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八章商議白話文
  第八十八章商議白話文

  朱雄英對朱允炆還是了解的。朱允炆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決計并不是一無是處的。最少最基本的政治家的手段,還是知道的。

  在朱雄英看來,整個南京最適合統領大軍北伐的,也只有傅友德。

  雖然滄州慘案,看起來很大,但是只要朱允炆挺傅友德,根本不是一件大事。算不得什么的。

  何夕說道:“臣有一事,想要與陛下商議一下。”

  朱雄英說道:“何事。”

  何夕將一本書遞給朱雄英,朱雄英拿過來一看,不是別的,正是《三國演義》。

  朱雄英拿過來,并沒有看。說道:“姑父的意思是?”

  這本書他看過。

  無他,作為這個時代對后世影響力最大文學作品。朱雄英豈能不好奇。而且好奇的不僅僅是他。朱元璋也好奇過。歷史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想要流傳開來,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但是有了何夕這變數,這一本書流傳開來速度要比歷史上快得多,雖然不知道天下皆知,但是在很多地方已經很流行了。

  何夕也看過。何夕一度對照后世的《三國演義》與這個時代的原本對照過,發現了太多的修改痕跡了。

  不過,而今讓朱雄英看,不是要朱雄英看這本書,而是看白話。

  《三國演義》已經是白話文作品了。

  雖然后世稱之為明清白話。其實也很口語化了。

  何夕說道:“陛下,今日之事,本來是要與解縉談的。但是想來想去,臣還是先跟陛下談,再與解縉談吧。談得不是別的,就是白話。而今天下各處都需要人才,軍中朝廷地方乃至于商人,特別是工業上。”

  “工業上工人不足的事情,臣想過很多辦法去解決。比如能用機器就不用人工。但是臣發現了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工業上缺少大概有素質的工人。工廠之中很多工作,已經精細到,不識字都不可能做工的地步了。”

  “也就說,工業發展下去,盲目提高工人數量,已經不行了。更不要說,而今我們手中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提高工人素質,最少識文斷字,懂的算術,這是最基本的。”

  朱雄英有些明白,又有一些迷糊,說道:“那這與這本書有什么關系?”

  何夕說道:“傳統的教書育人的辦法太慢了。最少要好幾年才能培養出一個人。而今我們根本沒有那個時間,我們需要這樣的人,不是一個,不是一萬個,而是十萬個,一百萬個,如果可以,我希望全天下的人全部識字。”

  “這必須要減輕教育成本。”

  “我已經邀請各地音韻大家,傳立拼音體系,并準備召集書法大家,從草書之中挑選簡化字。更準備推廣白話文。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讓最多的百姓識字。”

  拼音,簡體字,白話文。這三樣是降低教育成本利器。

  其實古代也有切音體系,不過,不大方便而已。而且古代與現代口語不一樣,用現代拼音不可能。最好重新搞一套,只要了解原理之后,其實并不復雜,需要的凡是大量的重復工作,梳理字體。

  而簡體字,其實大部分簡體字都是古代自行簡化的。甚至除卻清朝之外,幾乎沒有正體字這個概念,在明代,科舉考試之中寫簡體字都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何夕的簡化字運動,與其說簡化字運動,不如說是規范字體運動。

  只不過將所有字體之中,最簡單那一個定為正體。

  至于白話文,其實就是書面語口語化。

  這也算不上難,畢竟何夕古代白話作品本來就不少。何夕不過是順應這個潮流而已。

  朱雄英聽了,沉思了好一陣子,微微一嘆說道:“這一件事情的確不好辦。”

  何夕完全從功利角度出發,但是朱英雄卻感受到了難度,因為這根本就是在挑戰士大夫們的話語權。如果力行白話之后,這些讀了一輩子書的人怎么辦?

  別的不說,單單說翰林之才?

  什么叫翰林之才。

  就是有能力為朝廷草擬詔書的人才。

  一封正經的詔書,必須是四六文,其中對仗典故都有講究的,一般人根本沒有水平寫這樣的文章。沒有一個幾十年的功力是做不到的。而一旦改為白話。

  他們幾十年的苦功,都付之東流。

  他們怎么肯啊?沉默成本太高了。

  何夕之所以,覺得與解縉說不通。就是因為解縉也是這些人一份子。

  解縉雖然支持何夕的變法,但是他不過是為了自己往上爬找得梯子,同時,解縉在學術上也是比較靈活變通的,并不是非常古板。覺得圣賢一字不可易那種。

  但是不管是那一種情況。解縉的學問根底在古文上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

  這是挖解縉的根基。

  解縉怎么可能同意啊。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即便有很多人是何夕的學生,但是他們也是從小學習古文起步,他們內心之中,未必看得上所謂白話文。只是因為何夕的緣故,最多是在做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反對而已,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

  朱雄英才覺得這一件事情非常難辦。

  如果在南京的話,何夕這個建議就不需要提了。

  民國白話文運動,是與五四運動差不多的世界,那是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失望的情況下才讓步的。即便如此,當年關乎白話與文言的爭論,也是相當激烈的。

  而今好好的,大家都不覺得有什么問題。何夕變法也就變法了。但是動文言,就是動天下文脈,這是萬萬不可的。幾乎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

  何夕說道:“有些事情必須要做的。甚至不做都不行。”

  何夕何嘗不知道,這一件事情有多難辦。甚至何夕一度想將這一件事情擱置。但是如果何夕不想快速推進變法的話,其實是可以擱置的。但是而今何夕卻不得不拿起來。

  無他,工業化一啟動,需要東西太多太多了。對人力的要求,增長太快了。

  工業社會識字率特別高,并不是因為資本主義對推行教育有什么熱愛。而是工業化的需求在,沒有那么多的有素質的工人,就沒有高速運轉的工業體系。

  而何夕以戰爭為柴,點燃的工業化之火,同樣是在極端的時間之內,需要非常多的有素質的勞動力。何夕根本沒有時間一步步培養,必須下狠手。否則很多事情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了。

  此刻的何夕,甚至有一種感覺,并不是他引導工業化,而是有一種滔滔大勢,架著他拼命往前走,他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的調整方向,不讓自己連這一艘工業化之船,撞在礁石上,砸得粉碎而已。

  其他的,何夕所能想得并不多。

  朱雄英說道:“只是朕還是覺得,而今做這一件事情風險太大了。”

  何夕說道:“那臣就進二退一了。”

  朱雄英說道:“進二退一?”

  何夕說道:“不久臣就正式上奏,推行這一整套法案。陛下召集所有人商議,然后給臣打回去。臣再折中一下,比如,工人教育,軍校等地方的教育,可以用白話,而其他事情,特別是朝廷正式公文,必須用文言,或者文言與白話令份同行。”

  “陛下,覺得這個辦法的如何?”

  朱雄英聽了,有些感動的說道:“不錯。只是如此一來,就辛苦姑父背上罵名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