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我把萬界交易系統上交國家 > 第265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是對Y省最真實的寫照。

  在那個國破山河碎的年代,Y省邊境所遭遇的戰事規模雖然無法與那些大家熟知的大型戰役相比,但慘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43年的2月,退至Y省西部的華國部隊,重建遠征軍。

  43年10月,駐印軍沿華印公路重新向緬北發動進攻。

  為策應駐印軍在緬北的作戰,遠征軍于44年5月強渡怒江,沿滇緬路向緬北實施反攻。

  緬北滇西反攻作戰歷時一年半,斃傷俘敵軍近5萬人。

  收復大小城鎮50多座,打通了華國和盟國的陸上交通,使華國戰場的補給狀況得到改善,華國軍隊為此付出了傷亡近6.7萬人的代價。

  今天,在距離龍陵縣城不到十公里的密林里,藏著一座特殊的紀念建筑:嵩山遺址。(原為松山,改動一下,怕被和諧。)

  06年,康洪雷導演在拍攝完《士兵突擊》后到Y省旅游。

  彼時的嵩山遺址僅是一塊不足三平米,且幾近倒塌的紀念碑。

  康洪雷導演了解到背后的歷史后潸然淚下,并在幾乎沒有投資的情況下拍攝了知名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現在打著遠征軍后代名號的網紅不在少數,但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遠征軍這三個字的含義呢?

  提到遠征軍,就不得不提到嵩山會戰。

  嵩山會戰是14年時期,Y省西部緬北戰役中重要組成部分。

  華國遠征軍于44年6月4日進攻位于龍陵縣臘勐鄉的嵩山,歷時95天。

  本次戰役勝利將戰線外推,打破Y省西部戰役僵局,同時,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

  嵩山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扼守著Y省西部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

  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

  嵩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

  扼滇緬公路要沖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的江面。

  而且掌握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

  還與騰沖、龍陵縣形成犄角之勢,互相呼應。

  嵩山不克,滇緬公路不通,交通運輸困難。

  反攻龍陵、騰沖,就會得而復失。

  所以嵩山戰役是Y省西部戰役中關鍵性的戰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42年,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切斷。

  被迫撤退到怒江東岸的遠征軍余部與敵軍隔岸對峙,嵩山戰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

  嵩山抗戰遺址與其他遺址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娃娃兵雕像。

  國家興亡不止于匹夫有責。

  當地七千多名,最小八歲,最大十四歲的孩童,自發的組織起來進行斗爭。

  他們可能連槍都拿不穩,但是他們卻用行動告訴國人: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難的時刻,我們該奮起反擊了!

  他們用行動告訴敵軍:華夏民族斗志不屈,華夏民族不是病夫!

  在開戰前夕,敵軍非常猖狂,囂張放言:華國想要拿下嵩山,就必須留下十萬尸骨。

  遠征軍當時面臨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

  一方面是武器裝備很難得到補充,另一方面是兵源也是個大問題。

  部隊征召不到太多的青壯年,在此情況下,遠征軍招兵的條件,尤其是年齡一降再降。

  這才有了嵩山戰役中的娃娃兵。

  這些娃娃們基本都是無家可歸的孤兒。

  有的父母都被殘忍殺害了,有的因為戰爭家庭生活困難。

  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最小的只有9歲。

  最初這些娃娃兵們只是在遠征軍中做后勤工作,也被訓練一些扛槍打仗的科目。

  后來上了戰場就成了娃娃兵。

  相關數據顯示,當時參與嵩山戰役的娃娃兵數量,高達7000人。

  在戰役打響之前,當時有一位外國記者被獲準采訪。

  當他看到那些娃娃兵時,感到非常吃驚。

  就問華國的指揮官:"這些孩子不是你們的未來嗎?"

  "你們怎么能讓他們上戰場...如果他們都死在了戰場,你們還能有未來嗎!"

  指揮官聽后沉默了很久。

  之后,他非常悲壯地說:"打到這個份上,如果他們不上戰場,我們這個國家也許會沒有未來了!"

  這些娃娃兵并不像今天某些神劇中演的那樣,在戰場的槍炮聲里嚇得尿褲子。

  記者問一個娃娃兵:“戰爭結束了你想去干什么?”

  這個娃娃兵連想都沒想一下,就說:"回家放牛、種地、當學徒……然后等生活好了去大城市…"

  還有一個記者問另外一個娃娃兵:"戰場那么危險殘酷,如果你死了怎么辦?"

  這個娃娃兵想了一下說:"我不可能死了吧…華國必勝!"

  有一位叫張全勝的9歲娃娃兵,在戰役中被敵軍俘虜。

  敵軍對他嚴刑拷打,他一點兒也不怕。

  敵軍問張全勝:"難道你不怕死嗎?"

  他說:“就是我死了,可是華國永存!”

  張全勝稚嫩的聲音,給了敵軍最后的震懾。

  網上有一張流傳很久的娃娃兵的照片。

  照片上的娃娃兵掛著兩只大水壺,面帶著羞澀和喜悅,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

  照片上的"娃娃"叫陳友禮,出生于31年4月,是一名老兵。

  陳友禮11歲時父母雙亡,一個人隨難民逃難到Y省。

  12歲時被遠征軍一個馬夫收留,幫助放馬,后當了一個連長的勤務兵。

  那張照片拍攝于44年的年底。

  當時,遠征軍勝利收復了龍陵,敵軍沿滇緬公路潰逃。

  漂亮國戰地記者前來采訪,經批準,陳友禮在一個三岔路口擺好造型,讓記者拍照。

  陳友禮說,記者看見他年紀幼小,稚氣未脫,還給了他兩塊餅干。

  而照片中的兩個水壺,一個是連長的,另一個是他自己的。

  陳友禮說,每一場仗打完后,戰場上都會留下很多戰死的人。

  而且是華國戰死的多,敵方戰死的少,比例大概是七比一。

  今天的資料顯示,嵩山戰役敵我傷亡比1:6.2。

  大人打光了娃娃們上,在嵩山戰役中,約有1000多名娃娃兵犧牲。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