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之實業大亨 > 第七十四章 狂賺二十萬
    幸福二五零噴著一股黑煙,停靠在銀行門口。

    李衛東從摩托車上下來,匆匆的走向了銀行的營業大廳。

    門口坐著的看門看了一眼李衛東,開口問道:“小伙子,又來問匯率了?”

    “對,來看看日元今天的匯率,大爺,我車沒鎖,幫我看著點。”李衛東說著,塞給看門大爺一根香煙,然后一溜煙的走了進去。

    這段時間以來,李衛東隔三差五的就來打聽日元的匯率,都成了銀行的熟客,不僅僅是看門大爺,就是銀行里的營業員,也認識李衛東了。

    不一會兒,李衛東從里面走了出來,臉上一副笑盈盈的樣子。

    大爺已經點燃了那根香煙,看到李衛東笑呵呵的走出來,立刻問道:“日元又漲了么?”

    “是啊,又漲了,現在100日元,能換一塊六毛錢了。”李衛東笑著說道。

    “一塊六?前兩天不是能換一塊五的么?這才幾天啊,100日元就能多換一錢了!”大爺話音頓了頓,接著問道:“小伙子,你三天兩頭的朝銀行里跑,問日元的價格,你到底有多少日元啊?”

    “不多,也就是2500日元。”李衛東笑著答道。

    “一塊六乘以二十五,五六三十,二六一十二,加起來是十五,十五再加二十五,那是四十塊錢啊!”大爺脫口而出。

    李衛東微微一愣,沒想到這大爺竟然有如此厲害的算數能力,不愧是銀行的看門人。

    八五年九月份,《廣場協議》正是簽署,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日元瘋狂升值20%。

    李衛東三天兩頭朝銀行里跑,也是為了查看日元的匯率。

    銀行所公布的匯率是官方匯率,所以李衛東那2500萬日元,能兌換40萬人民幣的外匯券。

    而在黑市上直接兌換人民幣的話,這個數字要乘以三,2500萬日元能兌換120萬人民幣。

    一切正如李衛東所預期的那樣,手握日元什么都不做,三個月狂賺20萬。

    而接下來的三年里,日元還會瘋狂升值50%,如果李衛東還不找到合適項目的話,繼續持有日元也是一個不錯的打算。

    ……

    幸福二五零刮過一陣黑旋風,帶著李衛東返回了貨運處。

    剛進調度科的大門,羅兵就將一份文件塞給了李衛東。

    “小李,這是地委剛下來的文件,認真學習一下,等到明年一月份,咱們公司也要實行了。”羅兵開口說道。

    李衛東接過文件,掃了一眼內容,是有關國企改革的,有關國企改革的,主要是推行國企的三產逐漸走向社會化。

    計劃經濟時代,無論是國企還是集體企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三產,而且規模越大的國企,三產的規模也就越大,三產的門類也就越齊全。

    大型國企之所以能夠保障職工從出生到死亡,所依靠的正是國企的三產。

    比如職工有洗澡的需求,那單位就建個洗澡堂;職工家里沒有人看孩子,那單位就建個幼兒園;本單位子弟需要上學,那單位就建個學校;職工需要看病,那單位就建個醫院;職工需要買東西,單位就建個供銷社;職工需要衣服,單位就建個服裝廠。

    按照這種模式建設下去,那些超大型國企的所在的,就跟像是一座小城市,各行各業一應俱全。

    像是青河運輸公司,司機只有五六百人,但是卻有數千名職工,便是因為三產的存在。三產的職工也是企業的正式職工,甚至占據了企業的大多數。

    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比較緊缺,很多時候企業無法獲得相應的物資,就只能自己動手,成立三產來豐衣足食,保障企業的正常運營,這無可厚非。

    而改革開放以后,很多物資都能夠在市場上買到,很多效率低下的三產,反倒是成了企業的累贅。

    這些三產不賺錢不說,每個月還需要消耗很多錢,企業獲得的利潤,大部分都補貼三產了,使得企業沒有錢去改進技術、購買新設備,也就無法提高生產力,最終整個企業都會被拖垮。

    現代企業最基本的特征是產權清晰、責任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國企三產的存在,顯然是與之背道而馳。

    于是將國企的三產推向社會化,最終實現國企與三產的分離,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國企三產存在了那么多年,想要一下子將國企和三產分開,顯然是不可能的。讓三產進行獨立經營,效益獨立核算,就成了國企三產改革的第一步。

    1986年,國企的利改稅會進入到尾聲階段。利改稅之后,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通過稅法固定下來,國企逐漸擺脫了過多的行政干預,成為了自主生產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按照利改稅后的規定,國企需向國家上繳企業所得稅,中大型國企一律是交55%的企業所得稅,小型企業分根據應納稅所得額分為八個檔次,最高檔也是55%,最低一檔的稅率是10%。

    在這一套體系下,國企與三產如果統一核算,那大家都要按照55%的檔次繳稅。

    就好比運輸公司,貨運處一個月能賺二百萬,按照55%的檔次上繳所得稅是沒問題,交完稅依舊是豐衣足食。

    可若是運輸公司的三產澡堂子也按照55%的檔次繳稅,那豈不是虧大了!

    另外利改稅后,稅種也變得更加詳細,原來的工商稅被分成了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鹽稅,分別適用于不同的行業。

    比如那些直接搞生產的企業,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是理所應當。

    可作為這個企業三產的澡堂子,什么東西都不生產,如果是跟企業一起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四舍五入又虧了一個億。

    在這種情況下,國企三產獨立經營、效益獨立核算、獨立進行納稅,就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而三產獨立經營,也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失去了靠山的庇護。

    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是旱澇保收,這其中也包括三產。國企的三產職工吃的是同一鍋的大鍋飯,同樣是旱澇保收。

    三產獨立經營,效益獨立核算,這大鍋飯就變成了小鍋飯,三產經濟效益好,那自然是工資多獎金高,經濟效益不好,也就只能餓肚子。

    然而國企三產早已經習慣了大樹底下好乘涼,大多數的國企三產都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最終走向了倒閉的道路。

    在國企下崗潮中,最先下崗的也都是三產職工,即便是電力、石化等壟斷企業,都無法避免其三產的職工下崗。

    在李衛東的記憶當中,運輸公司眾多的三產當中,最終活下來的只有四家。分別是汽修廠、客車站的小賣部、運輸公司子弟學校、以及交通醫院。

    學校和醫院,分別被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所接收,變成了公立性質。汽修廠生意是越來越紅火。而客車站小賣部,靠著賣餅干火腿腸方便面,反倒是成了一塊風水寶地。

    然而在李衛東的眼中,那些倒閉的三產卻有很多的潛力可以挖掘,他早已經看中了一個目標。。

    “明年是八六年,企業承包政策就會明朗起來,到時候我可以承包三產了!”

    想到這里,李衛東不由得開始竊喜,他終于等到了創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