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院士重生:這大國夢,如你所愿 > 第197章 農業問題
  子任同志從書案上拿起一本書看了起來。

  這段時間,他很喜歡看史書。

  對戰國、三國和明初那段歷史尤為感興趣、

  悠悠幾千年的歷史,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從這幾千年的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在他看來對于國內和國外局勢的處理都有一定的幫助。

  遠交近攻,合縱連橫……

  無論是華夏的解放,還是當下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中謀生。

  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是弱國走向強國的必經之路。

  而團結是動態的團結。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

  對于不同的歷史使命,合作的對象也不盡相同。

  大國政治的復雜程度,不亞于最前沿的物理難題。

  他一邊翻看著史書。

  一邊思索著華夏下一步的布局。

  華夏沒有人可以模仿,只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團結第三世界國家,在他看來是一條必須要走的道路。

  不僅僅是為了把火苗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足以嚇走猛獸的熊熊大火。

  更重要的是這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坐擁著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礦產、糧食、能源。

  落后的工業,迫使他們不得已翻倍甚至多倍的資源去交換丑國、沙蘇的產品。

  導致的結果就是怎么也擺脫不了落后的帽子。

  華夏不模仿西方國家的短期掠奪,更注重長期合作。

  同時,也要盡可能的避免華沙同盟友好條約的局限。

  華夏和沙蘇必將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就是彼此利益之間的不均等,當沙蘇付出的成本得不到預期的回報,或者沙蘇援助的代價突破了華夏的底線,那合作就注定不長久。

  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國力的懸殊導致的合作不暢。

  華夏希望得到的是花出一塊錢,就得到一塊錢甚至兩塊錢的東西,

  而沙蘇希望的則是一塊錢的東西,能得到兩塊錢的收益。

  憑心而論,不能因為自己的立場就說華夏對而沙蘇錯。

  彼此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都沒有錯,都是為國謀利。

  但沙蘇認為可以通過實力差距來進行溢價,這與華夏尋求幫助的初衷大相徑庭。

  明白了這個邏輯之后。

  對于第三世界的同盟合作,子任同志就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方針——合作總是比單打獨斗的強,但合作不是虧本的買賣,也不該是牟利的手段,眼界要高一些,應該是從合作中受益,而不是從交易中受益。

  子任同志思慮了許久,隨后拿起鋼筆,簡單的給參事院寫了一個批示。

  即日起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借糧外交。

  當然,中文詞語的重點,往往在最后兩個字上。

  第三世界的這些窮哥們自己都已經揭不開鍋了,就算湊湊拿出來,對華夏五萬萬人口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所以多此一舉去致電,無非是探探口風。

  希望通過這次聯系,可以初步的對他們進行篩選。

  這樣,在中南半島紛爭結束之后,可以有目標的進行合作和有區分的進行溝通。

  都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

  華夏農業部。

  翔宇同志和李書成同志對儲備糧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商討。

  昔日里穩重謙遜的李書成,此時臉上滿是愧疚。

  五年建設時間去了一半。

  昔日里他保證糧食穩步增收的承諾,現在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年年減產。

  這讓他無地自容。

  盡管大建設背景的客觀因素之下,糧食減產問題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也解決不了。

  但李書成始終沒有抱怨過一句話。

  “是我的能力不行,翔宇同志,我愿意接受一切觸發,”李書成道:“但是農業部的同志們一刻也沒有歇著,他們跑遍了大江南北,只是他們斗不過老天爺,”

  翔宇同志道:“我這次過來不是批評你的,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

  “儲量的事情,我也有個預案,模仿過去的義倉,在全國各地建立義倉來儲存糧食怎么樣?”

  “義倉?”翔宇同志道:“你仔細說說。”

  “各家各戶的余糧,拿出來繳存在義倉,”李書成道:“在豐收時候存糧,在欠收時候開倉,這個方式在華夏歷史上幫助人民躲過了許多次饑荒。”

  “這個方法我不贊成,”翔宇同志道:“你要考慮一個問題,是否會出現沒有余糧的情況下,人民把自己的庫存糧拿出來充公,以及已經沒有存糧的情況下,仍舊不愿向義倉申請救濟糧的問題。”

  “你要明白,現在的人民,不是曾經的人民,”

  “雖然我不愿意明說,但新中國初立,全國人民對我們的國充滿了厚望,”

  “他們并不理智。”

  翔宇同志認真的說著,眼神復雜。

  說不出悲喜。

  雖然他不愿意用很貶義的詞語來形容,但事實的確如此,此時的人民,

  很偏激。

  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華夏實現了空前絕后的萬眾一心的團結。

  但換個角度,現在的人民,已經影響到故宮的決策了。

  如果他們是個正常人,知道饑餓、疼痛,那很多決策都可以輕易的下達。

  因為國家相信,作為一個正常人,至少會先考慮好自己的小家,然后再去為祖國做貢獻。

  可現在的人民不同,他們的眼中,只有國家。

  這種狀態和百濟戰爭開始前的京大師生一般,是一個拉長到極限的彈簧。

  可以爆發出強大的力量,也很容易遭到反噬。

  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因為他們每一次不顧疼痛的為國家“割肉輸血”的時候,心中對丑帝國主義的仇恨便會加深一分。

  上一個刻意放大這個仇恨的是德意志。

  這一把火燒了整個歐洲,最終也燒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在吸取了那位奧地利落榜美術生的失敗經驗后,華夏的圖書管理員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保持著人民群眾的憤怒,但更要關心在這個狀態下的人民本身。

  “人民不愿意申請救濟糧,是認為如果領了,自己就成了華夏的寄生蟲,就會丟臉,就會被批評‘不合群’、‘背叛組織’。”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