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天漢之國 > 第243章 詩三百
  衙門院子里的銀杏樹下,王宵獵翻看著手里的文稿,面上不悲不喜,沒有任何表情。坐在一邊的陳與義卻覺得心里不安,不知道王宵獵的意見如何。

  過了許久,王宵獵放下手里的書稿。道:“兀術西來,要進駐洛陽,周邊勢力騷動。陜州的李觀察親自到襄陽,實在出人意外。我派了邵凌到內鄉迎接,今天就到了。汪若海前些日子有事來襄陽,還沒有離開。難得這么多人聚在一起,我便喚了牛皋來,今夜辦些酒肉,我們一起說事。”

  陳與義拱手稱是。

  王宵獵抬頭看著西邊的斜陽,許久沒有說話。一片銀杏葉從樹上飄下來,王宵獵隨手接住。葉子微微泛黃,大多還是綠色。這片葉子在訴說,秋天已經近了,然而夏天還沒有過去。

  輕輕捻了捻手中的樹葉,王宵獵道:“說實話,看這些書稿,我知道參議這些日子盡心了。但在我的眼里,卻有些不滿意。”

  陳與義道:“不知鎮撫對哪些不滿意?”

  王宵獵輕輕搖了搖頭。道:“不是對哪一篇不滿意,而是對寫作者的態度不滿意。為什么呢?在這些人的筆下,仿佛是勾欄里說話的人,在講著一個一個的故事。有的講求新奇,有的講求慘酷,還有的在講各種各樣的巧合。參議,我們不是在講故事。救陜州時,軍中帶了那么多讀書人,讓他們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什么?就是要在有空閑的時候,把這些事跡整理出來。金兵南犯,生靈涂炭,多少繁華之地成為了一片焦土!我不想,十年后,或者幾十年后,這些人,這些事,被人們遺忘。人民百姓在金軍鐵騎下的痛苦、掙扎、反抗,他們遇到的苦難,應該永遠被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住。要讓后來的百姓明白,他們的祖先經歷了什么樣的磨難。要讓后來的官員知道,仁政不施,朝堂混亂,給這個國家帶來什么。要讓后來的軍隊明白,他們在戰場上打不敗敵人,守不住國境,整個國家的人民會面對什么。”

  說到這里,王宵獵拍了拍腿上的低。道:“這些記錄的人,首先要明白一件事,這是在記錄我們的事,而不是在講一個故事。別人讀到,不是驚嘆于故事的傳奇,世事的巧合,人間的變幻,而是感嘆于生民的不易。從這一點講,我對這些是不滿意的。我們是官方,官方的記錄,與民間自然該不一樣。”

  陳與義沉默許久。道:“鎮撫說的是。我嚴命屬下,重新編過。”

  王宵獵苦著搖了搖頭:“參議,你或許明白我說的是什么,或許沒明白。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僅僅是嚴命屬下,重新來編,只怕也沒有多大效果。”

  說到這里,王宵獵抬頭看了看身旁那棵巨大的銀杏樹。斟酌了一會,道:“讀書人,講的是勤習六經。很多人講六經之首是易經,許許多多,各種道理。六經我也讀,雖然不算精深,約略知道其中的意思。我覺得,講六經,自古以來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樣排序,不是沒有道理。把詩放在六經之首,最少我認為是合適的。讀書的人,要先把詩讀明白,后面的才有了著腳之處。”

  陳與義聽了一愣。這是自己以前沒有聽到的,也沒有想過。拱手道:“還請鎮撫細講。”

  王宵獵道:“詩是什么?詩三百,各種歌的辭。沒有曲了,或者不需要曲了,就成了詩。現在我們做的詩詞,最開始同樣也是歌辭,不需要唱了,就成了詩詞。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詩里面講了什么?講這些的詩,為什么成了國家文獻,為什么成了經?”

  玩弄著手中的銀杏葉,王宵獵道:“說經義,我不如你們這些儒生。但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從一個官員的政治角度,講一講跟儒生不同的看法。”

  “詩三百的內容,分為風、雅、頌。風是國風,讀國風,知天下風土人情。雅是宮廷和朝會時候的歌,知道官員、士人的面貌。頌是祭樂,知道古人是怎么祭祀祖先的。我看來,詩三百最重要的價值不是這些詩歌,用了多少技法,給后人多少啟發,而是在講什么。”

  “讀風,知道那個時候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知道古時候的百姓是怎么生活的,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讀雅而知道那時候的官員、士人,或者稱君子,又是什么樣子的。讀頌,則知道古人對祖先是怎么樣祭祀的,是怎么看待的。詩這種形式不重要,里面講什么,古人為什么這么講,才是重要的。”

  聽到這些從來沒有聽過的說法,陳與義張張嘴,剛想反駁。想起王宵獵的身份,急忙閉上嘴。

  王宵獵道:“對于政治來說,一個官員,如何看待世界,最少就要這三項。其中第一項,就是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百姓怎么生活,怎么想。他們痛恨什么,喜歡什么,希望什么。如果不能夠了解百姓,又怎么能了解國家呢?不了解國家,又怎么能治理好?這是根本。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君子是在這個根基之上的。沒有君子,根基還在,便如枯木能逢春。沒有根基,就如秋后之落葉!”

  “詩三百最重要的是風,雅、頌皆在其后。到了兩漢,文人做詩的多,民間的詩就少了。——不能說民間的詩少了,而是民間的詩被記下來的少了。漢朝之后,民間的詩就更少記錄了。我們讀史,便如講詩三百,不能就只講詩歌,而要講其精神。世事流轉,人們的語言也在變。先秦的時候,人們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所謂詩言志。兩漢之后,詩歌便不如先秦廣泛。而多了文章,甚至還有戲劇。到了我們這個時候,又有了說話。形式不同,但這些,如果講的是世間風土人情,依然是國風。”

  說到這里,王宵獵閉上眼睛,重新整理自己的語言。感覺上到了最后,自己講的有些雜亂,不知道陳與義能不能明白。

  過了好一會,王宵獵才道:“我剛才的意思,是依詩經的記錄,國風第一,必不可少。但漢朝之后,能夠類比于國風的作品,就很少了。是官方記錄流傳的,基本就沒有了。依其精神,而不必講求于是詩歌還是文章,還是說話,還是戲劇,我們現在,最接近的是說話。”

  說到這里,王宵獵輕輕拍了拍手中文稿,對陳與義道:“我要你把所見所聞記下來,便是依詩經中朝廷記錄國風的意思,你明白了嗎?”

  陳與義輕輕點了點頭:“有些明白了。”

  王宵獵道:“我們這個時候的國風,說起來其實很多。如說話,如戲劇,如童謠,還有平時百姓們口耳相傳的一些故事。我們記下來,朝廷、官員才能知道世情。而不是一些富貴人家,從生下來,便十指不沾陽春水,不知道民間疾苦。等到我們老去,我們的子孫讀到這些中,才知道我們是是怎么生活。而不是只能讀史書,猜測我們過的什么日子。”

  孔子編詩經是不是這樣的意思,王宵獵不知道。但王宵獵知道,自己這樣講,沒有講偏。記錄國家風貌本來就是國家的責任。隨著時間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應該記錄得越來越詳細,形式越來越多種多樣。不管是對當時,還是對后人,都是重要的財富。

  王宵獵不知道歷史上是如何看待詩經的,自己前世的教育不是如此。那個時候,講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重其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而對其政治含義,基本已經不講了。

  在王宵獵看來,詩經最重要的意義是其政治價值。詩經講了,一個國家的文獻,應該收錄什么內容,怎么研究這些內容。詩的形式無關緊要,之所以詩經是詩,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語言就是這樣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形式變成了歌謠、詩詞、曲子、戲劇、小說,甚至是電影、電視,再或者是短視頻、動畫、漫畫、論壇留言,其精神是不變的。就是從詩經開始的先秦時代起,中國的政權,就是重視民間百姓的所思、所想,重視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講,隨著技術發展,世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面對這個時代,詩經的這種精神并沒有傳承下來。作為國家機構,應該研究人們在論壇上用“呵呵”作為萬能回復,萬事皆說感恩,代表了人民的什么思想。面對這樣的思想,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文化機構要研究,動漫是怎么流行起來的,為什么會流行。動漫里的思想,代表了新時代的人們什么樣的思潮。文化機構還要研究,在中國的年輕人中,日本、臺灣、香港等地的校園文化,以及這種文化為基礎的校園青春偶像劇,為什么盛行起來。為什么中國的年輕人不再說同學了,而學會說學長、學姐這樣的稱呼了。文化機構還要研究,中國的網絡文學作品,從百花齊放,為什么很快模板化,甚至套路化了。為什么網絡文學中,贅婿類的裝逼打臉類會流行,為什么會有天資被奪,奮起奪回報仇情節特別吸引讀者的心。為什么武俠電視劇沒落,仙俠古偶類作品興起,代表了年輕人什么樣的審美。

  僅僅說哪些類作品對社會影響不好,簡單封禁是不夠的。這些現象,說明了人們的思想,說明了一個時代的風貌。作為官方的文化機構,要做的是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引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