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九十二章:《皇明親王藩國志》
  “鄭和,你編著的《皇明親王藩國志》寫到哪一年了?”

  朱高煦將軍報遞給太子朱瞻域之后,看向已至古稀之年的鄭和,溫聲問道。

  “回陛下,臣編著的《藩國志》只編寫到去年上半年,去年下半年各親王藩國發生的事情,臣還未收集齊全,目前還差遼、谷二藩的材料。”

  鄭和躬身恭聲道。

  原先鄭和編著《皇明親王藩國志》只是興使然,朱高煦得知此事后覺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鄭和是大名鼎鼎的三寶太監,他開了個太監編著圖書的好頭,后世大太監效法他編書,至少比爭權奪利強。

  編著是在整理已有文字材料的基礎上有所發揮,與專著和編纂皆有不同。

  鄭和編著《皇明親王藩國志》所需文字材料,有七成來自大明國史院,兩成來自大明皇家史館,僅有一成來自其他渠道。

  這個其他渠道包括海外聞、道聽途說等等,只能算是對官方材料的補充,屬于邊角料。

  至于國史院、皇家史館,當然是在朱高煦推行乾熙新政時期設置的史官機構。

  《皇明親王藩國志》與地方上的縣志有點像,但又不完全相同。

  縣志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

  縣志屬于地方志的一種,而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詳載了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物,是一方歷史及現狀的綜錄,有著“資政、教化、存史”三大功用。

  故而,古有“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為天子明目達聰之助,以扶大一統之治”之說,因此志書是資政之書。

  鄭和編著的藩國志,嚴格上來說,算是地方志的一種,畢竟藩國地位等同大明一省。

  大明禁止私人修史,所以鄭和最初編著的藩國志,只不過是介紹各個藩國的來歷,以及當地風俗、文教、物產等的地理書。

  后來朱高煦決定以官方的名義,按照地方志的標準去編著各個親王藩國的歷史,于是命令鄭和總理此事。

  明朝初年雖然仿照宋朝的史學編纂項目,設置了一些修史機構和相應的史官,但并未完全遵照實行,比如說起居官不是常設的官職,而是時置時廢。

  朱元璋在位時,魏觀、宋濂等人被任命為起居官,后罷廢。

  永樂年間,朱棣命右春坊右庶子兼任起居官,復修起居注,可是不久又被廢止。

  對此,諸多大臣頗有微詞,紛紛上書言此事,但朱棣不以為意。

  歷史上,明代史館是隸屬于翰林院并由內決策的常設而非恒開的修史機構。

  從明初到明后期,修史任務都是由翰林院負責,翰林院下設的史館是承擔史書編纂的主要機構,所以翰林院又被稱作“史館”和“史局”。

  鑒于此,朱高煦才在推行乾熙新政時,設置了專門的修史機構,如國史院、皇家史館、起居值所等。

  “朕讓王振做你編書的副手,他此時可在殿外候著?”

  朱高煦問道。

  “回陛下,剛才正是王少監陪臣一同過來的。”

  鄭和答道。

  “王振?”

  朱高煦大聲向殿外喊了一聲。

  隨后,只見一個年近五旬的宦官,躬身走進了武英殿。

  “奴婢拜見陛下。”

  王振跪地行禮道。

  朱高煦吩咐道:“王振,三寶太監年事已高,行動多有不便,你親自走一趟,去將他編著的《皇明親王藩國志》原本給朕取來。”

  當年鄭和率領船隊完成繞地航行一圈,帶回各種海外作物之后,朱棣為了表彰鄭和之功,特地賜予其“三寶太監”之名號,品秩俸祿等同于一等侯爵。

  也就是說,“三寶太監”之名號,相當于太監的一種終身爵。

  朱高煦用“三寶太監”稱呼鄭和,相當于用“國公”稱呼張輔,乃是一種尊稱。

  “奴婢領旨。”

  王振領命道。

  待王振離開后,鄭和躬身向朱高煦作揖行禮道:“老臣謝陛下體諒。”

  “大明開國至今已有七十余載,得‘三寶太監’之名號,被文武百官尊一聲‘大監’者,唯有你鄭和與王景弘、慶耀三人爾。你們是大明的功臣,朕自然要多體諒你們。”

  朱高煦說完這番肺腑之言后,話鋒一轉道:“西洋水師八百里加急來報,孔雀半島上的遼王與谷王為爭奪地盤打了起來。你剛才說去年下半年的材料還差遼、谷二藩,原因便在此處。”

  鄭和與朱瞻域都不笨,聽朱高煦這么說,馬上就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了。

  去年朝廷對扶南大舉用兵,西洋水師大部被作為預備兵力抽調,一時無暇顧及孔雀半島,這才讓遼、谷二藩鉆了縫子。

  他們堅定的認為朝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滅掉黎氏越國,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其他,所以會對他們的爭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遼、谷二王小看了朱高煦,更小看了大明朝廷。

  且不說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密探,就說谷王朱橞的鄰居湘王朱柏,便一直派人盯著谷王國的動靜。

  由于朱高煦同意了朱柏更換王號的請求,所以后文湘王一系指朱柏一脈。

  朱高煦是什么人,他能看不出朱柏給他寫密信背后的意思?

  即便朱柏沒有在信中直言,但讓王世子來送信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事實也是如此。

  當湘王世子朱久燴被康平領著來到武英殿之后,便道出了遼王與谷王大打出手的來龍去脈。

  本來谷王國占據著孔雀半島南部的富饒之地,與遼王國相距六、七百里有余,理論上來說雙方三、五十年內都不會發生爭端,畢竟各自都有大片土地需要開發。

  可是在十五年前,谷王國向北往孔雀半島內陸擴展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土地肥沃的山谷。

  遼王收到消息后,認為那處山谷距離他的王都更近,應該算他遼王國的地盤,便派人前往谷王國交涉。

  谷王寸步不讓,堅持說山谷歸他所有。

  當時遼王不敢動武,只好暫時作罷。

  次年,當谷王派人在那處山谷屯田大獲豐收后,遼王坐不住了,決定花錢從谷王手里購買那塊土地。

  因為價格始終談不攏,所以一直到十年前,也就是乾熙八年遼王朱植薨逝之前,那處山谷依然在谷王手中。

  初代遼王朱植薨逝后,遼王世子朱貴烚嗣位。

  朱貴烚對那處山谷也是念念不忘,一直尋思著要把那處山谷給奪走。

  谷王朱橞認為朱植不是他的對手,更看不上朱貴烚。

  就這樣,遼、谷雙方厲兵秣馬,都想著找機會讓對方吃點苦頭,彰顯武力。

  近幾年朝廷對扶南用兵,讓遼、谷二王看到了耍小動作的機會,所以才會大打出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