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小說網 > 修仙,從長生不死開始 > 第264章合縱成立
  蘇國的叛亂,持續時間也有半年了。

  其實當陸淵一月派出使者,二月抵達蘇國的時候。

  在那時,蘇玄歌就已經領兵討平了七島會的叛亂。

  不僅一舉收復了寧越府,更是親自領兵,出海掃蕩了七島會的七座主島。

  還殺了大半該會精干,就連會長、副會長等會中的前幾把交椅,也一一斃命在蘇玄歌劍下。

  沒了這些人物領頭,剩下雖有一些余孽逃散,但再也不成氣候。頂多成為海匪,日后慢慢清剿就是。

  而此會一除,蘇玄歌頓時解除了國都附近的心腹之憂,接著便馬不停蹄,北上討伐廣昌道。

  等楚國的使者到達時,蘇玄歌已經領兵肅清了始安府的廣昌道賊,正準備再接再厲,帥兵攻入廣昌道的老巢蒼梧府,徹底剿滅這股亂匪了。

  可以說,那個時候出國平叛,正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

  因此面對楚國來的使者,說出了想要邀請蘇國,一同討伐西南夷的請求后。

  蘇玄歌震驚之余,也不得不說,隨之心動了起來。

  陸淵和朝臣先前商議的不錯。

  以蘇國的情形,確實養不起太多兵馬,無法支撐起蘇玄歌的野望。

  如今便就逼出了這場波及半國的叛亂,現在就算可以平定,但這也只是稍稍消除了眼前的禍患。

  不解決蘇國那龐大軍隊的軍餉問題,眼下叛亂即便除了,但惡劣的財政情況,依舊是巨大的隱患,如同一個埋下的炸彈,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被點爆。

  所以對蘇玄歌來說。

  他要么放棄野望,裁剪軍隊,在平面的叛亂后,徹底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要么就另尋一地,出兵征伐。通過外部壓力,通過從外面獲取利益,來緩解國內的矛盾。

  兩種選擇該如何,以蘇玄歌的性子,自然不言而喻。

  他毫不猶豫的,就選擇加入合縱,一起征伐西南夷。

  只是如今蘇國內部叛亂未平,所以哪怕蘇玄歌心中很是心動,卻也沒有一口應下來。

  只讓楚國使者好好歇著,令國內好生接待。

  而后便專心致志,全力討平叛亂了。

  以一位先天宗師的實力,蘇玄歌又接連收攏了各地潰散上的府縣兵,同時增發了一批民團相擁,再加上自己帶來的禁軍,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萬人的平叛大軍。

  這等力量,想要討平廣昌道,自然不會太難。

  只是大戰月余,蘇玄哥就領兵擊破了廣昌道,斬俘三萬余,一舉殺滅了這些盜賊的主力。

  不僅收復了蒼梧府,更連廣昌道的山門都被攻破,將其道主斬于劍下。

  廣昌道主一死,那些被他聚攏起來的信眾,還有殘余的一些道人,也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不過十余日間,殘存的數萬廣昌道賊就潰散而去,于是蘇國北部叛亂悉平。

  到此時刻,蘇玄歌總算討平了國內大半叛亂。….剩下的首叛之賊杜昌,雖然也在這些日來,不斷出兵攻略,想要支援七島會與廣昌道。

  但早在先前,蘇玄歌就令處在杜昌占據的高涼府北、西兩面的永熙、合浦二府之府縣兵,嚴加看守各處要道,直接封死了高涼郡北上西進之路。

  這二府之府縣兵,合起來足有一萬之眾。再征發些民團鄉,兵馬不下四萬之巨。

  杜昌雖然自起義以來,便不斷招兵買馬,將自己部眾擴充到了五萬之多。

  但那多是烏合之眾,少有精銳。

  想要沖破這二府封鎖,那也是難上加難,乃至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這半年時間,杜昌哪怕心急如焚,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七島會與廣昌道被接連平定。

  如今北邊廣昌道覆滅的消息傳回,高涼府內的叛軍聞訊,皆知舉國之內,已只剩下自己這一股叛軍。

  一個個不由士氣大挫。

  不少畏懼蘇玄歌兵鋒的叛賊,直接就收拾包裹,逃回了鄉下,重新變成了良民。

  更有一些人直接乘船渡海,選擇南下重洋,以躲避這場必敗之戰。

  也有一些人聯系了東邊的南海國,投附了過去。

  這一連串的或逃或隱之下,原本杜昌揮下的五萬余兵,頓時消散大半。

  只剩下萬余已無退路、同時也對蘇國恨之入骨的人跟著,繼續龜縮在高梁府城,打算做這最后頑抗。

  但到此時刻,這最后一股叛賊被平定,已然成了定局。

  只需蘇玄歌領兵去一趟高梁府,不用十天半月,就能徹底擊滅杜昌。

  正是在此局勢之下,蘇玄歌終于可以抽出精力來,回應陸淵合縱的要求了。

  他很快找來使者,干脆說道:“我與楚王,向來便是盟友。如今楚王既有征伐夷人,為我三帝之苗裔開拓新土之宏望,那孤自然不能落于人下。

  使者回去告知楚王,待明年正月,等孤堪平了國中叛亂,稍稍穩定國內之后。

  定起兵十萬,共同西討夷人。

  到時我蘇、楚二國,便在那洱海之下會盟。”

  洱海,乃是西南三大夷國之中,位于中部的大理國國都所在。

  蘇玄歌說要在此會師,顯然也是清楚,區區一個大長和國,是無法滿足蘇、楚兩國胃口的。

  同時它的主要目標,也是放在了大理國那邊。

  至于和楚國接壤更多的大長和國,選擇性的讓給了對方。

  不得不說,同樣作為野心家,蘇玄歌對于陸淵的想法,還是有著那么些了解的。

  就這樣,關于一同出兵西南夷,同時關于雙方出兵方向,各自利益的劃分,便定了下來。

  而說完了此事之后,在楚國使者準備返回的時候,蘇玄歌又帶著些不滿的說道:“蘇、楚乃是盟國,每歲我國還會向楚國輸送錢糧,年年不絕,可謂仁至義盡矣。

  但今朝我國叛亂,邊界之處,四處收攬我國逃民、叛民。….此豈是盟友所為?

  使者回去之后,還望轉告楚王,若不想傷兩家和氣,還望將這些逃民送回。

  如此,我兩家各自安好,別因這些小利,而生出齟齬。

  還有便是今次叛亂,我國內無一府縣不受影響,去、今兩年的稅賦,皆是大減。

  明、后兩年,也難以恢復。

  所以這幾年間,對于楚國之援助,怕是不成了。

  這點還望使者轉告楚王,免得生出誤會。”

  這半年以來,隨著蘇國叛亂,國內北邊的幾府之地,有大量不愿參與叛亂,同樣也是為了逃避戰爭的民眾,選擇逃去楚國。

  而廣昌道被平定之后,又有大量參與了叛亂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選擇拖家帶口,一起逃往楚國。

  這前后兩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場戰亂的死傷,直接令蘇國北部三府之內,戶口少了過半。

  這三四十萬的人口損失,幾乎是蘇國原本一成多的戶口了。

  面對這巨大損失,蘇玄歌當然心痛無比。

  那些已經被殺的亂民沒法挽回,但逃往楚國的那些逃民,確實可以追回的。

  雖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國。

  但怎么著也能有個十萬吧?

  先把這十萬人追回來,多少也能讓地方上恢復幾分元氣。

  因此在這個時候,借著楚國邀請合縱之機,蘇玄歌適時提出了自己的不滿和要求。

  ……

  “孤已經吃下的肉,竟還想讓我吐出來。這蘇玄歌,到了這時,竟還做這種妄想。”

  當使者返回國中,如實轉告了蘇玄歌的意見和要求后,陸淵不由笑出了聲。

  說真的,這一次蘇國叛亂,楚國雖然沒牽扯其中,但只是在邊境上收攏一些逃民,就已經吃了個滿嘴流油。

  與蘇玄歌猜想的,楚國收攏了十萬逃民,有些出入。

  這一波陸淵收留的蘇國民眾,數量上其實遠不止十萬,而是達到了二十三萬之多。

  這許多人,差不多一個府的人口,陸淵當然不可能還回去。

  實際上,對于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計劃。

  現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長和國嗎?

  這個夷國兩郡之地,如此廣饒的地盤,楚國打下來后,當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設置府縣是一定的,編戶齊民也是一定的。

  可這新攻占的府縣,總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讓此地風俗,依舊保持移民原本的習俗吧?

  那樣的話,想要讓此地穩定下來,該需要多久時間?

  所以進行移民,讓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這片新開拓的領地,移風易俗,幫著同化原本的夷民,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國境內。

  原本從周國和西川郡那邊遷移來的民眾,才剛剛安定下來,在地方上站穩了腳跟。

  眼看著就能繳納賦稅,為楚國大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出了。….這種關鍵時刻,陸淵當然不可能再強令這些移民搬遷,去往那蠻荒之地開拓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移民不能動,原本楚國境內的百姓,也不好動。

  強行動的話,極有可能引發騷亂。

  所以這個時候,該從哪里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個問題了。

  恰在此時。

  蘇國出現了內亂,自己送來了二十三萬的逃民,這不就是上天送來的移民嗎?

  二十三萬人雖然不多,但好歹也是一個府的人口,在大長和國新開拓的府縣內,一個個分下去,每個府也能分個一兩萬人的。

  這點人口基數雖然不多,但作為初期同化的種子,幫朝廷在那邊站穩腳跟,卻也差不多可以滿足要求了。

  故此,對于這些有著大用的逃民,陸淵當然不可能還回去。

  不過現如今他還指望著,蘇玄歌跟自己一起合縱攻夷,眼下直接回絕對方的不滿與要求,倒也不怎么妥當。

  因此陸淵想了想,最終還是下了道旨:“令地方有司,從諸蘇國逃民中,挑選出一萬人,送回蘇國。”

  嗯,不可能全部送回去,但也不能完全無視,那就送一萬人好了。

  人雖然不多,但多少也給出了點回應,態度方面也不能說太差。

  雖然蘇玄歌對此注定還是會有不滿,但有這么個臺階下,面上至少好過許多了。

  再有著一起攻打西南夷的巨大好處在,對方多半會忍下這口氣來。

  畢竟相較于蘇玄歌所猜的十萬逃民,這次攻打西南夷如果成功,那蘇國可是極有可能獲得一郡之土,百萬之民的。

  這么大的好處放在眼前,與楚國斤斤計較那個十萬人,又有什么意思?

  平白惡了兩國關系,還會影響到這次合縱,那才是得不償失呢。

  更何況。

  人這不是送回了一萬人來了嗎?

  多少也算回了點元氣,也不算那么虧了。

  關于安撫蘇國的事情,便就這么決定了。至于蘇玄歌所請的暫緩援助,早就有著心理準備的陸淵,也很爽快的同意了。

  反正前方收了丹鼎道千萬兩銀子的見面禮后,陸淵手中的軍費,瞬間就充裕了起來,算上這兩年的積蓄,根本就不缺了。

  有沒有蘇國援助,對他而言影響并不大。

  反倒是蘇國,有沒有這筆錢,對他們影響很大。

  眼下蘇國也很難。

  與其強逼著對方,掏出錢來援助自己。還不如讓蘇玄歌留著那筆錢,拿著在接下來的合縱戰爭中,好好的去打西南夷人。

  這才是最大發揮蘇國力量的方略。

  ……

  蘇國方面的事情,就這么明確的下來。

  而隨著蘇玄歌的表態,這就仿佛一個信號一般,西川國與九真郡那邊,也接連有著好消息傳來。

  首先是西川國,再花了幾年時間休養生息,原本一窮二白的西川國,終于恢復了幾分元氣。稍稍積儲下了些錢糧,有著余力去做其它事情了。….因此在初步將西川國改造成了佛國之后,做了幾年佛王的濟慧,對于這種人間稱佛的感覺,也不由沉迷其間。

  故而他在接到陸淵提議,是否愿意一同南下,征伐西南夷,把佛法傳到這片從未有過的蠻荒之土上時。

  不得不說,濟慧瞬間就心動了。

  作為虔誠的佛王,他此時已達成了建立地上佛國的成就,成為了諸多佛門子弟心中的圣王。

  聲望可以說遠超諸多先賢大德,達到了揚州境內前無古人,后面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來者的地步。

  但人的欲望,總是永無止境的。

  雖然佛門講究清心寡欲,但生而為人,誰又能真的能摒棄這一切呢?

  至少目前看來,已經接觸了佛王封號的濟慧,是沒法摒棄這些的。

  因此在如今成就上,能幫著佛門開拓西南之土,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宣講佛法大道教化這里的民眾。再度創下一大功業。

  對濟慧來說,自然是極具誘惑力的。

  更不用說,值此亂世,若能為西川佛國多開拓一些領地,增長佛國實力。讓佛國基業能更加雄厚,不至于輕易滅亡,這種種現實考慮了。

  所以在接到陸淵請求之后,濟慧當即就在國中召開了數輪辯法,與許多高僧大德商議之后,最終決定,加入這場合縱。

  同時給出明確答復。

  在明年正月,西川佛國這邊,濟慧將會親自出手,領著兩萬佛子,自北而下,策應陸淵的西征。

  就這樣,這場合縱聯盟中,繼蘇國之后,西川國也加入了進來。

  蘇國、西川國既有回應,那么剩下的,自然也就只剩下九真郡謝寧了。

  而這位寧國朝廷的武平侯,九真郡總管,在接到陸淵的邀請與許諾之后,心中的動搖,也是明顯的。

  開國建邦,稱王一方。

  面對這等誘惑,哪個人能不心動?

  謝寧獨掌一郡大權已有十年之久,而他效忠的金陵朝廷,又有蘇國、南海國的重重阻隔,遠在萬里之外。

  如今眼看著朝廷想要復興,希望是越來越小了。

  九真郡想要與朝廷再度恢復聯系,沒個三五十年不可能。

  而九真郡周邊,放眼望去,不是蠻夷,就是敵國。國內也是叛賊涌動,至今還未安穩。

  這種形勢之下,換做任何一個人處在謝寧的位置上,都會開始思考。

  自己,還有九真郡,該何去何從?

  原本這份思考,謝寧還是糾結無比的。

  出身臨海世家的他,自有著一股對金陵朝廷的認同,對家族未來的顧慮。

  讓他想要做出反叛朝廷,獨立建國的打算,還是很難的。

  但在陸淵的使者到來后,在陸淵做出的許諾幫助,還有九真郡參與攻打西南夷,那肉眼可見的廣大遠景與好處后。

  原本的一絲糾結,也徹底消散了。

  所以在派出能返回臨海,和本家進行溝通,取得了那邊宣布謝寧開除族籍,從此別為一家之后。

  謝寧終于再無顧慮,正式在神武四年四月初七這天,在交趾城外建壇祭天,正式登基稱王。

  同時恢復了謝家祖上,在金陵稱帝時用過的國號——宋。

  隨后謝寧下詔,宋國繼續尊奉金陵朝廷為正朔,沿用建武年號,自為藩國。

  然后改都城交趾之名為宋平,以示自己平定天下之意。

  做完這一連串動作之后,這位新的宋王也終于回應陸淵,明年正月,宋國將出兵五萬,尤其親自統領,北伐西南夷。

  至此,由楚國所拉起,蘇、宋、西川三國參與的,針對西南夷合縱聯盟,終于宣告成立。

  一場三帝苗夷征伐夷人的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明月共舉杯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