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六十八章:依然有人反對出兵
  次日。

  散朝后。

  文華殿。

  “誰還有話要說?”

  朱棣犀利的目光從谷王、代王、寧王三人臉上掃過,等了數息,見無人說話,便朗聲道:“有一件事,朕必須要與你們講個明白,免得日后有人說朕薄情寡恩。”

  “剛才在早朝上,朕說過了,此次援助西北的大軍,除官運軍糧輜重之外,另有三條輔助轉運軍糧的路線。每條路線,需要一名軍需官負責。”

  “朕命你三人分別擔任這三條路線的軍需官,乃是希望你們經過此次歷練之后,能肩負起出海建國,開疆拓土,固守國土的重任。故而,無論是誰,有錯必罰,有功必賞!”

  御桌之后,朱棣的話擲地有聲。

  殿內眾人聽后,反應各有不同。

  內閣七顧問多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太子朱高煦則隱隱有些擔心三王的安危。

  至于谷王朱橞、寧王朱權、代王朱桂三人,無不是聰明人。

  他們明白,朱棣此舉,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震懾其他不安分的藩王。

  如果在京的藩王不聽話,朱棣完全可以在改封之前,隨意拿捏對他們這些藩王。

  第二層,給增兵哈密,進攻北元定下一個基調,讓那些打算渾水摸魚刷資歷聲望的人有所顧慮。

  因為皇帝把大明親王都派出去轉運軍需了,其他人就不要想著打打順風仗,撈軍功了。

  皇帝的意志很明確,一鼓作氣,收復哈密,平復西北亂局!

  第三層,順便看看朝中有哪些官員暗中勾結這三位不算安分的親王。

  “當然,為了防止你們精力不濟,朕會給你們每人委派至少兩名佐官。”

  朱棣換上了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道:“這些佐官都是朕的親衛出身,既可以輔佐你們轉運軍糧,又可以在危機時刻保護你們的安全。”

  “臣等拜謝陛下。”

  三王躬身作揖道。

  “都下去罷。”

  朱棣大手一揮道。

  “臣等告退。”

  三王躬身退下。

  片刻后。

  “陛下,欽天監監正曾九成求見。”

  李興入殿稟告道。

  “傳他進來。”

  朱棣皺眉道。

  他知道年過花甲的曾九成此來所為何事。

  “老臣拜見陛下。”

  曾九成入殿之后,作揖行禮道。

  “平身。”

  朱棣抬手道。

  眼下已是深秋,在這樣涼爽的日子里,他更愿意帶著幾名內閣顧問或者太子朱高煦,前往天界寺登高望遠,與道衍大師商議一些要緊的事情。

  而不是坐在這文華殿內,聽著年過花甲的欽天監監正曾九成向他闡述天人感應理論,以此來反對朝廷增兵哈密,進攻北元。

  朱棣自從頒布永不加賦的召令之后,聲望大漲,隨著今年鄭和回航,證明開海之策是明智的壯舉,其聲望又漲,甚至有太學生言其乃是圣君降世。

  可以說,如今四十二歲的朱棣,已成為一位非常有權勢的皇帝。

  然而,即便如此,他早朝上下旨增兵哈密,進攻北元,依然遭到了少數朝臣的反對,其代表人物便是須發皆白的欽天監監正曾九成。

  曾九成自知不能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反駁當今天子,但身為一名正直的臣子,他覺得有必要向朱棣建言,于是在退朝后,前往文華殿求見朱棣。

  由于太子朱高煦、內閣七位顧問,以及兼任金陵常科書院博士職務的駙馬都尉梅殷也在殿內,曾九成便長話短說,希望朱棣能三思而行。

  曾九成的理由很簡單,半個月前北方各府縣皆報告看見了日偏食的天象,根據天人感應理論,上天應該是希望天子不要妄動刀兵,意指增兵哈密,進攻北元。

  “老臣請陛下三思。”

  曾九成再次作揖道。

  朱棣頗為不滿道:“詔令既出,豈能因日食收回?此事前所未有!”

  曾九成不敢作聲。

  朝廷此次增兵西北,足有一萬多人,挑選的衛所兵及中高層將領有很多都是年輕的后起之秀,其中有不少擔任中層將領的多出自天子親衛。

  按照洪武朝的慣例,天子為了施恩,多下詔收因戰事陣亡將士的后代入衛所世襲軍職,教授他們各項軍事技能,擇其優者編入天子親軍上十二衛之中。

  這也是明朝初年,陣亡將士后代被選拔成為天子親衛乃是一種延續軍事傳統與家族榮譽的象征。

  因此,在剛才的早朝上,反對增兵哈密,進攻北元的朝臣終究還是少數。

  而天人感應的邏輯在目前簡直無懈可擊,毫無漏洞,因為沒有誰可以證明這套理論是錯的。

  所以,歷朝歷代,當朝天子在遇到一些特殊天象,往往會通過象征性的下詔求賢,或者讓百官上書言明朝廷施政利弊等方式來輕易天象輿論。

  朱高煦身為穿越者,對于曾九成迷信天象,并沒有覺得好笑,反而如臨大敵。

  這個時代,像曾九成一樣迷信天象的人,在朝堂上并非少數,哪怕放眼天下,起碼一半以上的百姓都會對天象心存敬畏,相信其含有特殊的意義。

  古人迷信天象不假,但也有追求真理的人,如一代儒宗梅殷便是。

  此時,與朱棣同年而生的駙馬都尉梅殷抖擻精神,中氣十足的搶言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日月運行皆有其軌,如同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日月之食亦有其規律可尋。”

  “敢問梅博士,如你所言,可能推測出下次日食當發生在何時?”

  曾九成用請教的語氣誠懇的問道。

  他如此做派,并非是虛偽,而是因為梅殷乃當代名儒,對天文歷法也有涉獵,之前與他曾有過學術上交流。

  梅殷聞言,一時語塞,他雖然研究日月運行已有數年,對日月之食頗有了解,但并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更沒辦法一時通過心算來確定出下次的日食時間。

  朱高煦見梅殷陷入窘境,出言相助道:“駙馬都尉雖通天文,但兼任書院博士,事務繁多,精力難免不夠,推算起來總需要一些時日。”

  他身為金陵常科書院的院長,當然知道梅殷主要是通過研讀后漢賈逵的著作來學習天文理論。

  而賈逵其人九世祖乃是《過秦論》的作者賈誼。

  至于賈逵,乃是后漢著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所撰經傳義詁及論難達百余萬言,時稱“通儒”,其弟子許慎便是《說文解字》的作者。

  賈逵在前漢渾天儀的基礎上制造了黃道銅儀,由此可確定黃道宿度,后世尊稱“科圣”的張衡就是根據賈逵的黃道銅儀才制造出比較完善的渾天儀。

  梅殷大體上是繼承了賈逵的這一套理論,他結合前元時期出現的“大地渾圓說”,早已在朱高煦的有意引導下,領著一批學子研制太陽系運行模型。

  “稟陛下,三日之后,臣定能推算出來。”

  梅殷躬身向朱棣行禮道。

  朱棣望著微微駝背的梅殷,寬慰道:“梅博士,朕給你十天時間,大本堂藏書任你借閱。”

  下一刻,他的目光直接飛到曾九成臉上,接著道:“欽天監要積極配合梅博士,主動提供與日食有關的書簡史冊。”

  曾九成躬身應喏。

  片刻后,朱棣左右瞅了瞅著離他最近的兩位低頭垂眼的內閣顧問方孝儒、黃淮,輕聲問道:“諸卿可有話要說?”

  兩人聞言,竟沒有吱聲。

  其他五名顧問自然也不愿在這時候多嘴多舌。

  朱棣再次望向曾九成,問道:“曾卿還有何事要奏?”

  他說這番話,是想告訴年過花甲的曾九成,沒事可以退下了。

  曾九成猶豫片刻后,毅然決然的俯首拜道:“陛下,天文星象言:‘日有蝕之,在嘴觿(xi),為葆旅,主收斂。’葆旅乃宮中之象,收斂為貪妒之象,陛下不可不察!”

  所幸朱高煦穿越后以皇孫身份讀的儒家經典還算不少,基本上能明白曾九成所表達的意思。

  曾九成的意思是,根據天文星象學理論,此次日食的形狀特征預示著后宮未來會發生某些因嫉妒生恨的事端來。

  雖說徐皇后健在,但朱棣做燕王時就有不少姬妾,此時多已晉嬪位。

  而朱棣經過持續調理之后,將來會不會有人為他生下皇子,誰又能說得準呢?

  “妒忌之心人皆有之,貪妒之事何止宮內?”

  朱棣不愿在這種牽強附會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直接在言語上表露了內心的不耐煩。

  “陛下三思!”曾九成伏地拜道。

  其實朱棣明白曾九成也是好意,否則其人不會冒著惹惱皇帝的風險一再進言。

  “起來罷!朕會謹慎對待后宮之事,但日食之事,十日后再論,今日到此為止,不必再議。”

  朱棣深吸一口氣,壓住內心無名火,緩緩言道。

  他可以咆哮朝臣,乾綱獨斷,但必須維持虛心納諫的圣君形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人設,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想破壞。

  曾九成起身后,朱棣復言道:“欽天監監正曾九成敢于直諫,賞金鈔萬圓。”

  “陛下,臣為欽天監監正,依天文志解釋天象諫言于君主乃臣之本分,冒犯天威已屬不該,陛下不僅不怪罪臣,還要賞賜臣,若臣收了陛下的賞賜,那臣豈不是成了為獲得賞賜才愿直言的小人?”

  曾九成躬身道。

  朱棣聞言,只是冷著臉道:“既如此,那賞賜就免了!”

  “陛下圣明。”

  曾九成作揖恭聲道:“微臣告退。”

  兩刻鐘后。

  康平奉朱高煦之命將梅殷領到了春和殿。

  “拜見殿下!”

  梅殷入殿后,向前走了十余步,而后躬身下拜。

  此時,朱高煦已離開寶座來到中廳,趕在梅殷拜倒之前將其扶了起來。

  “雖說禮不可廢,但梅博士曾為我授過課,算是我的半個老師,如今些許虛禮就免了。”

  朱高煦握著梅殷發涼的雙手道。

  “謝殿下。”

  梅殷十分感動,臉色忽然有些發紅,顫音應道:“殿下召見臣,可是為了候風地動儀之事?”

  “不急,坐下說。”

  朱高煦見梅殷身上朝服褪色嚴重,便對侍立在側的康平吩咐道:“去給梅博士取一套新的朝服。”

  “謝殿下。”梅殷感動不已道。

  朱高煦示意梅殷坐下,隨意的詢問道:“地動儀如何了?”

  “承蒙殿下隆恩,不以臣卑鄙,奏請陛下任臣為博士,后命臣全權制造地動儀。數年來,臣參考殿下提議,做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然地動儀之精妙處,在于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可惜,恰恰正是此點,臣一直未能實現。”

  梅殷說話之時,臉色逐漸暗淡了下去,自責之意非常明顯。

  雖然梅殷是當代名儒,年少時被稱為神童,但他不是生來知之的圣人,也有自己追求與堅持的東西,而洞悉天文是他除了治學之外的最大追求。

  梅殷今年四十二歲,自三年前得到朱高煦的各種支持后,他在天文學方面的各種成就,只怕已超過了他之前的所有古人,就連歷史上張衡所造的渾天儀都被他復原搞了出來。

  起初,梅殷能做出這般成績,此生已然無憾,但自從見到地動儀圖紙后,此儀器便成為了他的新追求。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技術革新非一日之功,地動儀總有制造成功的一日,梅博士不必自責。”

  得到太子的寬慰后,梅殷面色好看了許多,恢復了些許紅潤。

  朱高煦知道,大明王朝衰落的原因,除了后世教科書上概括的“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外界因素——洪水、干旱以及地震等天災!

  他很清楚,若要削弱天災對大明王朝的影響,除了建立高效的救災機制外。

  首先要做的便改變人們對天災的迷信認識,所以他奏請朱棣任命儒學大佬梅殷為學院博士,讓其研究能夠預測地震的地動儀。

  朱高煦急于求成,忘記了地動儀并非數年就能制成的尋常之物,歷史上張衡也是總結了前人經驗,才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創造出地動儀,而此時的梅殷才四十二歲。

  “據我所知,書院今年招收了不少青年才俊,梅博士可選些當做弟子,加以培養,充做助手。聽說南陽西鄂人張信就挺不錯,頗有天賦,梅博士有空可考教一下此子,看看其人如何。”

  “喏。”

  “梅博士,地動儀之事可先放一放,眼下預測日食才是關鍵。我希望梅博士可造一儀器,來模擬日月之運行,推演日食形成之緣由!”

  PS:感謝中友1104181817,臨云居士,逍遙大干,【TK421】,梓川哥哥,星空下的夜色69,仙帝等老鐵的推薦票、月票!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