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零八章:郡縣西域(上)
  永樂五年,七月初三。

  午初兩分。

  大明皇宮的宮殿群,在炎炎烈日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光彩。

  那些因高溫,而被蒸騰在空中的縷縷水汽,仿佛將空間扭曲。

  此時,文華殿內。

  朱高煦以大明監國的身份,端坐在御桌后的龍椅上,靜靜聽著王景弘講述“明錫蘭山之戰”的最后經過。

  明軍攻下錫蘭山國的王都康提城之后,被亞烈苦奈兒派到外面與侯顯等留守明軍鏖戰的錫蘭山國將士得知康提城易主,很快撤回部分在港口進攻大明水師的軍隊,迅速趕回王城實施救援。

  與此同時,王景弘在康提城內完成了布施寺廟并且豎立錫蘭山碑的任務。

  該石碑上部刻著具有華夏鮮明特色的二龍戲珠圖案,下面分別用漢字、錫蘭山文字、波斯文字刻著碑文,詳細記錄了王景弘率領的船隊來到錫蘭山國是對錫蘭山的佛寺進行布施、供奉佛像、立碑的情景。

  這塊碑后來被叫做王景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漢字部分的碑文從右向左一共十一行,共計兩百八十五個漢字,內容為:“大明皇帝遣太監王景弘、侯顯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法濟群倫……”

  城外,錫蘭山軍的三位最高統帥大王子納顏、大將軍帕拉達、副將軍塔雷為了盡早奪回王城,救出國王,他們經過商議之后,派出騎兵火速向周圍的邦國發信,很快就湊集了五萬兵力,將康提城內的明軍重重包圍。

  王景弘統率明軍,憑借著康提城堅固的防御,抵抗五萬敵軍的圍攻。

  在雙方兵力懸殊巨大的情形下,明軍堅持了六天之久,硬是憑借強大的戰力守住了康提城。

  實際上,明軍之所以能守這么久,除了因為眾將士皆精銳之外,還得到了錫蘭山國王室賢者耶巴乃那,以及老王太后的支持。

  這兩人,一個是王室之中有名的王族賢者,另一個是德高望重的先王王后。

  他們都是深明大義之人,對于大明船隊在海外的所作所為,都非常了解,知道王景弘此行并不是來略奪錫蘭山,而是為了互通貿易。

  兩人堅信,若王景弘等明軍戰死在錫蘭山,大明皇帝陛下必然震怒,到時一定會派出艦隊,以威力無窮的神威火炮,將整個錫蘭山夷為平地,雞犬不留。

  為長遠計,他們必須暫時站在王景弘這邊,并動員康提城內的百姓為明軍提供糧草,甚至協助明軍守城。

  在守城到第六日晚的時候,王景弘決定以亞烈苦奈兒及其家眷為人質,率領明軍突圍,再與海岸邊的船隊匯合。

  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李實、何義宗等將士的支持。

  于是,第七日凌晨,王景弘率領明軍帶著錫蘭王阿烈苦奈兒,突然打開康提城的城門,以火銃為掩護,沖破重圍而出。

  納顏、帕拉達、塔雷等錫蘭山將士眼看他們的大王被明軍挾制走,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領著戰兵緊追不舍。

  王景弘、李實、何義宗等明軍將士在舉目皆敵的困境下,硬是押著亞烈苦奈兒及其家眷邊打邊撤、且戰且走。

  他們一邊排除攔阻道路的巨木,一邊設后衛阻擊敵方追兵。

  從康提城到船隊所在港口的官道,約有二十余里路。

  可這條路,明軍將士且戰且走,足足走了一天,直到日落后方才抵達港口,登上海船,脫離險境。

  “你率領明軍,敢于在十幾倍的敵人包圍之下突出重圍,還能攜帶大批俘虜安全回到船上,可見錫蘭山士兵的戰力平平,完全不是我明軍精銳的對手。”

  朱高煦聽完王景弘的講述,無不感嘆道。

  “殿下說的是,錫蘭山士兵最懼怕我們的火銃,亞烈麾下那位叫塔雷的戰將,就是在追擊我方的途中,中彈身亡。”王景弘接話道。

  朱高煦問道:“此次戰役,我方有多少將士被亞烈的士兵所殺?”

  王景弘如實答道:“三百零五人。”

  “你當時為何不殺了亞烈,為我明軍將士陪葬?”

  朱高煦臉色一沉,質問道。

  王景弘躬身道:“殿下息怒,亞烈固然罪大惡極,可微臣當時擔心在別國領土上擅殺他國君王,很可能會讓我方喪失道義,讓大明雄威變成海外強權。”

  “自古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朱高煦沉聲道:“或許正是你的優柔寡斷,才會讓亞烈如此囂張。”

  王景弘緩聲道:“微臣不敢忘記殿下的諄諄教誨,巡洋為了施恩布德,所以微臣在登陸錫蘭山海岸之前,就已經派使船把亞烈的罪行,通報給了西洋諸國。此戰之后,微臣又特地將亞烈伏擊我方的經過,派使船告訴了周邊邦國,就是為了讓道義與公理皆在我大明一方,在海外彰顯我大明的天威。”

  “可你卻讓我大明三百零五名將士的英魂,留在了海外!”

  朱高煦當然明白,王景弘所作所為,皆是遵從他之前的囑咐,即對外用兵要師出有名,占據道德制高點,否則就會讓海外番邦認為大明是武力強權。

  可他畢竟是活生生的人,當得知有大明將士命喪海外,心中自然而然的就升起了一股怒火。

  “王景弘,你要記住,再多的黃金白銀,也買不來一條人命,何況我大明將士的命是無價的!蠻夷畏威不畏德,以德報怨必須要講尺度,一味地忍讓退縮,會讓天下人以為大明軟弱可欺,讓天朝天威掃地。”

  朱高煦沉思片刻后,起身繞過御桌,來到王景弘面前,又一次囑咐道:“下次若還有番邦小國對我明軍水師不敬,你只要抓住了充分的理由,就不要顧慮太多,先打得對方跪地求饒,再說其他不遲!”

  “微臣明白了。”王景弘躬身作揖道。

  隨后,朱高煦轉過身,重新坐回龍椅,朗聲道:“對亞烈以及錫蘭山國的處置,孤自有主張,你先下去休息罷。”

  待王景弘退下后,等候多時的兵部侍郎齊泰拿著一份軍報,躬身走進了大殿。

  “臣齊泰,拜見太子殿下。”齊泰躬身行禮道。

  朱高煦道:“平身。”

  “謝殿下。”

  齊泰起身后,呈上一份奏本道:“陛下從北都派人送來了西寧侯上奏的軍報,請殿下過目。”

  康平走過去接下奏本,躬身疾步行至御桌前,轉呈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打開奏本,發現是征西大將軍西寧侯宋晟上奏給朱棣的捷報。

  宋晟在捷報之中提到,自一個月前朱棣親征漠北,一舉擊敗阿魯臺所部的消息傳到西域之后,凡是大明官兵所至,西域境內各部勢力望風而降,眼下天山南北,皆以臣服。

  朱高煦捏著捷報,豁然起身,激動的走下高臺。

  他來到大殿之中,停在齊泰面前,毫不掩飾心中的喜悅,興奮的說道:“好啊!從唐憲宗元和三年安西、北庭都護府的淪陷,到今天我大明官兵收復天山南北,離開中原王朝接近六百年的西域,終于回歸了!太好了!”

  唐代安史之亂后,吐蕃大舉進兵,一度占領了長安城半個月。

  后來仆固懷恩叛變,吐蕃出兵直接從隴右進入河西,霸占了隴右、河西這兩塊地盤,自此開始河西走廊被切斷,中原與西域斷絕了聯系。

  宋、遼、金時期,西域仍舊沒有被中原王朝真正收復過。

  即便是后來忽必烈建立元朝,西域仍是察合臺汗國治下,不歸中原王朝所有。

  直到現在,大明官兵收復西域,西域才算真正回歸中原王朝統治之下。

  朱高煦說到這里,看著齊泰,吩咐道:“傳孤諭令,把此消息以邸報明發天下,孤要讓天下臣民都知道征西大軍收復了西域!我大明金甌無缺矣!”

  次日。

  早朝。

  文華殿。

  “父皇御駕親征后,如今西域形勢一片大好,而烏思藏、朵甘西南連接孔雀半島,北接西域,東鄰四川、云南,位置極為重要。孤在想,是否該考慮擴大其官屬權限,眾卿以為如何?”

  戶部侍郎卓敬道:“殿下此意,實乃邊關之大幸。臣提議可以在烏思藏、朵甘都司轄區內,廣設衛所,修筑城池。”

  “洪武五年烏思藏內附,次年太祖皇帝置烏思藏衛,屬西安行都司;七年升為行都指揮使司,治所烏思藏(后世拉薩)。永樂元年,為了明確與烏思藏行都司與俺不羅、牛兒宗寨、領司奔三行都司的隸屬關系,陛下明詔改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為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兵部侍郎齊泰道:“洪武六年,太祖皇帝置朵甘衛,屬西安行都司,次年升都指揮使司,治所靈藏(后世四川德格縣西北俄支)。因此,臣奏請殿下派漢人去做烏思藏、朵甘都司轄區內衛所的指揮使,這樣就不怕異族作亂了。”

  在基本職能與官職設置方面,都指揮使司與行都指揮使司大體上沒有區別。

  但在設置原因方面,兩者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都指揮使司是大明各省必設,且在邊防要地單設的軍事衙門,行都指揮使司是為了輔助都司而增設,通常只在邊疆附近各省設有。

  比如福建兩省交界之地,各族雜居,斗爭形勢復雜,而陜西和山西屬于邊疆行省,防區范圍廣,乃至后來設置的湖廣行都司和四川行都司大體上也屬于這個原因。

  “不,恰恰相反,孤以為還是應該由當地的高僧充任衛所的指揮使、通判等官。漢人在那兒擔當指揮同知、僉事等佐官即可,如此便不會引發當地人的反感。”

  朱高煦對于烏思藏與朵甘地區的管理有著清醒的認識,在聽了齊泰的建議之后,立即出口給予否決。

  他考慮到以齊泰代表的文武大臣或許不理解他與朱棣的意圖,接著又加以補充道:“孤打算效法父皇在黑龍江岸邊敕建永寧寺之舉,于烏思藏、朵甘轄區內的各衛治所修建寺廟,皆命名為永寧寺。”

  “而且,寺廟的碑文,應當用漢、藏兩種文字記述烏思藏、朵甘都司的設立過程,以及朝廷派官屬前往設置衛所,幫助兩地百姓搭橋補路,修渠挖井,灌溉農田,提高生產的詳細情況。”

  齊泰等殿內眾臣很快回想起了朱棣之前派欽差前往努爾干修建永寧寺的故事。

  永樂元年七月,朱棣下詔在努爾干地區設立了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地方衙門努爾干都指揮使司。

  自那以后,朱棣多次派遣女真族宦官武易信(亦失哈)作為欽差太監前往努爾干都司巡視,宣諭撫慰當地人民,以便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理。

  永樂四年,武易信奉朱棣之命,第三次巡視努爾干都司時,在努爾干都指揮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愿努爾干之地永世昌寧長樂,故名“永寧寺”。

  永寧寺建好后,武易信勒石為碑,在寺前豎立了一塊石碑,作刻《永寧寺記》碑文,上面記載著大明朝廷建立努爾干都司的史實,以及武易信本人奉永樂皇帝之命,前兩次巡視努爾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過程。

  這塊石碑的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殿下英明。”

  齊泰、卓敬等人都是聰慧之輩,轉瞬間就明白了朱高煦“溫水煮青蛙”的企圖,當即齊聲道。

  “殿下,烏思藏的喇嘛前天已入京來朝拜,明天可否請殿下見見他們?”

  禮部尚書鄭賜躬身問道。

  朱高煦點頭道:“對高僧要以國禮規格相迎,萬不可怠慢,你要親自去驛站迎接,安排在奉天殿召見。”

  “臣領旨。”鄭賜恭聲領命道。

  朱高煦環視殿內眾臣,問道:“誰還有事要奏?”

  齊泰躬身道:“殿下,微臣有話要說。”

  “講。”朱高煦道。

  “殿下以寬容為懷,恩澤天下,的確令人感佩。可四海之內,君子與小人并存,慈悲與狡詐同在。”

  齊泰恭聲道:“微臣以為,要先立威,再立德。一個小小的錫蘭山國王就敢屠戮我大明官兵,讓我天朝國威喪失殆盡。我大明的懷柔遠人之策,在亞烈苦奈兒這種人眼中,只不過是可以用來借機訛詐的軟弱之舉。因此,微臣請殿下誅殺亞烈苦奈兒,如此則會重新在海外樹立大明天朝威嚴。”

  朱高煦高聲問道:“你是覺得懷柔遠人之策,會顯得我大明軟弱?”

  “殿下,齊侍郎說的在理,不殺亞烈,此恨難平啊!”

  吏部尚書張紞出言道。

  禮部尚書鄭賜接話道:“臣附議。”

  刑部尚書墨麟躬身出列道:“臣附議!”

  朱高煦沒想到齊泰的一番話,瞬間會得到三位尚書的支持。

  如今六部尚書之中,戶部尚書郁新因病在家修養,工部、兵部兩部尚書跟著朱棣去了北方,還剩刑部、禮部、吏部三位尚書在朝。

  此時,在朝的三大尚書皆贊成誅殺亞烈苦奈兒,頓時讓朱高煦感到了為難。

  “不殺亞烈,此恨難平。”

  就在這時,其余眾臣紛紛開口附和。

  一時間,大殿之中,贊成誅殺亞烈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好了,今日就先議到這里,亞烈之事,等父皇回來后,再做處置。”

  朱高煦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而是起身說道。

  PS:現征集主角繼位后的年號,請兄弟們在此發本章說留言,鞠躬感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