貶至輔國中尉承襲,讓其承兩代人富貴罷了。

  如今這些有爵位在身的,基本是親王、郡王承襲的,中尉不過兩百來人罷了。

  畢竟在皇帝和朝廷看來,親王和郡王才算是有分量的宗室在,需要照顧一二,余者不過是遠房親戚。

  這在萬歷年間統計的二十萬勛貴相比,可謂是削到了腳后跟。

  瑞王生怕皇帝不滿,再進行削藩。

  “嗯!”皇帝微微頷首,并未多言語。

  對于宗室的情況,他自然了解許多。

  在宗祿上,親王對標國公,郡王對標侯爵,鎮國、輔國、奉國三大將軍宗祿一千、八百、五百石。

  三等中尉,則分別是三百、兩百、一百石。

  四百個領宗祿的,一年消耗約莫二十萬塊,算不上什么大錢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逐步減少。

  朱誼汐抬頭望去,只見那些宗室子弟,一個個帶著仆從,在貢院前排起了長隊。

  宗考參考鄉試,一切都要嚴謹,只是搜身的不再是京營士兵,而是侍衛。

  “你可知道我為何不再直接授官,而是授功名嗎?”

  眼見所有人都進入了貢院,朱誼汐這才扭過頭,問起了一旁書寫不停的起居郎。

  其人一驚,隨即放下筆,認真道:

  “宗考是為國舉材,若是直接授官,怕是引起朝野嫉恨,名不正,言不順。”

  “沒錯!”朱誼汐滿意一笑,點點頭。

  另一起居郎則羨慕得發狂。

  實際上,一開始直接授官,效果雖然很好,但就像是吃藥一樣,只是一時振作,根本還是歪了。

  這樣出身的宗室,只能充任一些小官,根本就無法融入官場,更別提輔助皇帝了。

  科舉才是為官正途,兩榜進士才是真正的官老爺。

  宗考如果對皇帝沒利處,要之何用?

  僅僅是為了那些遠房親戚安排崗位,這就未免浪費了。

  故而,總結一番后,朱誼汐覺得宗考還是定位于鄉試,用來縮短宗室們科舉長征時間。

  兩年一屆,一次授八十人為舉人,不僅擴大了朱家士紳群體,還消除了不利影響。

  如果能夠有宗室考中進士最好,退一步來說,舉人也能當官,充實中下層。

  希望能出幾個真正的英才吧!

  “走吧,沒什么可看的了。”

  朱誼汐搖搖頭,隨即照顧著瑞王一起離開。

  宗考既然對標鄉試,無論是場次還是內容,自然是一般無二,就是競爭水平不同罷了。

  考慮到瑞王的年紀,皇帝特意讓人安排了馬車了,兩人對坐。

  瑞王年歲大了,臉上的老人斑很顯眼,一路上聊起了當年的漢中事,湖廣事,滿臉的感慨之色。

  最后,他忍不住道:“陛下,臣老邁,實在擔當不起宗人府大任……”

  朱誼汐看著瑞王滿臉老態,于心不忍:“你老人家辛苦了。”

  “這般,過幾日,讓世子來宗人府,擔任右宗正吧!”

  聞言,瑞王臉上瞬間堆起了笑容。

  他不指望宗令世襲給他家,就指望著皇帝這態度。

  如今看來,他瑞王一脈,依舊被皇帝青睞。

  朱誼汐這時候則想著宗人令的事。

  明初開始,擔任這要職的基本上都是親王和郡王,也只有他們能壓得住那些藩王。

  明朝的第一任宗人令,就是他的老祖宗秦王朱樉。

  他想著,要不要讓太子來掌管宗人府?

  旋即,就被他否了。

  宗人府涉及到勛貴和藩王,尤其是那些勛貴,如今要么在各地擔任總兵,要么是掌管五軍都督府,京營也被他們把持。

  真的讓太子涉及,那就完犢子了。

  忽然,他腦海中浮現一個白胖的身影,不由得會心一笑:

  老七福王。

  這小子活蹦亂跳,也該是時候有個差遣在身,磨礪一番了。

  ……

  日本,東北陸奧國,盛岡藩,盛岡城。

  盛岡藩原本有十萬石,但二代藩主南部重直突然病逝,由于沒有子嗣,并沒有指定藩主人選。

  本來應該被廢藩,但最后幕府兩其一分為二,八萬石為盛岡藩,由五弟重信繼承,兩萬石八戶由幼弟直房繼承。

  盛岡藩是日本主要的馬匹交易地,由于臨近蝦夷地,故而得到了德川家康頒發的同蝦夷貿易的黑印狀。

  所以,蝦夷地一直是盛岡藩重要的貿易往來之地。

  松前氏建立的福山城,也是得到默許的。

  而如今,隨著越國的建立,幾十萬塊銀圓對于大明來說不值一提,但對于區區的盛岡藩來說,可謂是極大的刺激。

  一時間,八萬石,數萬眾的盛岡藩因為往來貿易,呈現出勃勃生機,藩政向上。

  津輕燒、木材、砂金、銅、馬、栗、米、絹、酒、和果子、味增、煙草、漆、蠟、鲇魚等特產,源源不斷地出口至越國換回來大量的銀圓。

  在這片繁華之中,忽然盛岡城門大開,藩主并家老、普代一眾老臣,浩浩蕩蕩,直接出城。

  良久,一陣灰塵而過,幾十人出現在他們眼前。

  “明人為何而來?”藩主南部重信疑惑道。

  家老南部直義則低聲道:“應該是為糧食一事吧!”

  南部重信恍然。

  最近盛岡城水災頻繁,九連盛岡城也被淹毀了許多,重建工作不斷地在進行,藩政壓力巨大。

  但相較于盛岡藩,一直處于擴建狀態的越國,則更加的缺糧。

  片刻后,一群人出現眼前。

  為首一人,雖然身著明袍,但其模樣卻是日本人。

  南部重信熟悉地上前問好:“嚴原殿怎么親來前來?”

  “盛岡殿客氣了。”宗義真笑道:“受越王殿下委托,不得不來呀!”

  越王在迎娶了德川家的公主后,就讓成為禮部判書的宗義真(對馬島大秘密),代表越國在日行事。

  因為宗義真是日本人,幕府上下對其熟悉,自然也就不計較其改投一事。

  兩人熟悉的說了一番,然后并行入城。

  在城內最高的天閣守中,宗義真四處望了一眼,調笑道:“貴藩真是財大氣粗啊!”

  上好的羊毛毯,精美的瓷器,昂貴的名刀,以及那象牙墜扇子,無不顯露其財大氣粗。

  “此賴越王殿下之福也。”南部重信斯斯文文道,臉上滿是真誠,顯然這話發自內心。

  太平了半個世紀的陸奧地區,人口滋生,偏偏又土地貧瘠,越國貿易簡直就是拯救了整個盛岡藩,陸奧國。

  “貴藩知道就好。”

  宗義真忽然嚴肅起來:“不知今夏貴藩能提供多少大米?”

  “可與五百石。”南部重信咬著牙道:“您是知道的,福岡洪水泛濫,不知多少稻田被毀壞,這五百石的大米還是我府庫中湊來的。”

  為了換取銀圓,只能讓百姓再餓幾頓了。

  宗義真又問道:“陸奧洪水我是知曉的,但不知米價騰貴至幾何?”

  南部重信一愣,隨即道:“米價一合約至三文。”

  日本一石米三百斤,等于大明的兩石米。

  其算作一千合(100升或2.5表)。

  也就是說,一石米的價格是三千文,換算成大明則是石米一千五百文。

  這在整個大明,也是極其夸張的數字。

  “看來,整個陸奧國都缺糧食。”

  宗義真沉聲道,忽然,他的眼眸中迸發出明光:“我可售與你糧食,大量的糧食。”

  “每石(三百斤)兩千五百文。”

  “越國哪來的糧食?”南部重信滿臉的不信。

  宗義真輕笑道:“盛岡殿,明國有句話說的好,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今的越國,可是出乎你所料咯!”

  最后,宗義真代表越國,與盛岡藩達成協議,成為越國在陸奧的代理商,出售馬匹和糧食。

  完成任務后,宗義真坐船回到了了越國。

  此時的越國,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大變樣。

  由于臨近日本和朝鮮,故而越國大肆在兩地募民,同時在國內不斷地遷移百姓,短短的兩三年,人口就突破了五萬。

  其中漢民的人數只有萬人左右。

  得益于大明的農耕技術,越國耕地面積達到了百萬畝,雖然畝產只是一百五十斤至兩百斤左右,但數量彌補質量。

  在去年就自給自足,甚至還能出口至日本。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