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他都要挑戰大明的潮流了,而且又是涉及到了這教育的發展,為何不“火上澆油”,加大力度呢。

  緊接著,陳楚又思慮起還有什么是有一定基礎但未得到推廣的。

  有基礎但因為種種因素而未能得到推廣的……

  簡體字?

  拼音?

  說到簡體字,所有人可能會有個誤區,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它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而在1949年之前,中國沒有簡體字。

  但縱觀華夏千年歷史,卻能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實際上,簡體字在中國,早已有之,歷史悠久。

  現在使用的大多數簡體字,早在1949年之前,它們就已經存在很久了,而且已經被使用幾百上千年了,只是在1949年之后,這些簡體字的使用,才被官方承認合法了,僅此而已。

  一個現實的剖析,人的本性是傾向于偷懶的,世界如此,中國人自古以來也都是如此,毫無例外。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下,在古代,簡體字也就騰空而出。

  簡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它是在漢字的繁體字基礎上,經過簡化而形成的。早就出現在了隋唐時期,然后,在元代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漢字的發展經過了好幾個階段。比如說,有篆體、草書、隸書和楷書等。

  有的人就說,簡體字就來源于草書。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草書太過于狂放不羈,沒有多少人能看懂。所以說,在唐、宋時期,繁體字的使用還算是主流。

  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十七帖》中,就出現了“東”、“馬”等簡體字,對應的繁體字應該是“東”、“馬”才對。

  簡體字既然早就存在,卻還是等到了現代才得以推廣,原因就是現代需要要掃盲,而過去的大多數皇帝享受專權,不需要百姓識過多的字體,不會推廣。

  簡體字逐漸增多,在民間尤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例如把“劉”寫成“劉”,就是在當時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字”。

  簡體字有如此豐富的歷史淵源,起步也早,但卻沒能得到推廣,除了皇帝和朝廷認為不用推動,就是在當時沒有推行的歷史必然性。

  毫無疑問,簡體字的推行是現代化運動的一部分,是在教育普及化、社會民主化的背景下出現的。

  而當初元朝的政府,不重視文人,當時,文人甚至都不能呆在寺廟里。

  以至于他們在那個時候,是和娼妓、乞丐有著相同的地位。這樣一來,一些文人不能報效朝廷,就開始創作一些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的藝術。在元代,就算讀書讀的再多,也很難進入朝廷,不僅如此,還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都喜歡搞一些通俗文學。

  元代時期,漢字的簡化程度讓人意想不到,比現在的漢字還要簡單一些。

  但是,元代的漢字簡化并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

  而到了如今的明代時期,政府就非常不認同這些簡化字。

  他們對漢字簡化字的使用進行過強烈的打擊鎮壓,普通的老百姓就再也不敢使用簡化字體了。因為朝廷普遍認為:老祖宗的東西才是最好的,那些漢字簡化就是對老祖宗的不尊重,是被世人唾棄的一種行為。

  不僅是明朝政府,就連之后的清政府也是這樣認為的。漢字簡體字的使用,才受到了徹底的遏制,民眾又開始使用繁體字起來。

  而另一個難兄難弟拼音就更加曲折了。

  想要了解拼音的發展,就得先搞懂古人學習文化,學習漢字是用什么方式開始的。

  在古代,由于沒有標準的漢語注音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

  但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

  因此反切就被創造了出來,這是傳統注音方法、即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

  古人因為沒有拼音文字,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的音。第一個字注聲母,第二個字注韻母和聲調。

  而且古代的發音和現代的不一樣,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

  經過前人的諸多考研,其實拼音的方案,從幾千年前的周朝就已經開始。

  西漢時期,人們開始用“隸書”的角抵代替畫筆。因為角抵筆法簡單易學,各地用角抵表示音節的方法也隨之產生。如荊楚地區的“燕歌”關中地區的“韋編”等。這些方法普遍適用于音節,但是對沒有相應音節的漢字則表示困難。

  而真正正式從以字反切的方法轉向西洋文字字母來進行漢字注音,可以有歷史可考的就是從唐朝時期,佛經宗教書籍在大唐傳播開始。

  后來經過,宋遼元蒙古族的八思巴文字注音,明朝中期開始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注音方法,但仍未推廣發展。

  清朝時期,西方傳入漢字注音符號法。注音符號是以音節為單元的拼音方法,符號簡單易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擦音和響音為代表的發音。

  現在拉丁字母還未傳入,他不如先手一步進行反向傳播,創造“漢語拼音方案”,直接就叫洪武字母。

  漢字書寫有三種方式:象形、指事、形聲。其中,形聲是以漢字的最基本單元——“音節”為劃分的依據。古代文字中對音節進行劃分則起源于《說文解字》。

  簡體字,拼音這兩樣東西說實話,對教育的發展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

  簡體字手寫方便,印刷也能節省油墨,字跡也能更清楚。

  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就是國學,利用好拼音和簡體字,就能讓學生把國學的文章背誦得更加滾瓜爛熟,對于培養一個人的口齒,有極為顯著的作用。

  學子們便能夠通過這樣的輔助作用誦讀國學,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包括記憶、思維、想象等這些智力因素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此一旦把它們的好處告訴朱元璋,想必推廣就能得到支持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