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四十七章:誰提問題,誰出方案
  待燕王朱棣走后,燕王世子朱高煦便成了會議的主持人。

  “諸位臣工,我曾與父王商討過科舉革新的章程,已于昨夜挑燈趕出一份初稿。由于來的匆忙,并未帶在身上,方才已命人臨時去取,還請諸位耐心等待。”

  朱高煦此言并非謊話,昨晚他與朱元璋、朱棣聊了近兩個時辰,溝通了許多事情,之后的確挑燈寫了一份洋洋灑灑數千字的科舉革新細則。

  對于科舉革新,他早已暗自琢磨許久,做到了心有腹稿,故而下筆神速,沒有一點障礙。

  不多時,康平捧著一疊厚厚的文稿,來到了文淵閣。

  “奴婢參見世子。”康平鞠躬道。

  “免禮,把手稿分給諸位臣工傳閱。”朱高煦頷首道。

  康平恭聲稱是。

  片刻后,針對科舉革新的章程手稿開始在眾臣之間傳閱。

  當然,能夠先睹手稿內容的人,都是六部尚書級別的老臣。

  實際上,今早朱元璋與朱棣已經看過這份科舉革新的章程草稿,兩人皆給出了頗具見地的點評,朱高煦臨時又進行了一番修改,所以眾臣眼中的手稿上有多處涂改的痕跡。

  幾位尚書看完后,手稿便傳到了夏原吉等各部侍郎手中。

  而看完手稿的戶部尚書郁新并沒有發表評論,禮部尚書鄭沂亦沉默不語,只有刑部尚書夏恕忍不住作了一番感慨。

  “世子當真是天縱英才,若科舉照這般完善革新,必會讓天下人覺得公平公道,日后定不會再現南北榜之爭。且假以時日,朝廷每年可用各類人才將數以十萬計,如此善政,實乃大明之幸,社稷之福耶!”

  手稿之中,朱高煦針對科舉進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解決南北榜之爭的問題僅是其中一個。

  即便戶部與禮部兩位尚書不開口,但其他還未看過手稿的人也能猜出這章程草稿定然不俗。

  在場眾人皆知,刑部尚書夏恕為人謙和,品德高尚,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再過一二年必然致仕,如此當頭,他完全沒有必要在這點事上恭維或討好朱高煦。

  換言之,若朱高煦親筆所寫的科舉革新之章程得以實現,那么日后朝廷每年可用的各種人才,必然如夏恕所言那般,以數十萬起步。

  每年皆可培養出數十萬人才,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概念,放在過去歷朝歷代足以憑借此功勞封爵王侯,彪炳史冊。

  同樣,若在場眾人能有幸參與此次科舉革新,負責某些具體的事宜,后世史書必會對此有所記錄,那真的是青史留名。

  許多人越想越激動,感覺科舉革新大有可為,隨后望向朱高煦的眼神都變了。

  齊泰才思敏捷,一目十行,是幾位侍郎當中率先看完章程草稿之人。

  就在其他官員低聲議論之時,一位與齊泰關系不錯的同僚,見齊泰看完手稿后,目光閃爍,面露震撼之色,好奇的問道:“齊侍郎,以為如何?”

  齊泰沉默以對。

  那人又問道:“莫非不合禮法?”

  齊泰仍沉默不語。

  那人有些急了,一把抓住齊泰的右前臂,用力晃了晃,再次問道:“齊侍郎如何看?”

  由于手稿之內容令齊泰無比震撼,一時間讓他忽略了身旁同僚的聲音,此時手臂被晃動,他才回過神來,尷尬的告了一聲罪。

  “天縱之才!”

  齊泰望了一眼穩坐泰山的朱高煦,接著面朝剛才那位同僚,坦誠的說道。

  朱高煦身份特殊,他不敢做過多的評價,只好引用刑部尚書夏恕之言。

  徹徹兒山之戰過后,天下人皆知朱高煦打仗厲害,極具軍事才能,但其在治政方面能力如何,卻沒有具體的功績。

  過去五年,齊泰常聽身邊同僚或朝中官員議論燕王世子朱高煦有經天緯地之才,言其對朝廷某些政策的更新與完善貢獻了許多功勞。

  故而,齊泰對于朱高煦之治政才能的認知,始終停留在耳聞的程度,并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或具體事件的參考。

  今日一見手稿,頓時驚為天人。

  待他的話音落下之后,看完手稿的黃湜簡直如喝醉了酒一樣,面色潮紅,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道:“世子眼界高遠,科舉革新若成,天下讀書人之幸矣!”

  另一邊,看完手稿的練安與夏原吉皆沉默不語。

  又半個時辰之后,手稿被在場眾人傳閱了一遍。

  到這個時候,文淵閣里已充滿嘈雜的議論聲。

  激進派認為,朱高煦的手稿涵蓋了科舉革新的各個環節與具體細則,朝廷完全可以照此思路來制定科舉革新的章程。

  黃湜甚至打算,明日常朝便向請朱元璋請旨,愿意跟隨朱高煦推行科舉革新之制。

  保守派覺得,朱高煦的手稿確實詳細,很有可取之處,但科舉革新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具體革新的細節,并非在這文淵閣議論一番便可決定,需要徐徐圖之。

  “我等在此商談已有一個多時辰,幾位老尚書年事已高,可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議也不遲。”

  朱高煦見郁新、鄭沂等幾位老臣精神不佳,一臉疲憊之相,只好讓他們先回去。

  待眾老臣離開后,朱高煦覺得這樣討論下去效率太低,便起身說道:“諸位,革新科舉乃是為了天下的讀書人,更是為了大明江山,關乎國運,必須聽取各方意見之后而制定最佳章程,否則就會空談誤國!諸位以為然否?”

  見眾人皆不敢言,朱高煦懶得廢話,繼續直白的往下說道。

  “皇爺爺陛下命我父王三日后拿出科舉革新的章程,我等奉父王之命商討的乃是科舉革新之章程,而非討論是否推行,或者如何推行。”

  “在場諸位,皆為國之棟梁。既然我等皆為朝廷效力,那就不能推卸責任。以后議事,誰提出問題,就請誰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此,才是忠心辦事,為國效力。”

  朱高煦說到這里,剛才激動的眾人大都面露肅容,甚至個別人露出了擔憂與懼怕的神色。

  “既然剛才有人說要徐徐圖之,那么該如何徐徐圖之?明日,此時此地,我要聽到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辦法。請諸位記住,三日后我等必須拿出科舉革新的章程!”

  朱高煦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他要搶在朱元璋龍馭賓天之前,把科舉革新的事確定下來,否則以后遇到的阻力將會超乎想象的龐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