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院士重生:這大國夢,如你所愿 > 第223章 一百年不動搖
  翔宇同志離開后,故宮參事院,一次宏大的百年方針會議召開。

  除了參事院的智囊團外,所有參會人,職務不下副國。

  華夏的偉大復興,無論對誰而言,都是一個宏大的項目。

  軍工的自強,為華夏創造出了可以蓬勃發展的土壤。

  但復興的道路,則需要周密的計劃以及謹慎的前行。

  華夏的體量太大。

  曾經有一位西方的政客給出了這樣一句評價——如果華夏崛起富強,那整個西方國家都只能去吃草了。

  二戰之后,在全球經濟復蘇的浪潮之下。

  涌現出了一批所謂的“發達國家”。

  當然,在1964年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之前,還沒有發展中國家的概念。

  只有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說法。

  分類也很簡單,除了歐洲以及北美大陸部分國家之外,其他都是不發達國家。

  但如果細看這發達國家從何而來,就能發現這所謂的“更文明、更自由、更發達”的“發達國家”,背后寫滿了血腥和掠奪。

  以歐洲舉例,二戰之后百廢待興的歐洲,得以迅速恢復戰前水平,重新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以丑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掌握著全球的資源。

  也就是說,以當下的人類科技發展水平,集全球的資源,才供養出了這兩億人口的“發達國家”。

  所以如果看清了這個邏輯之后,再回過頭去探索華夏的發展道路。

  難免倒吸一口冷氣。

  華夏是五萬萬人口的國家。

  是全球發達國家人口總數的兩倍還要多。

  而假如生產力水平沒有得到長足的突破,那就意味著,哪怕現在歐美大陸的國家全部變成貧民,也未必能使華夏搖身一變,變成發達國家。

  所以,華夏要想富強,就必須兩手抓。

  一手抓科技。

  一手抓資源。

  所有人都非常清醒。

  華夏想要實現復興,靠全球資源蛋糕的“邊角料”是肯定不行的,必然會動這些所謂“發達國家”的蛋糕。

  所以華夏需要擁有資源分配的能力。

  這也是第三世界大團結的主要目的。

  第三世界國家中有許多擁有資源豐富的窮國。

  這些國家擁有著大量的資源但卻有著較低的人口和工業水平。

  在丑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眼中,這都是可口的肥羊。

  但在華夏眼中,則是急需團結的隊友。

  這些資源豐富的窮國,哪怕每一個公民都富裕起來,依舊能夠余出來大量的額外資源,這都是可以供華夏復興的重要染料。

  當然,前提是華夏的工業水平和科技水平能夠實現生產力的跨越。

  所以,對于歐美大陸“發達國家”的認識中。

  歐洲能夠提前百年完成工業革命,所積攢下來的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是他們得以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

  這同樣也是華夏需要汲取的經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也是能夠產生大量工業附加值的唯一途徑。

  至此。

  華夏的復興道路基本明確。

  一份華夏百年發展方針,在參事院起草,子任同志審批之后,正式落地。

  盡管這份指引者華夏發展策略的方針不出故宮,不下副國。

  但卻自此,為華夏指明了復興事業的偉大道路。

  【一,聯合琺國打造東西方世界的新兩極,分攤風險。

  二,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團結第三世界國家,獲取第三世界資源分配資格,實現落后國家的獨立以及共同富裕。

  三,大力發展教育及科技,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

  “這一份方針,是華夏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

  “往后的每一屆領頭人,必須學習,貫通,并要學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但大方向是不會錯的。”

  子任同志看著參事院中的一眾智囊,道:“沒有人知道這一百年不動搖的方針,會在多少年之后實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是看不到了。”

  “但我們都堅信,只要方向正確,總有一天會到達彼岸。”

  “或許這個過程會很痛苦。”

  “但畢竟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全面崛起,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

  “但我相信百折不撓的華夏人民,一定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穩步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華夏,實現全面富強。

  沒有人能夠想象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但可以肯定的是,丑國與沙蘇兩強爭霸的局面,注定會被打破。

  但如何從世界兩極中殺出來,如何過渡這個壓得讓人喘不過氣的世界格局,所有人只能進行天馬行空的暢想。

  這或許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最不可思議的龐大計劃。

  但所有人沒有絲毫懼怕和躊躇不前。

  山高人為峰。

  便是再陡峭的懸崖峭壁,便是遍體鱗傷,骨碎筋斷,

  只要不斷向上爬,總能到達終點。

  參事院百年方針會議結束。

  所有人都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為之付出一切的動力。

  盡管他們要做的只是犧牲和風險,盡管他們無法品嘗到傾盡全力之后的果實,

  但仍舊無怨無悔。

  ……

  京城。

  五院。

  在回京之后的一段時間,葉知寒不務正業了許久。

  他一直在打聽陸婉的消息。

  但始終沒有線索。

  陸婉就仿佛人間蒸發一般。

  所有的調查鏈在1955年9月18日晚上8點之后,全部中斷。

  沒有線索,沒有方向,沒有目擊者。

  所有人僅僅只是知道這個時間點之前的陸婉。

  9月18日之后。

  關于陸婉的一切,仿佛都從所有人的記憶里全部磨除。

  葉知寒也通過故宮,去尋找過關于陸婉的線索。

  當下的年頭,私人幾乎是不可能輕易的從華夏前往北歐的。

  葉知寒的猜測沒錯,陸婉應該還在國內,甚至還在京城。

  但就是一點消息也沒有。

  越來越多不安的情緒開始在葉知寒心中蔓延。

  盡管他不愿意相信陸婉有什么不測,但在十天的尋找無果后。

  他還是選擇打開了陸婉的房間。

  找到了那本她留下來的日記本。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