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六十一章:可有于謙辯白的奏報?
  乾熙三年,九月初四。

  清晨。

  當今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城池——紫禁城,正籠罩在白色煙霧一般的綿綿秋雨之中,好似地上天宮。

  此時,奉天殿上的朝會已經接近尾聲。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內官監隨侍太監劉敬忠高聲唱喝道。

  朱高煦俯視群臣,發現并無人出列奏事,便準備起身離去。

  就在這時,站在最后面班序,靠近門檻的一名綠袍官員從隊序之中走了出來。

  他行至殿中,作揖奏道:“陛下,監察御史于謙為了鋪設有線電報,不征求地方官的意見,一次拆遷一萬六千余戶,迫使五萬百姓背井離鄉,臣以為于謙此舉,實在是有欠妥當!”

  吏部尚書蹇義看見說話的官員后,眉頭當即一皺,此人正是上任不久的吏科給事中陶圭。

  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各一員,從八品;給事中四十人,其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正九品。

  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

  另負責記錄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藩或告諭外國時,充正、副使;以及受理冤訟等。

  六科給事中品卑而權重,與御史互為補充。

  朱高煦被陶圭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搞得一愣,問道:“你向朕稟告這事,是想彈劾于謙么?”

  “回陛下,臣只是就事論事。”

  陶圭恭聲道。

  朱高煦沉聲道:“朕當初說過,陜西、遼東兩省地方官務必協助于謙把此事辦好,而不是給于謙使絆子。更何況,于謙是朕任命的欽差,他辦事需要征得地方官的同意么?”

  陶圭躬身道:“陛下,正所謂‘事緩而圓’,不是不能辦,而是像于謙這樣急于事功,不顧百姓的死活,只顧著讓陛下高興,此乃諂媚小人。”

  朱高煦聞此言,只是冷眼瞅著陶圭,沒有說話。

  他就知道,除了陶圭之外,必然還會有人跳出來指責于謙。

  果然,就在陶圭說完之后,陜西籍兵科給事中李忠走出了班序。

  李忠躬身作揖道:“陛下,圣人曾言‘治大國如烹小鮮’,陜西、遼東兩省與大漠接壤,許多城鎮皆安置著大量歸化民,民心不齊,就像小魚在鍋里一樣,再翻滾幾次就爛透了。兩省邊陲一旦有事,他于謙就是我大明的罪人。”

  這里的“歸化民”是指歸順、歸附之民。

  《漢書·匈奴傳下》:“而匈奴內亂,五單于爭立,日逐呼韓邪攜國歸化,扶伏稱臣。”

  《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奕虛率部落歸化。”….在原來的歷史上,隆慶六年,駐牧于土默川的韃靼首領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此城竣工后,明廷賜名為“歸化城”。

  因此,朝臣們議事提及“歸化民”并非歧視之言,而是一種特定的稱呼。

  “誰還有話要說?”

  朱高煦沒有理會兵科給事中李忠剛才所言,而是面無表情的掃視群臣,高聲問道。

  “陛下,微臣風聞,于謙以墳塋妨礙鋪設道路修建有線電報為名,敲詐陜西境內的地方士紳及百姓,發了好大一筆財。”

  一名青袍官員走出班序,作揖行禮道。

  朱高煦發現此人竟然是于謙的錢塘同鄉,如今的巡城御史謝俊,頓時大感意外。

  不過,對于謝俊所言,朱高煦仍舊沒有回應。

  “陛下,草原平定不過一年,大量歸附者人心不穩,若是縱容于謙這樣擾害兩省邊城百姓,必然會激起民變!”

  右僉都御史李新走出班序,躬身一禮之后,十分激動的言道:“臣的老家吳劉集也在于謙拆遷的名單上,臣深夜想起此事,恨不得為了那些黎民百姓,跟于謙拼個你死我活。”

  朱高煦平靜的看著右僉都御史李新的表演,撫了撫須,依舊沒有接話。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作為大明最高監察衙門,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其屬官有經歷、司務、照磨、司獄等。

  都察院和六科不相統屬,都直接受命于皇帝,各司其職,并且互相糾劾。

  至于在地方監察上,朱元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十三道的設置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界線,使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不易形成利害關系。

  根據監察御史的職責,可細分為巡按地方和專差巡視。

  監察御史輪流赴京師以外的地方巡視,出巡時被稱為巡按御史,巡按結束返回各道及從事某一專項任務時,又被稱為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與巡按御史的角色相互轉換,日常監察與巡相收察也彼此相通。

  朱棣繼位后,在朱高煦的奏請下,還在京師設有巡城御史,也隸屬于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高官,李新平日里與于謙并無冤仇,他此時站出來指責于謙,八成是被于謙得罪的人收買了。

  對于這一點,朱高煦有著清醒的認識,因為于謙在地方上的舉動,他基本上都清楚。

  于謙身邊的護衛,皆出自錦衣衛,且暗中還有錦衣暗衛進行保護,確保其不被歹人暗害。

  一般沒有緊急情況的話,朱高煦每隔十天,就會收到一份關于于謙近期行事的詳細報告。

  自從掃平草原之后,他對有線電報的重視,及對于謙鋪設有線電報進度的,僅次于對太子朱瞻域辦理草原事務的。….“誰還有話要說?”

  朱高煦掃視群臣,再次高聲詢問道。

  “啟稟陛下,這于謙年輕氣盛,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通政司昨日收到一百二十三封奏報,竟然有六十五封都是告于謙的。”

  新任通政使解綸性情剛直,他在猶豫良久之后,還是走出班序,作揖行禮,如實奏言。

  朱高煦知道解綸的秉性,也不生氣,只是淡漠的詢問道:“可有于謙辯白的奏報?”

  “回陛下,并無。”

  解綸恭聲道。

  緊接著,朱高煦站起身,負手而立,看著大殿上的群臣,依次點了四個人的官職及名字。

  “右僉都御史李新、巡城御史謝俊、吏科給事中陶圭、兵科給事中李忠。”

  “臣在。”

  李新、謝俊、陶圭、李忠陸續走出班序,躬身行禮道。

  “你們都聽見了,通政司昨日收到了六十多封告于謙的奏報,可是于謙一封辯白的奏報也沒遞上來。”

  朱高煦面露威嚴道:“爾等在此處議論于謙,于謙卻領著朕指派給他的直隸兵,風吹日曬的在修路架橋,鋪設有線電報,任勞任怨!”

  “朕希望爾等回去好好想想,你們告于謙狀的時候,究竟是為了朝廷,還是眼紅嫉妒,為了一己私利?”

  “臣等不敢!”

  李新等人連忙跪地請罪道。

  朱高煦冷聲道:“退朝!”

  .

  步驚俗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