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院士重生:這大國夢,如你所愿 > 第233章 翻天覆地
  前路漫漫,一路荊棘。

  翔宇同志同戴高樂作別之后,便離開了琺國。

  來時琺國正值混亂,走時,這混亂更甚。

  工人、學生各個地區的橫幅和對戴高樂的呼喚,此起彼伏。

  這讓翔宇同志更加堅定了戴高樂是一個具有野心的有手腕的政治家。

  ……

  華夏。

  在子任同志的一紙倡議書下達之后。

  教育資源集中的五所前國立大學開始迅速完成拆分和遷移。

  與此同時,勞動光榮的思想,逐漸向學習光榮轉變。

  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開始帶著豐富的工作經驗,進入高校再次進修。

  第一批重點院校,由葉知寒總領批復,教育總署和中科院負責構建具體的教資、人才建設體系。

  最終由各大直屬部門進行一對一的建設。

  而作為軍工五院院長,而國防又是強國之基,故而葉知寒在總領高校建設的同時,兼任軍工院校的建設。

  56年三月。

  停滯許久的高校建設項目,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背景下,第一批軍工重點高校的質量和教師、學生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沒有什么進步,能夠比工作實踐中的進步更加明顯。

  當然,也是沾了優先發展軍工的光,軍工院校的建設,有著明顯的資源傾斜。

  國防將建校權交付五院,而葉知寒則下達給了各大機械工業部。

  于是,原來的六七所高校計劃,此時迅速膨脹,擴充到了一二十所。

  別的部門看的眼饞,但也只有羨慕的份。

  沒有一個人發出任何異議,因為所有人都清楚軍工是推動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

  軍工院校多些,那華夏的科技進步就會更加明顯一些。

  而軍工科技的進步,必然會反饋給其他工業院校。

  ……

  最終,五院與中科院共計建校二十六所。

  第一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研究院直屬責任院校五所。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杭州電子工業大學。

  桂林電子工業學院。

  京師信息工程學院。

  第二機械工業部與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航天、導彈、原子能研究所直屬責任院校七所。

  京師航空航天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金陵航空航天大學。

  南昌航空學院。

  沈陽航空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第四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研究所直屬責任院校七所。

  京師理工大學。

  金陵理工大學。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華北工學院。

  西安工業學院。

  沈陽工業學院。

  重慶工學院。

  中科院與第五機械工業部船舶道路共同建設院校七所。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上海海運學院。

  長沙交通學院。

  南通醫學院。

  重慶交通學院。

  二十六所高校,雖然在目的上是以軍工為主。

  但實際上在葉知寒的院系設置下,這二十六所高校,已經覆蓋華夏科技發展的所有領域。

  它們將是支撐華夏國力爆發的二十六座引擎,對于華夏的科技、生產力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在這二十六所高校中,選擇了七所出來,作為國防重點建設院校。

  由國防、五院、中科院、教育部重點建設。

  其目的,與其他的院校略有不同。

  其他院校如果是穩步前進不斷夯實華夏科技地基的作用,那么這七所院校的責任便是為華夏探索前沿科技,培養出一批探路人。

  而這七所院校,因為葉知寒的著重關注和三番兩次的對教育部提需和增配,而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外號——

  國防七子。

  滬上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京師理工大學,京師航空航天大學,金陵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以及西北工業大學。

  無論是從師資調動還是建設資源調撥,這七所大學都有著最高的優先級。

  ……

  完成高校建設工程的葉知寒,在五月初,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而與此同時,在國際世界上,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56年5月中旬。

  戴高樂宣稱“我已經做好了接管共和國權力的準備。”

  56年6月初。

  琺國議會允許戴高樂組閣,一個奠基著法蘭西第五共和的憲法,自戴高樂內閣誕生。

  在法蘭西持續了數年的混亂,隨著戴高樂的上臺終于得以平息。

  同月,琺國單方面廢除中南半島軍事援助條例,從中南半島撤軍。

  并承認第四帝國在中南半島所發動的戰爭是違背殖民地人民意志的非正義的戰爭,宣布琺國已經完全失去對遠東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對華夏的入島作戰,協助印支獨立的行為進行肯定和認可,并倡議印支人民該回到殖民之前的狀態。

  而與此同時,對于北非殖民地采取公投獨立政策。

  誠然,貧窮的北非殖民地并非所有人都想要獨立。

  在這片土地上,貧窮早已經是常態,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的人認為,因為琺國的殖民,讓他們吃上了面包和牛奶。

  甚至已經開始擔心如果琺國不殖民了,他們會不會又要過原始人的生活。

  但可惜是否獨立并非看的是他們的投票,而是看戴高樂的決定。

  票是琺國發的,投票箱是琺國造的,統計票數的是琺國的政客,北非殖民地的人民有什么?無非是名義上的皿煮籽油罷了。

  而戴高樂已經想的很清楚了。

  大勢不可阻擋,解放思潮已經風靡全球。

  幾乎每個殖民地都有數量不少的令琺國感覺無比頭疼的“刺兒頭”。

  所以,與其維持著舊殖民秩序,在平復沖突中耗費心神精力。

  他更愿意按照華夏的意見,索性就讓北非實現名義上的獨立。

  一方面可以消除因為是否獨立而發生的沖突,

  一方面琺國可以安心的進行工業、經濟、政治、文化的新殖民。

  戴高樂很清楚,他甚至不需要思考該怎么推進新殖民秩序,因為北非的人民為了吃得起面包和牛奶,一定會主動這么要求的。

  于是,在戴高樂高效集權的內閣體制下。

  公投獨立法案,迅速推行。

  北非琺屬殖民地,相繼獨立。

  琺國自然是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

  但問題是西歐其他國家特么的不知道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