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津門詭事錄 > 三十 小西關猛鬼案
  韓大膽兒每天巡邏辦案,最近界面上比較太平,沒什么大案子,只是順手抓了個賣洋貨的。這小子在南門外擺地攤,兜售從土耳其黑海,躉過來的洋破爛,什么瓶子罐子一大堆,結果有罐子蜜糖,不知道是長毛了還是壞了,吃死了人,結果這家人到三所告狀,高寶生就帶隊把人給逮了。其他頂多就是有個打架斗毆的,報案被行騙的,除此之外也沒什么案子了,日子過得也比較清閑。

  說話這兩天眼看就要到八月節了。天津人管端午節叫五月節,管中秋節就叫八月節。八月節是傳統的團圓節,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餅,就是月餅。此時秋高氣爽河蟹正肥,天津人好吃,最愛吃就是海貨。正所謂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說的就是每年河海二鮮下來的季節,天津人就算家里沒錢,到當鋪當點衣服被子,也要湊倆錢吃一頓海貨。說的雖然夸張,可足見天津人對海貨的喜愛。這說的海貨就是河海二鮮,對蝦、螃蟹、黃花魚什么的。

  早年天津衛最有名的四種美食,就是金絲韭黃、寒冬鐵雀、金睛銀魚、掐窩紫蟹。

  韭黃也稱為黃韭,是清同治年間,芥園一個姓朱的菜農在地窖中,讓韭菜隔絕陽光培育而成,十天半月就能收獲一茬,深冬初春時口味最佳。都說韭黃大補,韭黃炒雞蛋味道更是絕佳。

  鐵雀就是麻雀,又叫家雀(念出來得叫“家巧兒”)因為被捕獲后,常不吃不喝撞籠而死,人們認為其心智如鐵,所以稱其為鐵雀。寒冬時鐵雀羽毛豐厚肉鋪肥嫩,天津人常用鹵、炸、熏、醬、溜等方法烹調,其中以“炸溜鐵雀”最為美味。

  銀魚這東西不少地方都有,但天津的銀魚與眾不同,秋冬時成熟的銀魚從海里游到海河三岔河口附近產卵,銀魚的眼圈此時由銀色變為金色成為金睛銀魚。明朝中葉“衛河銀魚”就已經是皇貢了。銀魚肉帶有黃瓜香氣,冬三九的銀魚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再配合紫蟹做成“銀魚紫蟹煲”味道可說天下一絕。

  紫蟹生在勝方,長在海河,這東西小的賽紐扣,大的似銀元。揭蓋蟹黃呈豬肝紫色,因而得名紫蟹。煮熟后為橘黃色,味道極其鮮美。紫蟹早年就是皇貢,是滿漢全席冬季燕翅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六月里的掐窩紫蟹,蟹殼剛換,薄如紙皮,便稱之為“油蓋”,舊時吃紫蟹還有“七尖八團”的講究。七月要吃長臍,就是尖臍的公蟹。八月中秋前后,則要吃團臍的母蟹。

  此時正是臨近八月節,河蟹肥美,正是吃紫蟹的好時候。

  韓大膽兒最愛吃螃蟹,尤其是紫蟹。他家里有錢,每年一到時節,不免要好好解解饞。今兒正好趕上他輪休,晌午飯家里專門給他做了“酸沙紫蟹”。就是用蔥絲、姜絲、干紅辣椒絲熗勺,經基本調味,或蒸或煮,然后澆上鹵汁而成。口味酸、甜、沙口,略咸微辣,故稱酸沙。韓大膽兒除了冬天的“銀魚紫蟹煲”最愛吃的就是這道“酸沙紫蟹”。

  菜端上來,還沒動筷子呢,就聽見大門外“啪”“啪”“啪”三聲叩門輕響。韓大膽兒起身去開門,心里還想,也不知是誰,這么沒出息,專趕飯口上門。

  打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仨人,前面的是隊長高寶生,后面還跟著倆不認識的人,一個人年紀和高寶生差不多,三十多不到四十,長得長臉短須,細眉毛小眼睛,梳著大背頭,擦了一腦袋發油,锃光瓦亮,蒼蠅落上面都得摔一溜跟。另一個是個小胖子,長得白白胖胖,臉上肉嘟嘟的小鼻子小嘴,跟楊柳青年畫上抱金魚的胖娃娃賽的,年紀看著和韓大膽兒差不多。

  韓大膽兒一看是高寶生領著來的,就趕緊讓進屋里,正趕上飯口,就請這仨人一起啊用飯。高寶生本想推辭,可那小胖子抬頭一看桌上的紫蟹,哈喇子都快留下來了,直往肚子里咽唾沫。大背頭也不客氣,說了句什么“卻之不恭”,就直接上桌坐了。

  這頓飯,高寶生直拿眼列大背頭和那小胖子,這大背頭卻權當沒看見。小胖子可不見外,桌上飯菜就跟倒土箱子里賽的,全劃拉他嘴里去了。一大盤子酸沙紫蟹,讓小胖子一人就干掉一大半。韓大膽兒爹媽一看是兒子上司帶來的,也不好說什么,只不過越看這大背頭和小胖子越是厭棄。可韓大膽兒他爹畢竟也是買賣場上的人,為人有城府,還是帶著笑,一個勁兒地給高寶生幾人布菜。席間經高寶生介紹,老兩口倒是對著大背頭的身份另眼相看。

  這個大背頭,原來是天津警察廳“常廳長”派下來的“專員”,姓梅,叫梅本生,被人叫連了就成了“梅本事”。人如其名一點本事都沒有,破案全靠手下,領功倒是一流。他這個人出了名的功勞他領,黑鍋人家背,所以沒有人愿意在他手下做事。

  梅本事這次被派下來當專員,是要督辦一件剛發生在小西關監獄的——猛鬼奇案!

  老時年間天津衛橋多,關也多,像是北門外有個北大關,以前就是收稅的鈔關,之前提到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其中一個就是鈔關浮橋,也叫北大關橋。舊時還以北大關為分界分為關上、關下。

  還有小關,就在金鐘河上賈家大橋旁邊,舊時是收鹽硝稅的。因“硝”“小”同音,又比北大關小,所以稱為小關。還有在常關胡同所設立的固定稅關“常關”。再有就是西門外的小西關。

  早年天津老城西門外曾經設關收稅,所以得名西關,因西關比北大關小所稱為“小西關”。其實一提小西關,老天津人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收稅的關口,而是監獄。

  老時年間總有家大人嚇唬孩子“不聽話給你送小西關去”,這里說的小西關就是小西關監獄。

  1902年袁世凱委派天津知府凌福彭到日本考察監獄體制,后來1904年就在天津設立了“天津習藝所”,就是天津監獄的前身。當時是讓犯人在此學習手藝和技術,來改造犯人,讓他們給社會做貢獻,所以稱為習藝所。

  民國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將習藝所改名“天津監獄”。沒過幾年又改成“直隸第一監獄”。到了民國17年,國民政府又將其改為河北省第三監獄,但天津衛的老百姓還是稱其,小西關監獄,或者直接叫小西關。一說小西關,基本上說的就是監獄。

  小西關附近除了有河北第三監獄外,還有個掩骨會和白骨塔,所以流傳著不少鬼神精怪的傳說。

  明朝末年,天津西門外是一片亂葬崗,埋葬了不少外地平民的尸首。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姓靳的大戶在此建立“育黎堂”專門收養年老男女和病體殘弱之人,是個慈善堂所在。

  育黎堂僅收活人,死人仍無人問管,繼續在西門外胡亂埋葬。埋尸大多用薄皮棺材,俗稱“狗碰頭”。因為埋得不深,常有野狗刨出棺材,用頭撞破棺蓋,爭食尸體骨肉。當時西門外,白骨喧天,慘不忍睹。乾隆年間,天津士紳“華龍藻”聯合志同的士紳上書官衙,獲批開出一片官地,設立掩骨會。此后有專人收斂無主尸骨掩埋。

  至于白骨塔,也是乾隆年間修建的,此塔即供神又埋骨,是一座灰磚搭建,八角六級的寶塔。外形與杭州六和塔相仿,高僅有二丈許,塔身中空,下層有個門洞。內部供奉蓮臺觀音像,也有些人看不出是什么神像,便稱其為白骨娘娘。

  后來周圍地方漸漸也稱白骨塔,白骨塔就逐漸成了個地名,清代到民初,這里一直是殺人刑場,百姓每聞此地,便覺毛骨悚然。

  老時年間四月初八是“城隍爺赦孤魂”,老百姓供奉城隍爺,百姓找人扮作夜叉鬼差和孤魂野鬼,鬼差拿著鋼叉,在荒墳野冢間追逐驅趕野鬼,稱之為“赦孤”,地點就在白骨塔附近。

  所以掩骨會和白骨塔這兩處埋骨之所,經常傳出些靈異精怪的故事,像是什么“白骨尸魔”、什么“鬼娶親”、還有“寶塔鎮妖”什么的……老百姓每每提及此地,總覺陰森可怖,脊背發涼!

  前幾天,小西關監獄發生了一起抽腸割喉案,因為是在監獄里發生的,所以一直對外保密,案情十分棘手難以勘破。

  接著監獄里就傳出鬧鬼傳言,說當年天津衛大水,沖毀了白骨塔,鎮壓在塔下的五個冤魂惡鬼,趁機逃出寶塔鎮壓,但卻被小西關的風水形勢震懾,囚在了監獄里。

  因為小西關監獄當年建造時,就是專門找高人設的一個“困龍局”,專門為了鎮壓身上戾氣極重的囚犯。甭說白骨尸魔,就算是九天神龍都得被這格局困住。可誰知道今年趕上九宮飛星,二黑星飛入中宮,二五同宮,五黃二黑之氣助長五個冤魂猛鬼的陰氣,要借著五條陰年陰月陰日陰時出生人的性命,沖開監獄的困龍局,逃出生天。

  沒想到,還沒過幾天,監獄里果真就又出了一起開膛挖心的離奇命案。警察廳廳長震怒,下令嚴查此案。可下面所有人你推我,我推他,沒一個人敢接手。廳長就指派了一個人做督辦專員,下來查清此案。此人正是梅本事!

  今天高寶生領著梅本事突然到訪,就是想請韓大膽兒去協助勘破此奇案!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