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七十九章:鐵路帶來的巨大影響
  “爹,我打算追封升平郡公張玉為河間郡王,改謚‘忠武’,追封升金縣公王真為金國公,皆配享太廟。”

  朱高煦忽然換了一個話題道。

  “張玉是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一功臣,追封升為郡王不過分,配享太廟也當得起。”

  朱棣面露回憶之色道:“王真之功,僅次于張玉,乃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二功臣,升為國公與配享太廟他也當得起。”

  朱高煦又道:“此外,我還準備讓潞國公張武、榮國公姚廣孝、太子太師夏原吉、太子太傅蹇義與河間王張玉、金國公王真一起配享太廟。”

  夏原吉謚忠靖,贈太子太師。

  蹇義謚忠定,贈太子太傅。

  朱棣聞言,略作思考,隨后簡潔明了的答道:“可。”

  所謂“太廟”,即皇帝的宗祠,里面放著帝王祖先的靈位。

  只有極少數有功于社稷的臣子才能在死后進入太廟,接受后來的皇帝在祭祀先祖時的一同祭祀,這就叫配享太廟。

  而配享太廟,乃是為臣者的最高榮譽!

  歷史上,配享唐高祖李淵廟庭的只有六人(武則天時期追加的魏王武士彟不算),分別是淮安王李神通、河間王李孝恭、鄖國公殷開山、渝國公劉政會、河東郡公裴寂、魯國公劉文靜。

  至于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廟庭的,也只有六人,分別是趙國公長孫無忌、梁國公房玄齡、蔡國公杜如晦、申國公高士廉、衛國公李靖、蔣國公屈突通。

  雖然功臣附祭帝王的傳統由來已久,但真正形成制度應是在曹魏時期,當時配享在太廟中的功臣幾乎清一色是開國之將。

  其后的朝代,大致也沿襲了這一做法。

  當然,唐宋時期也存在不少文臣配享太廟。

  大明開國之后,朱元章就已欽定功臣進入太廟了。

  他于洪武二年將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七人配享太廟,次年又增加常遇春,共計八人。

  洪武九年,朱元章又增徐達、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五人,同時罷除廖永安。

  至此,洪武一朝共有十二人配享太廟。

  后來有功臣獲罪被朱元章誅殺,但朱元章并沒有將此類功臣的牌位從太廟中移除。

  顯然,對于這類功臣的功績,朱元章是認可的。

  歷史上,朱棣靖難等同于開國,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張玉、朱能、王真、姚廣孝死后,牌位也被明仁宗朱高熾供入了太廟。

  對此,歷史上朱棣生前是否給朱高熾留有囑托,那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一直到正德年間,再無一人享有配享太廟的榮譽。

  嘉靖年間,朝廷修訂祭祀禮儀,眾臣認為劉基贊襄大明太祖皇帝有大功,建議將其配享太廟;但同時也認為姚廣孝乃一僧人,不宜在太廟附祭。

  于是,嘉靖帝下旨為朱元章增加了配享大臣劉基,并將姚廣孝的牌位移出了太廟。

  正統至萬歷年間,大明也曾涌現出如于謙、戚繼光等于社稷有功之臣,但他們并不符合配享的標準,故而無緣太廟香火。

  就像大明洪武年間,南京雞籠山功臣廟內祭祀著二十一名功臣,其中能配享太廟的卻僅有十二人。

  可見,明代功臣配享要求很高,歷史上姚廣孝的牌位被嘉靖帝移出太廟之后,終明一朝除劉基以外,皆為開國武將(靖難等同開國)。

  如今朱高煦決定讓張玉、張武、王真、姚廣孝、夏原吉、蹇義配享太廟,其實就等于表示讓此六人配享朱棣的廟庭。

  這六人之中,張玉、王真、張武是純粹的武將。

  他們雖非大明王朝的開國奠基之將,卻立下了開拓平定西域、大漠之不朽戰功,更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為大明收復西域、平定草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西域脫離中原王朝數百年,重新被大明收歸治下的意義無比巨大,張玉、王真之功績,足以配享太廟。

  平定草原也是一樣!

  永樂十六年,朱棣第三次北征,勒石燕然,封狼居胥,先鋒大將張武立下不世之功,卻不幸戰死。

  若非朱棣是統兵主將,那么此次北征第一功當歸張武所有。

  此戰過后,草原被徹底打殘,諸部皆臣服大明,接受朝廷冊封,并為乾熙初期朱高煦一統草原奠定了基礎。

  張武之功,彪炳史冊,配享太廟,理所應當!

  至于姚廣孝,于朱棣而言,猶如李世民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

  沒有姚廣孝為朱棣運籌帷幄,在幕后暗暗使勁,朱棣也不可能在洪武后期的奪嫡之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入主東宮。

  夏原吉是理財高手,蹇義是用人、識人高手。

  朱棣發兵收復西域、開海巡洋、三征大漠、營建紫禁城、修武當山宮殿等所費錢糧,皆由夏原吉主抓統籌。

  雖然當年籌集這些錢糧,時任太子的朱高煦也多有助力,但事情終究是夏原吉負責落實與跟進。

  蹇義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而永樂年間,朱棣的軍政大事均倚辦于他,因其得朱棣寵信,數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

  于朱棣而言,夏原吉、蹇義之功,猶如劉邦之蕭何。

  朱高煦將此六人配享太廟,無異于說他會把“太宗”的廟號上給朱棣。

  因為李世民雖然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可他對唐王朝而言有開拓之功,得廟號“太宗”。

  唐太宗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又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

  朱棣也一樣,他雖是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可他收安南、平西域,置以郡縣,掃蕩大漠,令韃靼、瓦剌稱臣納貢,開疆拓土之功,不下于唐太宗。

  李世民有六個臣子配享廟庭,朱高煦現在也提出讓六個永樂朝臣配享太廟,意思已經非常明顯。

  “高煦,說心里話,其實我并不在乎后世的人怎么評價我。好戰也好,殘暴也罷,都不重要。”

  朱棣有些感慨的言道:“我在乎的,是死后見到你爺爺時,我可以自豪的告訴他,大明在我手里,疆域變得更大了,人口變得更多了,百姓也更富裕了。”

  他說到這里,頓了頓,接著沉聲道:“五年前隨著京同、玉同鐵路全線通車,從京師前往龍城南北兩段路線之中的南線徹底換成了鐵路,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從長遠上講,我是贊同修建京尹、京昆、京努鐵路的。”

  京同鐵路是京師至大同的鐵路線,玉同鐵路是玉龍衛至大同的鐵路線。

  蒸汽火車可以日行千里。

  朝廷兵馬乘火車至玉龍衛后,再換以騎兵急行,前后只需十日便可抵達龍城,來回只需二十日。

  于是,朝廷對漠北、漠西的掌控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蒲昌、朔方、甘肅、陜西、山西、遼西等六省之地,已逐漸成為大明腹地。

  而商隊用馬車配合火車,從京師至龍城的路程,最快可以縮短到十八天。

  山西境內的商人,從大同至龍城,最快只需要半個月,一月內可以走個來回。

  京同與玉同鐵路干系及支線的全線貫通,打破了大同僅依賴于陸上驛道連接草原與京師的傳統交通網絡格局。

  大同從此邁入了北可至玉龍衛,南可至太原府,東可進京師的火車貨運時期。

  于是,集市交易區不再局限于大同城內一隅。

  沿鐵路線的站臺迅速繁華,對山西省的經濟面貌影響巨大。

  從此,大同不再是山西境內僅充當縱向傳導的角色,橫向的鐵路線在縮短了時間和距離的前提下,還有成百上千的運載力,這更加有力地推動了大同商業貿易的發展。

  山西境內的商人很快地利用起了這一改善的交通條件。

  他們以大同為中轉站,把朔方、云中、燕然等地的牧民奶制品、牛羊肉罐頭、馬鈴薯等農產品迅速運轉到太原、京師,再散往全國各地,從而賺取差價作為利潤。

  雖然這些商品利薄,但勝在量大,朝廷也因此得到了巨額稅收!

  兩年前,大同、太原的各種商稅總和,就已經超過了其境內的田賦之和。

  “但是,有很多朝臣反對,卻也是事實。”

  朱棣接著道:“他們嘴上說是怕朝廷背負不恤民力的罵名,實際上卻是擔心朝廷國庫空虛,以至于讓他們回到領取香料充抵俸祿的日子。”

  朝廷修建鐵路,皆是采用雇工模式,根本談不上消耗民力,反而增加了就業崗位,讓數以十萬計的底層百姓逐漸轉化成了有房有錢有存款的鐵路工人。

  “雖然理財治政養民是你善長的,可近十年以來,朝廷的開支是越來越大。”

  朱棣繼續道:“目前朝廷的財政還能維持收支平衡,然而三條鐵路一開,那就是接近一萬五千里的鐵軌路要修,所需鋼鐵是數以萬萬斤計。”

  “眼下各地冶煉廠的鋼鐵產量雖然能跟上每年的消耗,但三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

  “這便是我之前沒有見你的原因。”

  他用慈祥的目光看著朱高煦道:“當然,如今的朝堂上,各部署衙的侍郎、主事們,年富力強,雖說爹是一個人也不認識,可他們有干勁,這是好事,你想給他們找點事做,也是無可厚非的。”

  “為君者,乾綱獨斷也。”

  “總之,修不修,還需你自個拿主意。”

  PS:今天連續更新的這兩章,總計六千八百多字,是最近這大半個月我抽空寫了修,修了又改出來的。

  往后可能會跟現在一樣,抽空攢一點修改好的稿子,放在一起發出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