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問鼎十國 > 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為真
  羅幼度手指捏著傳國玉璽,左右端詳,心底嘀咕:吳廷祚也是的,就不知道洗一洗?

  他哪里知道吳廷祚拿這玩意雙腿都在打抖的。

  這燙手的東西,他是一分一秒都不敢留在身旁多待。

  羅幼度注意到傳國玉璽的一角金燦燦的,拿著包裹它的布,擦拭了一下,露出了一個黃金角。不免暗笑:“趙普可以呀,下過功夫,知道這玉璽當年砸缺了一角,王莽用金鑲嵌補上。”

  他看了一眼殿前諸多大臣,笑盈盈的說道:“朕沒見過真的傳國玉璽,諸位愛卿,替朕看看,這東西,是真是假?”

  說著,他順手將玉璽遞給內侍,讓他先拿去洗洗,然后再給諸位大臣鑒賞。

  洗干凈的玉璽還真有幾分樣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應該有的,它都有。

  還別說,當今廟堂上真有不少見過傳國玉璽的。

  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自焚于洛陽玄武樓,不過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

  朝中已資歷晉升的年長者,皆有機會一窺真容。

  王景、符彥卿這樣的活化石更不用說了。

  王景自辭去自己節度使之位以后,便到了汴京養老。

  羅幼度給他太師的虛銜,允許他每月上朝一次,什么時候上朝隨意,即便不愿意上朝也無妨,知會一聲就好。

  這玉璽現世,他自然少不了上朝湊個熱鬧。

  王景左右不敢去拿,端著木盒,左右端詳,道:“陛下,當年老臣跟著石敬瑭一起攻入洛陽,石敬瑭為了找尋這傳國玉璽,掘地三尺都未尋得。現今它隨著嘉瑞現世,足見陛下賢德,得上蒼認可。”

  這玩意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就如指鹿為馬一樣,即便知道或者懷疑他是假的,也無人敢說。

  畢竟這背后的政治意義太大。

  或許在后世人眼中這傳國玉璽不過是一件死物,可在古人這里,意義是非同凡響。

  南北朝時期,晉元帝東渡,就因手中無玉璽,給人譏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

  李世民也是如此,傳國玉璽給突厥奪了去,他自己刻了幾個,也給笑話成白板皇帝。

  契丹為什么一直以正統自居?

  后世漢人將宋朝視為正統,但這個時代的周邊諸國更加認可遼朝,就是因為遼朝得到了傳承。

  傳承是華夏極為重視的東西。

  早年契丹入主中原,將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帝王用具皆帶到了上京,就牢牢抓住了傳承這一點。

  當然一切都要居于實力為基準。

  而今有了傳國玉璽,在正統上穩穩占據了主動。

  再多的帝王用具,也比不上這小小四四方方的傳國玉璽。

  識相的人已經高聲恭賀:“天降嘉瑞,玉璽現世,正預示著我朝王者有德,天下承平。”

  瞬息之間,滿朝文武一同出聲:“陛下賢德,神器現世,當禮報百神,大赦天下。”

  到了這一刻,即便是玉璽是假的,也成真的了。

  一直作壁上觀的趙普在這關鍵時候出列說道:“鎮國神器與嘉瑞同出洛陽,臣提議重建洛陽宮,修葺洛陽城。”

  羅幼度自身對玉璽的概念并不強,籌謀遷都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羅幼度并不想跟趙宋一樣,困在開封。

  開封卻有開封的優勢,水陸便利,四通八達。

  于動亂的割據時代,開封的優勢很明顯,能夠在第一時間調集物資,攻守隨心。

  但真到了太平時候,開封最大的弊端就出現了。

  并非他無險可守,而是當初修建開封的時候,就不是沖著國都的體量去的,就是一個正常的城池。

  這根基決定了汴京的大小,雖說可以向外擴建,可是再怎么向外擴,也不過是增加外城的空間,皇城怎么樣,依舊怎么樣。

  因為宮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都是民房、商鋪。不論從哪個方向擴展宮城,都勢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想要擴建汴京皇城,就得將皇宮周邊的王孫貴族,豪紳大戶的府邸、商鋪統統推倒重建。

  這種大工程且不說,那些占據跟皇宮相鄰的王孫貴族,豪紳大戶又怎么可能同意犧牲自己手中的黃金地段,成全他人?

  再說就算他們同意,也會毀了開封的整體結構布局。

  故而開封在亂世為都恰逢其時,可一到了太平盛世,就會受到自身的體量所限制。

  洛陽城不一樣,當初在布局修建的時候,就沖著國都的體量去的。

  南市北市,皇城街坊,都事先規劃的妥妥當當。

  完全不存在商人在皇宮門口做生意,建個酒樓能夠將皇宮上下看得一清二楚,或者宰相干了一輩子,在汴京買不起房子的情況。

  在這個時代就沒有比洛陽更加合適的都城,地基是現成的,重建、翻新都很簡單。

  趙普此話一出,引起了不小的動蕩。

  羅幼度在此之前,已經隱隱透露汴京太小的問題。

  現在趙普提議修葺洛陽,明擺著有迎合君上遷都洛陽的意思。

  遷都,于國于民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牽扯諸多的利益,自然少不了反對的聲音。

  廟堂上的文武官員大多都常住汴京,已經安家立業,遷都直接讓他們這些年的努力化虛有。

  其中戶部郎中沈義倫反對得最為激烈,他就是開封人,心自然向著汴京。

  沈義倫義正嚴詞地道:“陛下,天下即將一統,朝廷百廢待興,正是發展之機,此時大興土木,于國不利。”

  有反對之音,羅幼度并不奇怪,畢竟遷都一事,牽扯甚廣。

  但比他想象中的大勢抵制,聲音明顯要小上許多。

  略一思索,也是恍然。

  歷史上趙匡胤也有遷都的意思,結果受到了百官的抵制。

  主要原因就是趙匡義在開封根深蒂固,不愿冒險。

  趙匡胤也因為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遭到了文臣的牽制。

  羅幼度自己就沒有這個顧慮了,他一直維持著文武之間的平衡。

  他向著哪邊,哪邊就占據優勢,除非文武同心協力,否則他不會受到任何一方的鉗制。

  同時,他的威望遠非歷史上趙匡胤可以相比的。

  如果不是真的必須,朝臣一般不會直接忤逆他的意思。

  羅幼度見此心底門清,說道:“此事就依趙相的意見來吧,洛陽現嘉瑞,當浴火重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