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三十九章:大明的路
  “高煦,你可知歷朝歷代為何皆推行重農抑商之策?”

  朱棣皺眉問道。

  “商人唯利是圖,如不加以控制,必然危害社稷。”

  朱高煦面露肅容道。

  很多人認為商業繁榮,可以促進百業的發展,讓國家與百姓皆富起來。

  但真正了解歷朝英明的帝王施政方略后,便會發現這些厲害的帝王都善長權衡,任何看似不利的結果,其實都是權衡之后,做出利大于弊的選擇。

  就像重農抑商一樣。

  “你且說說看。”

  朱棣害怕朱高煦打破千百年來“重農抑商”的局面,從而引發可怕的連鎖反應,把大明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畢竟,在他的印象之中,朱高煦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商業和商人。

  “比方說,某地鬧饑荒,而作為一個善長投機的商人,必然會比地方官府更加積極的籌集糧食,目的是為了運去災區賣給災民。”

  朱高煦緩緩說出了一個例子。

  “而商人花大力氣運輸到災區的糧食,災民不一定能買得起,但可以把耕地賣給商人。如此一來,商人得到耕地作為回報,災民有了糧也不至于被餓死。看似是個雙贏的局面,可那些失去耕地的百姓,將會成為流民。”

  對歷代王朝的朝廷來說,流民皆是不穩定群體,必須加以控制。

  不需要朱高煦做過多的解釋,朱棣已經明悟上述例子的意思。

  “再比方說,有小張莊和小李莊兩個莊子,本來兩個莊子皆種植小麥和大豆,可以自給自足。一個商人來到此地,通過一番調查,發現小張莊更適合種植小麥,小李莊更適合種植大豆。”

  朱高煦又說出一個例子。

  “商人以利勸說之后,從此小張莊只種植小麥,小李莊只種植大豆,兩個莊子之間通過商人貿易,各取所需。因為專注于一件農事,這使得小麥、大豆的產量逐年提高,兩個莊子的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若每年都這樣,確實是一件好事。可總有旱災水患,導致小麥、大豆減產。兩個莊子的百姓不得不找商人借貸,從此這兩個莊子的百姓便成為了商人賺錢的工具。”

  “所幸現在有皇家銀行與戶部銀行,可以按最低的利息借貸給受災的百姓,幫助他們渡過天災難關。否則的話,長此以往,舉債過日子的百姓會越來越多,最后一樣會賣地賣人,成為流民。”

  朱棣點頭道:“不錯,絕大多數的商人唯利是圖,一旦天下臣僚皆為商人說話,那各地的百姓將徹底成為商人斂財的工具。”

  “更何況,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利字當先,不知忠義,一旦財力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就會產生更大的野心。雖然商人之中也有仁義之輩,但終歸是少數。”

  “而從商的人多了,務農的人就會變少,誰去種地生產糧食?因此,歷朝歷代無不重農抑商,防止商人做大,威脅朝廷。”

  “爹不必過慮,我自然是知道重商之害的。”

  朱高煦看得出來,朱棣這是擔心他推翻歷代王朝千百年以來重農抑商的根本國策,轉而去追求商業繁榮的虛假一面。

  “爹,我雖然說要四民并重并行,但依然會把‘士’放在第一位,其次為‘農工’,最后才是‘商’。”

  朱高煦認真解釋道:“天下臣僚是我們老朱家治理大明的幫手,不能不重視對臣僚的管理。”

  “臣僚職權分明,治政目標明確,太平時修建道路、橋梁,并進行水利建設,天災時積極救災安民,提高農業生產,鼓勵農民從事養殖畜牧,工商業自然而然的會繁榮發展起來。”

  “軍備方面,平時加強軍隊訓練,強化戰斗力,戰時便可快速掃滅賊寇,等于減少對應的軍費開支,提高百姓對軍隊的信心。”

  “至于重要的國家建設,讓軍工參與其中,以便提高百姓對軍隊的信任。同時,增強士兵入伍從軍的榮譽感,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朱高煦心里清楚,將來一旦進入小冰河時期,大明西北必然大旱,和草原游牧民族生存環境開始惡化,這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天災。

  到時候,大明朝廷在救災方面的支出會大大增加,而這是逃避不掉的事實。

  至于官僚階層是朱高煦對天下實施有效統治的幫手,對朝廷來說,文武官員俸祿這塊算是固定開支。

  在天災降臨之時,朝廷不僅不該消減官員的俸祿,反而應當略微增加,以鼓勵官僚階層的積極做事。

  故而,讓大明渡過小冰河時期的關鍵之處,便在于人力能夠改變的兩個方面,即增加稅收與減輕邊防壓力。

  歷史上,從明朝嘉靖時期開始,士紳大量兼并普通農民的土地,并依靠洪武年間朱元璋優待士紳的政策,官商勾結,拒不繳納稅賦。

  再加上朱明宗室越來越多的人口,這便導致大明朝廷的稅收逐年下降,到了崇禎年間已經收不到多少稅。

  好在歷史被改變,永樂初年就已經進行了稅收改革,如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的推行,這讓任何人包括士紳在內,甚至皇莊的產出,都需規規矩矩繳納賦稅。

  但永樂年間的稅制改革并不徹底,朱高煦還需要再加一把勁。

  “農業之重,乃國之根本,所以兒子打算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勵農民改良農具、種子等,提高生產。同時,手工業的進步,可以反過來促進農業發展。”

  朱高煦接著說道:“而修路、修渠等各種建設,皆需要用到工人。因此,兒子也打算制定一些政策,鼓勵工匠革新做工技藝,提高時效。”

  此外,朱棣在徹底蕩平大漠不服勢力之后,根據朱高煦的建議,于長城外的草原上修建了很多互市城鎮。

  后世很多不熟悉游牧部落歷史的人,往往覺得草原上的部落天生好斗,掠奪成性,經常團結一致,南下侵略中原。

  但實際上,游牧民族一點也不團結,各自為戰才是常態,統一才是非常態。

  無論是匈奴的一統,還是突厥的一統,乃至蒙元的一統,無不是出現了一代雄主以及時局造就。

  現實情況下,打仗是會死人的,如果通過互市貿易便可以解決草原部落的生存問題,誰還會冒著被殺死的風險,參加南下掠奪戰斗?

  “另外,兒子決定繼續加強對大漠的控制,讓牧民們的日子過的再好一點,這樣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抵御天災的能力會增強,才能減少被迫南下掠劫的次數。如此,我大明北疆邊防便可減輕一部分壓力。”

  朱高煦又道:“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少不了走南闖北的商人把牧民所需的貨物販賣到草原上去。但是,鑒于商人重利的劣根性,兒子決定對商人以及與商人息息相關的商業進行立法,從律法上對商人進行管制。”

  朱棣聽到這里,眼前一亮道:“士農工商各就其位,各守其法,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感謝梓川哥哥、瘋狂的讀書者、書友20180502132946110、書友20211204145111961、Dog太陽起dian、讀者20220618090326397973798、星空痕寂之炬、書友20211204145111961等老鐵投的推薦票與月票!感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